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之礼义廉耻

2023-02-23 13:47:29 未知

来源:四观文化 

按:《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是为了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用古诗概括、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融文史哲于一体,显精气神于一言,唯愿广大青少年通过诵读后烙印于心,得圣贤精神滋养、贯通中华文脉、鼓舞华夏儿女大步前行,慎终追远以继往开来,与古今贤哲一道,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此诗由国画家杜海峰绘制《礼义廉耻管子像》诗意图。本文选自廖彬宇先生《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义三百图》,由著名文化学者张红星教授注解。全书365篇内容将陆续发布,每幅图之命名均为相关成语。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2/0c6ca41eecf7575db031dd23842ecaaa.jpg

壬寅岁应某校之邀作八德诗怀管子古风

众善之本,敬祖事亲。

兄友弟恭,尊长有伦。

恪尽职守,心地精纯。

言出法随,去伪存真。

知行合一,文质彬彬。

有物有则,必当遵循。

少私寡欲,乐道安贫。

秉操行世,高卓不尘。

恒持八德,造命荣身。

张红星教授注:

众善:也即德,谓各种善举。《吕氏春秋‧应同》:“尧为善而众善至,桀为非而众非来。”三国·魏·刘劭《<人物志>自序》:“躬南面则援俊逸辅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孝经》:“夫孝,德之本也。”

敬祖事亲:恭敬奉事祖上及父母亲。敬事,即恭敬奉事。《书‧立政》:“以敬事上帝,立民长伯。”

尊长:尊敬年长者。《礼记‧乡饮酒义》:“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

有伦:有理;有序。《书‧康诰》:“外事,汝陈时臬司师,兹殷罚有伦。”孔传:“殷家刑罚有伦理。”《庄子‧齐物论》:“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爭,此之谓八德。”郭象注:“物物有理,事事有宜。”成玄英 疏:“伦,理也。”晋·张华《女史箴》:“家道以正,王猷有伦。”

:恭敬, 恭谨。《诗‧商颂‧那》:“温恭朝夕,执事有恪。”毛传:“恪,敬也。”晋·束晰 《补亡诗‧白华》:“终晨三省,匪惰其恪。” 

心地:儒家用以称心性存养。《朱子语类》卷六七:“盖其心地虚明,所以推得天地万物之理。” 明·高攀龙《会语》:“然人之心地不明,如何察得人心术?”引申为居心,用心。明·叶盛 《水东日记‧陈古庵经纪梁氏》:“朋游中,惟邻居同年陈汝同心地好,且有家法,孤子女可托也。”梁启超《上粤督李傅相书》:“故倡民权之人,其心地最纯洁。”

精纯:精良纯粹。汉·王粲《游海赋》:“含精纯之至道兮,将轻举而高厉。”宋·沈括《梦溪笔谈‧辩证一》:“此乃铁之精纯者,其色清明,磨莹之,则黯黯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

言出法随:谓言语一经说出,就严格执行。后引申为法令一旦宣布,就会执行。多用于布告。清·林则徐《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稿》: “言出法随,各宜懔遵毋违。” 

文质彬彬:形容人举止文雅有礼貌。《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何晏集解引包咸曰: “彬彬,文质相半之貌。” 元·费唐臣《贬黄州》第三摺:“见如今御史臺威风凛凛,怎敢向翰林院文质彬彬。”也作彬彬有礼。

有物有则:谓“义”也。天地间凡事物皆有其法则、规律。《诗‧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毛传:“物,事;法,则。”朱熹集传:“言天生众民,有是物必有是则。” 宋·陈郁《话腴》:“木实之蠹者, 必不沙烂……瓜至甘而不蠹者,以其沙也。有物有则,若可穷矣。”

遵循:犹遵照执行。汉·樊毅《修西岳庙记》: “世主遵循,永享历年。”《清史稿‧礼志二》:“礼贵制宜,孝当承志,两朝遗训,宜谨遵循。” 

少私寡欲:节制欲望、欲望少。《老子》: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北齐书‧王昕传》: “(王昕)性闲淡寡欲,虽王事鞅掌,而雅操不移。”

乐道安贫:即安贫乐道。谓安于清贫,以追求圣贤之道为乐。为古代儒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语本《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何晏集解引孔安国 曰:“颜渊乐道,虽箪食在陋巷,不改其所乐。”《后汉书‧韦彪传》: “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秉操:所持的操守。汉·王符 《潜夫论‧交际》: “秉操如此,难以称信矣。”

