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巾帼英雄
2022-12-20 08:31:58 未知
来源: 四观文化
按:《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此诗由国画家孙持雄绘制《巾帼英雄冼夫人》诗意图。本文选自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义三百图》,由著名文化学者张红星教授注解。全书365篇内容将陆续发布,每幅图之命名均为相关成语。
乙未岁赞冼夫人七律
赫赫天尊地大悲,谁言巾帼逊须眉。
向来严父嘉慈母,自古夫倡妇并随。
好汉夸强存不逮,娇娘柔弱似无为。
乾坤反覆危亡际,直看飞雄愧伏雌。
张红星教授注解:
赫赫:显赫盛大貌;显著貌。《诗 小雅 节南山》:“赫赫师 尹 ,民具尔瞻。”《国语 楚语上》:“赫赫 楚国 ,而君临之。”韦昭注:“赫赫,显盛也。”《汉书 陈汤传》:“(汤)以言事为罪,无赫赫之恶。”唐韩愈《送杨少尹序》:“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天尊:天为最尊贵者。
大悲:佛学名词。救人苦难之心,谓之悲;佛菩萨悲心广大, 故称大悲。《大般涅槃经》卷十一:“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若无大悲者, 是则不名佛。”唐杨炯《盂兰盆赋》:“上妙之座,取于灯王之国;大悲之饭,出于香积之天。”傅尃《感秋》诗之四:“誓愿众生终度尽, 几时稳放大悲船。”
巾帼: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晋书 宣帝纪》:“亮 ( 诸葛亮 )数挑战,帝( 司马懿 )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新唐书 东夷传 高丽》:“庶人衣褐,戴弁。女子首巾帼。”后因以为妇女的代称。明沈璟《义侠记 征途》:“鬚髯辈,巾帼情,人间羞杀丈夫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二班》:“媪亦以陶碗自酌,谈饮俱豪,不类巾帼。”
须眉:本指鬍子和眉毛。《荀子 非相》:“ 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杨倞 注:“麋,与眉同。”《汉书 张良传》:“四人者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 须眉皓白,衣冠甚伟。”后借指男子。清周亮工 《书影》卷七:“教邓子孙,止于保姓;教济河王子,意在维城。有此远识,须麋不逮。”《红楼梦》第一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
严父:尊敬父亲。《孝经 圣治》:“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嘉:善,美好。《诗 豳风 东山》:“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郑玄笺:“嘉,善也。”晋葛洪《抱朴子 嘉遯》:“藜藿嘉于八珍,寒泉旨于醽醁。”宋陆游《数日秋气已深清坐无酒戏题长句》:“渐近重阳天气嘉,数椽茅竹淡生涯。”引申为嘉许;表彰。《书 文侯之命》:“汝多修, 扞我于艰,若汝予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谷水》:“何汤,字仲弓, 尝为门侯,上微行夜还,汤闭门不内,朝廷嘉之。”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慈母:古谓父严母慈,故称母为慈母。《战国策 秦策二》:“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唐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倡:发声先唱;领唱。《诗 郑风 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汉书 司马相如传》:“千人倡,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引申为倡导, 先导;带头发动。《书 周官》:“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汉书 陈胜传》:“今诚以吾众为天下倡,宜多应者。”颜师古注:“倡,读曰唱,谓首号令也。”宋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盖以吾至诚恳恻之心,力行而为之倡。”