高卓:高超卓越。明·胡应麟 《诗薮‧古体中》:“宋末严仪卿识最高卓,而才不足称;谢皋羽才颇纵横,而识无足取。”

不尘:不玷污。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程器》:“然子夏无亏于名儒,濬沖不尘乎竹林 者,名崇而讥减也。”

八德:原本只是说自然万物的几种秉性。宋末元初道教学者俞琰《读易举要》:“八卦之德也。乃健、顺、动、入、险、丽、止、说之八徳。”对此元代保巴《周易原旨》做了解释:“天行为健,地承天为顺。雷能动,风能入。水趋下遇坎则止,陷也;火不能自见,丽物始见,丽也。山止其所,泽说万物八象。有此八徳焉,亦无往不通也。”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分别源自《孟子》《管子》。最晚从北宋真宗时期,人们已将“孝、弟(悌的本字)、忠、信、礼、义、廉、耻”连用。天禧年间的杨亿有《杨文公家训》,其中说:“童稚之学,不止记诵。养其良知良能,当以先入之言为主。日记故事,不拘今古。必先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事,如黄香扇枕、陆绩怀橘、叔敖阴德、子路负米之类,只如俗说,便晓此道理,久久成熟,德性若自然矣。”朱熹摘录过《杨文公家训》(《朱熹集补编》卷6)。其本人语录,如“圣人言语明白,载之书者,不过孝弟忠信”(《朱子语类》卷115)。“观孔门之教,则其所从言之者至为卑近,不过孝弟忠信、持守诵习之间”(《朱熹文集》卷54)南宋淳熙九年(1182)龙岩县丞李君、温陵人曾秘完成鲜血学宫复建,向朱熹求记,朱熹欣然应请于次年二月作《漳州龙岩县学记》,文中“使吾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行日笃,而身无不修也;求师、取友、诵诗、读书之趣日深,而理无不得也。”(《朱熹文集》卷79) 朱熹借此发表了一段普及圣贤之学(儒学)的精辟名言,后人据此归结冠名为“八德”。

韩天佳教授赏析:

《诗说中国》是首部以古诗及注论形式总结和致敬中华民族众多圣贤豪杰的著作,歌咏中华民族历代圣贤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风貌,其中包括本诗所赞美的管仲。通观彬宇先生《诗说中国》全书,古风所占比例极小,而这首咏管子的,便是为数不多之一。本诗是彬宇先生2022年春应某校校长之邀,为该校所作,含有校训的意味,因而写成了古风,而未采用格律诗的形式。

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在于,显示出诗人别出心裁、不落窠臼的智慧。什么高妙之处呢?首先是此诗叫《八德诗》,所谓八德,张红星教授在注释中已有介绍,简单说,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条。这首诗一共九句,前面八句,每句是描述一个字,最后一句总论八德,如下:

孝——众善之本,敬祖事亲。

悌——兄友弟恭,尊长有伦。

忠——恪尽职守,心地精纯。

信——言出法随,去伪存真。

礼——知行合一,文质彬彬。

义——有物有则,必当遵循。

廉——少私寡欲,乐道安贫。

耻——操身行世,高卓不尘。

此诗每一句不提八德,而每一句都概括了八德。所以掌握了八德,对于记诵此诗,也就顺理成章、便于记忆了。同时,这首诗每一句都不提管子,但每一句都在写管子。尤其是对管子思想的提炼及管子思想的精粹极为重视,甚至彬宇先生重点把管子的名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融进了诗中,特别突出了管子重视礼义的思想,引人深思。

众善之本,敬祖事亲。”诗的首句概括了管仲的多种美德。圣君贤臣必须理解天意,敬天法祖。《孝经》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作者强调了管仲“敬祖事亲”的美德,领起下文对管仲多方面成就的描述。诗的开头两字“众善”作为“总起”,以下各句作为“分述”,章法井然有序。

本诗根据内容的需要写了九行。仔细分析,每三行一个单元,恰是《孝经》的人生三个阶段。

众善之本,敬祖事亲。兄友弟恭,尊长有伦。恪尽职守,心地精纯。”这三句是“始于事亲”。“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管仲从纵向敬仰祖先,从横向恭敬兄长,走好了人生的第一步,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这是他的一生万丈高楼的坚实地基。

管仲的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导致管仲生活很贫困。为了谋生,联合好友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失败。管仲做过当时被认为是微贱的商人。游历过许多地方,接触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管仲当兵的时候,为了孝养双亲而临阵脱逃。几次想当官,但都没有成功。