随:跟从;追从。《老子》:“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三国志 蜀志 魏延传》: “(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 ,数有战功。”宋苏轼《南乡子 双荔枝》词:“自小便相随,绮席歌筵暂不离。”
好汉:好男子, 勇敢有为的男子。唐刘肃《大唐新语?举贤》:“长安 中,则天问狄仁杰曰: ‘朕要一好汉使,有乎?’”《水浒传》第二二回: “我虽不曾认的,江湖上久闻他是个及时雨宋公明;且又仗义疏财,扶危济困,是个天下闻名的好汉。”
夸强:逞能,显示高强。元无名氏 《锁魔镜》第一摺:“不是我夸强卖弄。一箭箭把红心来中。”明李开先《锦衣香》曲:“今番省悟,做个英豪,不是我夸强卖老。”《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那时黄榜动,选场开。五人进过了三场,人人得意,个个夸强。”
不逮:不足之处;过错。《书 冏命》:“懋乃后德,交修不逮。”孔传:“勉汝君为德,更代修进其所不及。”《汉书 文帝纪》:“诏曰……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颜师古注:“不逮者,意虑所不及。”唐韩愈 《进顺宗实录表状》:“史官沈传师等採事得于传闻,诠次不精,致有差错。圣明所鉴,毫发无遗,恕臣不逮,重令刊正,今并添改讫。”
娇娘:少女;美女。唐李贺《唐儿歌》:“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空作‘唐’字。”对值,犹匹偶。元乔吉《金钱记》第一摺:“这娇娘恰便似 嫦娥离月殿,神女出巫峡 。”
柔弱:即纤弱、纤柔弱小。宋陆游《二月十六日赏海棠》诗:“妍华有露洗愈明, 纤弱无风摇不定。”
无为:无所作为。宋王安石《上时政疏》:“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明李贽《三教归儒说》:“然则今之无才无学、无为无识而欲致大富贵者,断断乎不可以不讲道学矣。”
反覆:翻转,颠倒。三国魏阮籍《大人先生传》:“往者天尝在下,地尝在上,反覆颠倒。”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夫庄周安知有毁誉哉!彼盖不胜天下之颠倒反覆于名实者,故激而为是言耳。”清李渔《闲情偶寄 词曲 音律》:“调得平仄成文,又虑阴阳反覆。”
危亡:危急,灭亡。《荀子 富国》:“百姓晓然皆知其汙漫暴乱而将大危亡也。”《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不下汉王 ,危亡可立而待也。”《南史 虞寄传》:“况将军衅非张绣 ,罪异毕谌,当何虑于危亡,何失于富贵?”
伏雌:本指母鸡,引申为女性。
黄德劲先生评:
廖彬宇先生写冼夫人诗,起句雄伟,有彻天地,揽古今之势。中间说理铺陈,富于思辨,收势则沉郁顿挫,亦有豪气惊鬼神之慨。概因廖先生所写人物,华夏共钦,已成神矣。
谁可以让敬爱的***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谁可以让刚刚去世不久的国家领导人***称为:“我辈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
谁可以让中国学者赞为“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女人”,西方学者赞为“东方最具人格魅力的女性”?
冼夫人。
冼夫人,《隋书》《北史》均有立传。名冼英,又名冼珍,生于公元512年左右,高凉郡(今广东茂名地区)人,以封号称谯国夫人,又称高凉郡主。先后被七朝君王敕封,去世后被追谥为“诚敬夫人”,并因功勋卓著,福泽深远而被尊称为“岭南圣母”。
农历冬月廿四日,恰正是冼夫人的诞辰。读廖先生诗,更增崇慕倾仰之情。深深一躬,致敬于圣母英雄前!
“赫赫天尊地大悲,谁言巾帼逊须眉。” 《易传·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古人以男人为天,女人为地。天在上为尊,地在下为“卑”。其实不是“卑贱”,而是“慈悲”,大慈大悲。男人为乾,天行健自强不息;女人为坤,地势坤厚德载物。伟大的女人就像大地一样,涵容万物,长养万物,忍辱负重,慈爱无极。于国于家,巾帼何曾让须眉?只是各自分工不同罢了。
冼夫人生于南北朝之间,一个中国历史上相对混乱的时期。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冼夫人勤奋刻苦,爱读兵书,善于结交各路英豪。自幼年起,便表现出了不同。
变迁民俗。冼夫人家族历代为俚(壮族先民分支)人首领,自己从小世袭了大首领。岭南地区自古是多民族混居之地,习性不同,风俗各异,一直处于争抢拼斗,冲突不断的状态。即便是本家族之内,也因缺乏文明教化,喜欢相互攻击。冼夫人以自己的智慧和大度,春风化雨,引领本部落民众多做好事善事,敦亲睦邻,友爱和善,渐渐改变了越人部落喜欢“针锋相对”的风俗。
冼夫人有几大优秀品质。
首先是一视同仁。作为一名弱女子,虽然贵为大首领,想让族内所有人宾服,也并不容易。古往今来,欲谋事成事最大的阻力与压力,往往从内部而起,来自最亲近的人。冼夫人时任南梁州刺史的大哥冼挺便给她出了一个难题:他自恃位尊势强,带领部众去侵袭了邻居,掠夺了附近州县的财物,以至成了“周处”,岭表一带都为他所苦。夫人从大义出发,规劝制止,约束有加,很好地化解了彼此仇隙,团结了部群,远者来,近者悦,海南、儋耳等千余个部落皆来归附。很快,冼夫人成为统领“部落十余万家”的贤明大首领。后来她的孙子犯下大错时,冼夫人也毫不顾惜私情,直接把孙子下狱。
《隋书·列女·谯国夫人》写道:
“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每劝亲族为善,由是信义结于本乡。”
其次是兰心蕙质,文武双全。冼夫人既能修身齐家,又能不分内外,团结族群,这样的女子,谁不喜欢?总有慧眼者,能识人中凤。提亲的慕名而来,一桩民族和合相亲的大媒刻在了历史上。
“向来严父嘉慈母,自古夫倡妇并随。”在中国人的传统里,严父慈母是标配。一个严,一个宽;一个刚,一个柔;一个阳,一个阴。并济互补,琴瑟和谐,如同“人”字的一撇一捺,互相支撑,“二人”撑起一片“天”。
梁朝大同(535年--545年)初年,罗州刺史冯融为冼夫人传奇的志行所感动,不惜打破“门当户对”的窠臼,“屈尊”促成了自己儿子--高凉太守冯宝与冼夫人的婚姻。要知道,冯家是北燕皇族后裔,一直主政南越。到冯宝一代,已经是四代高凉太守。
毫无疑问,这是一桩双方都极其有眼光和水准的婚姻,是一桩改变了历史而皆大欢喜的婚姻,也是汉族和华夏各民族共生共荣的经典婚姻。
“汉俚”联姻的正面效应如同涟漪,层层荡漾开来。首先是岭南地区在“朝廷地方长官”冯宝和“南越大首领”冼夫人的双重管治下,“政令有序”,文明倡行,改变了天高皇帝远,人人自行其是的局面,推动了岭南文明乃至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
其次冼夫人的婚姻开启了“汉俚”联姻的大幕,联姻开始成为流行,频繁起来,客观上推动了民族间的融合。
这一切,得益于“夫倡妇并随”。自结为秦晋之好,冼夫人便约束本族,按照朝廷规定与礼法要求行事,虚心学习中原文明,摒弃陋习糟粕。冯宝也亲自开坛讲学。尤其遇到“疑难杂症”,比如诉讼问题,冼夫人每次都同冯宝一起解决,首领中有犯法的,即使是亲族,也绝不徇私纵容,网开一面。岭南因此大治。
龙凤和鸣,必奏高音。在此期间,冼夫人还和夫君冯宝共同完成了一件大事情:在海南岛设置官署。
“唯愿岭南荒梗能袭华风,椎跣变为冠裳,侏离化为弦诵。妾冒死请命置崖州,并置治于珠崖岛上,止数百年之颓废,复大垓之光被。天使至是,妾当竭尽所能,拱卫侍抚于始末。如右,妾百死顿首。”
梁武帝大通二年(528年),梁朝在岭南设置高州、罗州以加强对岭南的管治,冼夫人抓住时机,和丈夫一起上表朝廷,“请置崖州”。
海南岛虽然早在秦时便被划归岭南象郡(治所临尘县,即今广西崇左)管辖。但多年来,处“江湖之远”,鞭长莫及,历代中原政权都“顾不上”,而以地方州府“遥领”管理。冼夫人认为这正是海南岛乱象丛生的根源所在,因此力主中央政府派驻机构直接管辖。
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朝廷正式废珠崖郡及儋耳郡地,设置崖州郡,分设十县,统辖海南岛全境。自此,海南岛重新归于中央政权的直接管辖。
冼夫人和丈夫冯宝为中华民族立了大功。如果没有当年冼夫人夫妇将自汉代脱离了中央王权586年之久的海南岛,重新收归国家管理,并在海南岛恢复郡县制,而且不断进行教化和发展,还有现在美丽富饶的海南岛吗?还有现在全国面积最大的海南省吗?