齐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齐僖公去世,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齐僖公死后,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当时,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不久,齐襄公因与其妹文姜(鲁桓公的夫人)私通之事暴露,索性将鲁桓公灌醉并杀死。对此,管仲预感到齐国将会发生大乱。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君的女儿,因此管仲和召忽就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去躲避。

许多管仲传记和评传的作者,都是着眼于他辅佐齐桓公建功立业的事迹,而很少描述少年管仲的孝顺与孝敬、孝道与悌道。本诗作者是书院院长,多年从事讲学教育,所以重视管仲少年美德,可谓独具只眼、独树一帜。由于篇幅限制,无法展开这一时期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管鲍之交”的同窗情谊,可以留待以后

让我们回顾管仲的辉煌人生历程:公元前 725年,管仲生于颍上(今安徽省北部)。公元前 708 年,管仲在贫穷中度过了童年。因家贫,做过马夫,做过小商贩。是年,与鲍叔牙相识,结拜为兄弟,协手经商。十多年中,他们走遍了中原各国。公元前 697 年,齐僖公拜管仲、鲍叔牙分别为二公子纠和三公子小白的师傅。公元前 694 年,齐襄公继位后,好勇喜功,连年征伐邻国,国内横征暴敛,民怨甚重。是年,鲁桓公与夫人文姜来到齐国,齐襄公与文姜通奸并杀死鲁桓公。公元前 692年,齐襄公荒淫无道,天怒人怨。为避齐乱,管仲、召忽侍奉公子纠投奔鲁国;鲍叔牙侍奉公子小白投奔莒国。公元前686年,公子无知与连称、管至父内外勾结,杀齐襄公,取代君位。雍廪等人杀公子无知。齐国大乱。

 两个逃亡在外的公子,一见时机成熟,都想急忙设法回国,以便夺取国君的宝座。鲁庄公知道齐国无君后,万分焦急,立即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后来发现公子小白已经先出发回国。管仲于是决定自请先行,亲率30乘兵车到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去截击公子小白。人马过即墨(今属青岛,古又称墨城)30余里,正遇见公子小白的大队车马。管仲等公子小白车马走近,就操起箭来对准射去,一箭射中,公子小白应声倒下。管仲以为公子小白已经被自己射死,就率领人马回去。其实公子小白没有死,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铜制衣带勾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装死倒下。经此一惊,公子小白与鲍叔牙更加警惕,飞速向齐国挺进。当他们来到临淄时,由鲍叔牙先进城里劝说,齐国正卿高氏和国氏都同意护立公子小白为国君,于是公子小白就进城,顺利地登上君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桓公即位后,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来辅佐,因此就准备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但鲍叔牙称自己才能不如管仲,若要使齐国称霸,必要用管仲为相。管仲与公子纠以为小白已死,再没有人与他争夺君位,也就不急于赶路。六天后才到齐国。一到齐国,没想到齐国已有国君,正是小白。鲁庄公得知后气急败坏,当即派兵进攻齐国,企图武装干涉来夺取君位。双方在乾时会战,管仲建议当趁小白人心未定速攻,但鲁庄公却说:“如果一切如你所料,小白早就被射死了。”不听管仲的话,结果遭遇伏击,鲁军大败,公子纠和管仲随鲁庄公败归鲁国。齐军乘胜追击,进入鲁国境内。齐桓公为绝后患,遣书给鲁庄公,叫鲁国杀公子纠,交出管仲和召忽。否则齐军将全面进攻鲁国。

鲁庄公得知后与大夫施伯商量,施伯认为齐国要管仲不是为了报仇雪恨,而是为了任用他为政。因为管仲的才干世间少有,他为政的国家必然会富强称霸。假如管仲被齐国任用,将为鲁国的大患。因此施伯主张杀死管仲,将尸首还给齐国。但鲍叔牙用计称齐桓公恨管仲入骨,一定要生杀管仲。且鲁庄公新败,闻齐国大兵压境,早吓得心颤胆寒,没有听施伯的主张。在齐国压力下,杀死公子纠,并将管仲和召忽擒住,准备将二人送还齐桓公发落,以期退兵。管仲清楚这是鲍叔牙的计谋,于是让押运人快马加鞭赶去齐国,最后平安到了齐国,经鲍叔牙的建议,齐桓公同意选择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礼节,亲自去迎接管仲,以此来表示对管仲的重视和信任。同时也让天下人都知道齐桓公的贤达大度。齐桓公迎接管仲后,一连聊了三天三夜,句句投机,斋戒三日,拜了管仲为相,并称管仲为“仲父”。