顺道说一句,海南拥有多个“省份之最”:中国最年轻省份(1988年成立)、陆地面积最小省份(3.54万平方公里)、行政面积最大省份(算上海域约203万平方公里,新疆为166万平方公里)。也基本是历史沿革最曲折的一个省份。
“好汉夸强存不逮,娇娘柔弱似无为。乾坤反覆危亡际,直看飞雄愧伏雌。”好汉看似强大却有力所不及之处,娇娘看似柔弱却有顶天立地之功。天翻地覆危急存亡之刻,冼夫人的智慧谋略,胆气忠心,让三尺男儿也自愧不如。
冼夫人还有三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故事:
其一,智破敌谋。
梁朝时遇上侯景之乱,广州都督萧勃征召兵马驰援。高州(治今阳江白沙)刺史李迁仕占领大皋口,派人征调冯宝,冯宝想去,夫人阻止他说:“刺史无故不能召遣太守,肯定想骗你去一同谋反。”
随后冼夫人分析说,“刺史被召援助台城,可是自己推说有病不去,却铸造兵器聚集部众召唤你。所为者何?如果你去了,肯定会被留作人质,胁迫听从。暂时不要去,静观其变。”几天后,李迁仕果然谋反,派遣主帅杜平虏率领军队侵入赣石。
冯宝赶紧告诉夫人。夫人又分析说:“杜平虏是一员猛将。侵入赣石必然同官兵相抗衡,短时间内无法回兵,李迁仕在州里基本就没什么用了。但是你直接去,就会发生战争,还是如此这般……”冼夫人用计骗取了李迁仕的信任,然后自己带着队伍,带上厚礼去见他。毫无防备的李迁仕被冼夫人搞了个突然袭击,被杀得人仰马翻,大败而逃。冼夫人带兵与长城侯陈霸先在赣石相会,回来时对冯宝说:“陈都督非常值得敬畏,非常得民心。你应该好好地襄助这个人。”
其二:一腔忠义。
冯宝死后,岭表大乱。“夫人怀集百越,数州晏然。至陈永定二年,其子仆年九岁,遣帅诸首领朝于丹阳,起家拜阳春郡守。”冼夫人亲自出面安抚,拜见陈霸先,并用心辅佐自己9岁的儿子冯仆继续统领百越。
后又遇广州刺史欧阳纥谋反。欧阳纥把召冯仆到高安,想引诱他一起谋反。诱他一同谋反。冯仆派人回去报告夫人,夫人毫不犹豫,斩钉截铁地说:“我为忠贞,经今两代,不能惜汝,辄负国家。”我家已经是两代忠臣,不能因为怜惜你的生命就负了国家。于是发兵抵御,带领百越酋长和大将章昭达里应外合,击溃了欧阳纥。
冯仆因此获得了朝廷的褒奖,被封为信都侯,又加授“平越中郎将”,转任石龙太守。诏令使者持节册封夫人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赏赐络驷安车一乘,给鼓吹一部,以及旌旗与节符仪仗,“其卤簿一如刺史之仪”。和刺史一个待遇。
其三:唯用好心。
“至德中,仆卒。后遇陈国亡,岭南未有所附,数郡共奉夫人,号为圣母,保境安民。”
至德(583年-587年)年中,冯仆去世,后来陈国也灭亡了。岭南不知道何去何从,便一起尊奉冼夫人,称其为圣母,保境安民。
当初,夫人把扶南犀杖献给陈后主陈叔宝,后来看到晋王杨广拿出陈叔宝留给冼夫人的信,告诉她陈朝已经灭亡,让他们归服,并以兵符和犀杖为凭证。“夫人见杖,验知陈亡,集首领数千,尽日恸哭。”忠心义魂,可见一斑。
隋朝派了韦洸作为总管安抚岭外,韦洸到了岭下,吓得不敢前进。此时再次见证了冼夫人的英明伟大,目光长远。她审时度势,派孙子冯魂领众人迎接韦洸进入广州,平定岭南。冯魂被隋文帝封为仪同三司,冼夫人也被册封为宁康郡夫人。
后来又发生了一次叛乱。番禺人王仲宣将韦洸包围,岭南首领诸多响应。冼夫人派孙子冯暄前往营救,不成想冯暄与王仲宣的部将陈佛智交好,不听命令。冼夫人大怒,派人拿下冯暄关进大牢。再派另一个孙子冯盎出师,最终斩杀陈佛智,击败王仲宣。
“夫人亲被甲,乘介马,张锦伞,领彀骑,卫诏使裴矩巡抚诸州” , 冼夫人亲自披甲乘马,张灯结彩送朝廷命官上任。看到如此情状,苍梧首领陈坦、冈州冯岑翁、梁化邓马头、藤州李光略、罗州庞靖等都来拜谒,“岭表遂定”。
冼夫人再次为岭南赢得了安宁祥和,由此也大为震惊了隋文帝杨坚。他拜冯盎为高州刺史;赦免冯暄,拜为罗州刺史;追赠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开谯国夫人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属,给印章,可调动部落六州兵马。
冼夫人以自己的行迹,树立了无比光辉的形象和榜样,其荣光也到了常人所不能及的顶峰。后来,番州总管又出了大贪官赵讷,招致民怨沸腾,多有亡叛。冼夫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上告了隋文帝。隋文帝得悉真情,降敕委命冼夫人招慰亡叛。冼夫人亲载诏书,巡抚岭南十余州。隋文帝再赐冼夫人临振县“汤沐邑”一千五百户;追赠冯仆为岩州总管、平原郡公。
隋文帝的诏书说:“夫人情在奉国,深识正理……竟破群贼,甚有大功。”
洗夫人是一个特别会“管理”的人。每年她都召开“年会”,并在年会上用各种方式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她把历年所获的赏赐在年会上展示出来,并给子孙留下了一段千古流传的名言:
“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赐物具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
你们应该一颗赤胆忠心向国家。我服侍了三个朝代,只是用了一颗好心罢了。现在朝廷的赏赐都在这儿,这都是忠孝的回报,愿你们思之念之效之!
“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苏轼,曾有《题洗夫人庙》,其中写道:
冯冼古烈妇,翁媪国于兹。策勋梁武后,开府隋文时。三世更险易,一心无磷缁。锦伞平积乱,犀渠破群疑。
冼夫人的一生,跌宕起伏,屡经磨难,但是拳拳为国心,深深为民情,从未改变,至死不渝。她对地方的安定,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精神的塑造,都居功至伟,令人敬仰,不愧为“巾帼英雄第一人”。
在高州,冼夫人的故事和精神家喻户晓,城乡各地纷纷建庙供奉纪念。纪念冼夫人、弘扬冼夫人精神,已渐成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句老话:“一入高州府,先敬冼夫人。”据有关单位不完全统计,高州境内大大小小的冼太庙有320多座,而在万里之外的马来西亚、泰国等地也建有冼太庙,“高州人去到哪里,哪里就有冼太庙。”
在《琼台志》中,还记载了一个民间广为流传的传说:“儋耳城, 旧在高麻都湳滩浦,汉楼船将军杨仆所筑,濒海,每患水 。一夕,风雨交作,忽一妇人,驱鬼工持畚锸,惟闻筑作声至旦,而城 移今所矣 。一妇,盖诚敬夫人冼氏也。”儋耳旧城原为汉楼船将军杨仆所筑,因为临海经常遇到水患,所以迁到新址,民间却把新城的修建归功于冼夫人显灵,可见冼夫人在民间早已深入人心。
“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唯用一好心。人若能如此,何愁不成神?人若皆如此,天下何不平?廖彬宇先生的诗,说出了一位杰出女性光辉的一生,载之史册,传诸后世,永为楷模。《隋书》总结说:“夫称妇人之德,皆以柔顺为先,斯乃举其中庸,未臻其极者也。至于明识远图,贞心峻节,志不可夺,唯义所在,考之图史,亦何世而无哉!”此与廖先生诗意,庶几焉。
冼夫人之后约一千年,中华民族又出了一位抗倭女英雄,即著名的瓦氏夫人。瓦氏夫人精通兵法,治军有方,在倭寇入侵我国东南沿海的危急关头,不顾58岁的高龄,以女身亲率广西6000俍兵驰骋千里奔赴抗倭第一线,以“誓不与贼俱生”的气概纵马冲锋陷阵,连歼敌兵,打破了倭寇不可战胜的神话,为保国安民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明嘉靖皇帝封为二品夫人。
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敌入侵的历史中,瓦氏夫人的抗倭爱国精神,永远值得中国人民缅怀和纪念。
1554年(明嘉靖三十三年),中国沿海频频遭受倭寇侵扰,在北起河北、山东,南至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倭寇进行了严重地侵扰和破坏活动。倭寇所到之处,大肆掠夺居民财产,抢劫商船货物,焚毁大量房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严重威胁着中国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明朝廷多次派兵征讨都无济于事,皆以残败告终。以致沿海居民人心惶恐,倭寇不可战胜的神话谣传不径而走。明朝廷不得已委派兵部尚书张经为总督东南国务大臣,征调广西壮族土官所属的“俍兵”和其他少数民族的部队前往东南沿海抗倭。张经曾总督两广军务,深知广西少数民族“俍兵”军队勇敢善战,便传令征调田州土官岑大禄、大寿领兵出征。曾祖母瓦氏以大禄等年幼不能担任军职,请示督府允许她亲自带兵前往江浙前线征倭。督府知道瓦氏有胆略、有威望,便准其所请,并授予“女官参将总兵”军衔。瓦氏表示决心:“是行也,誓不与贼俱生。”
瓦氏接受抗倭任务后,督府派南京车驾司主事阮文中前来迎接。当时瓦氏打算以田州“俍兵”一万三千(一说八千)人应调,上司没有同意,只准四千多名。各地土司从征兵额是:田州瓦氏所统头目钟南、黄仁等部有步兵四千一百多名,而归瓦氏统率的队伍有归顺州土目黄虎仁等所部八百六十名,战马四百五十匹,瓦氏并带随从兵四十多名;那地州州官之弟莫昆、莫从舜等所部五百五十名;那地州土目罗堂等所部五百九十名;东兰州土目岑褐等所部七百五十名。出征前,“时有定律(乡)三虎,抹马(乡)五豹,智力出众,拜倒膝前,愿为附将。”“三虎”、“五豹”皆黄姓。瓦氏夫人统率大军时有二十四猛将,加之“俍兵”与生俱来勇猛强悍,这是因为在明朝土司时代的桂西壮族家庭,凡生下男孩,往往将他当作未来的“俍兵”(壮族士兵)而加以训练。男孩出生后,他的父母称一块与男孩体重相等的铁块,挂在孩子的床头,待他长到十来岁,即用这块铁打制成刀,挂在腰间,便于随时习武舞刀练拳。这种习俗直到后来壮族革命英雄韦拔群闹革命时流行传唱的革命山歌歌词中还有所反映,这就是“三块洋铁打把刀,挂在腰间动摇摇;谁人敢拦革命路,不断头来也断腰。”
不久,瓦氏夫人率广西田州、归顺州、南丹州、那地州、东兰州等各州组建的军队六千八百馀人,浩浩荡荡开赴江浙前线。
当时,广西各州“俍兵”先集中梧州,后经广东南雄、过大庚岭,再坐船至江西南昌,转江苏京口、丹阳,步行到奔中镇,常州官府派船接至嘉兴,历时数月,跋涉数千里,于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三月十三日到达金山卫。
瓦氏领兵到达江浙前线金山卫后,按照督府张经的部署,以瓦氏所率领的田州兵隶属总兵俞大猷指挥,其馀各州队伍则分属游击邹继芳和参将汤克宽等指挥。瓦氏率“俍兵”抵达后多次请求速战,部属“俍兵”个个摩拳擦掌,准备杀敌立功。张经以“俍兵”初到,未熟悉情况,不许轻举忘动。
旧历四月初五,瓦氏奉令到漕泾镇截击倭寇,因敌众我寡,被敌重重围困,战斗激烈,头目钟富、黄维等十四人阵亡,瓦氏极为愤怒,亲自披发舞刀,往来突阵中,所乘马尾鬃为倭拔几尽,浴血奋战而出。马上大呼曰:“大将官,好将官杀贼”,盖愤当时,诸将拥军不前救也。
四月十九日,倭两千多人“突出金山卫,从独山往嘉兴。俞大猷先不敢拒,乃率瓦氏兵追其后,被贼反攻,杀伤颇众,大猷先奔,赖瓦氏殿后,得免全复。”四月二十一日,倭二千多人南来金山,白泫都司率兵迎击,被倭围困重重,瓦氏奋身往援,纵马冲杀,“女将亲战挥双刀,成团雪片初圆月;麾下健儿二十四,雁翎(短剑)五十齐翕忽”(意即舞剑挥刀疾速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岛夷(日寇)杀尽江海清……“破寇重围,白泫乃可得脱。从此,瓦氏之勇猛开始为敌人所畏服。谢肇浙曾赞扬瓦氏说:“国朝土官妻瓦氏者。”
“乾坤反覆危亡际,直看飞雄愧伏雌”,彬宇先生这最后一句诗,讲了国家、民族存亡之际,像冼夫人这样无数的巾帼英雄都会从平素的蛰伏中一跃而出。所以在冼夫人之后,才会再度出现瓦氏夫人。她们不仅把家庭的责任揽在肩上,更把家国情怀、天下兴亡的历史重任揽在肩上,给后人展示了一段又一段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巾帼风采。
--------------------------
《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仪叁百图》为廖彬宇先生古体诗集,《礼记》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彬宇先生汇集历年吟咏往圣先贤及其事迹的古体诗365首,透过圣贤事迹来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发扬礼乐文明。该文献简单易记,大雅斯文,使圣贤精神能够让人口耳相传,深入人心。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血之作。既是歌颂古今贤哲,致敬圣贤,也是献礼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胡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