在如此乱世之中,管仲审时度势,静观其变。“言出法随,去伪存真。知行合一,文质彬彬。有物有则,必当遵循。”这三句是“忠于事君”。

管仲出仕非常具有戏剧性。他所辅佐的公子纠败给了鲍叔牙辅佐的齐小白。而且两军交锋之时,管仲还一箭射中小白的带钩。由于“射钩”之恨,小白不仅不能重用管仲,而且还有报一箭之仇。多亏同窗鲍叔大力保荐,管仲才能担当大任。这件事凸显了管仲的才华智慧、鲍叔的忠信耿直、小白的包容识人。中年管仲在职业生涯中也确实做到了言出法随、有物有则。

公元前 685 年,高、国子拥立公子小白登上君位,是为齐桓公。鲁庄公为公子纠争位,齐、鲁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军乘胜夺取鲁国汶阳之地。齐桓公决心报管仲射他的一箭之仇,派人赴鲁,逼鲁庄公杀公子纠,召忽殉主,管仲遣返齐国。在鲍叔牙的极力保荐下,齐桓公捐弃前仇,管仲被拜为大夫。公元前 684 年,齐桓公不顾管仲反对,率兵伐鲁,在长勺与鲁军交战,结果被鲁将曹刿击败。这就是《曹刿论战》这一篇大家熟悉的文章。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国。支持管仲对内大胆进行改革,对外高举起尊王的旗帜,实施管仲的称霸不用兵车战略。公元前 681 年,齐桓公采纳管仲之谋,与宋、陈、蔡、邾等国之君于北杏会盟,齐桓公主盟,以平定宋国内乱。遂国(今山东肥城南)不参加北查会盟,齐桓公率师灭遂,并以此向鲁国施加压力。鲁庄公与齐桓公盟于柯地(齐邑,今山东肥城南),会盟时,鲁国司马曹沫手剑劫桓公,要求退还汶阳之地。桓公依照管仲的意见,答应退地。管仲显示出纵横捭阖、能屈能伸的政治才能。管仲是齐桓公治国理政的老师。公元前684年,桓公提出加强军备,准备大有作为。管仲说:“不行。”桓公不听,果然修治军备。一次,宋夫人惹怒了齐桓公,桓公怒对管仲说:“我想伐宋。”管仲说:“不可以,我认为内政不修,对外用兵不会成功。”桓公不听,果然起兵伐宋。各诸侯兴兵救宋,把齐军打得大败。齐桓公三年(前683年),管仲建议出兵问罪不遵礼法的谭国。谭国本来很小,力量十分微弱,结果很快就被齐国消灭。齐国没费力气消灭了谭国,扩大了国土。这一败一胜,使得桓公更加信任管仲,对他言听计从。桓公五年(前681年),在管仲的建议下,齐国与宋、陈、蔡、郑等国在齐的北杏(今山东聊城东)会盟,商讨安定宋国之计。遂国(今山东肥城南)也被邀请,但没有参加。管仲为了提高齐国的威望,就出兵把遂国消灭。鲁国本来比较强大,但因接连被齐国打败,又看到诸侯国都服从齐国,不服从齐国的遂、谭两国又被消灭,所以也屈服了齐国。不久,齐国与鲁国和好,在柯(今山东东阿西南)会盟。就在这次会盟中,发生了著名的曹沫劫盟事件。曹沫迫使齐国归还之前鲁国所有失地,齐桓公事后想反悔,但是管仲指出大国不该失信,桓公归还了失地。齐桓公六年(前680年),鲁、宋、陈、蔡、卫都先后屈服齐国,谭、遂两国早已消灭,只有郑国还在内乱。管仲因此建议齐桓公出面调解郑国内乱,以此来提高齐国的地位,加速实现做霸主的目的。郑国自厉公回国杀了子仪,又杀了恩人傅瑕,逼死大夫原繁,登位称君后,为巩固君位,就要联合齐国。管仲抓住这一时机,建议齐桓公联合宋、卫、郑三国,又邀请周王室参加,于鄄(今山东鄄城)会盟。桓公七年(前679年),管仲又让桓公以自己名义召集宋、陈、卫、郑又在鄄会盟。从此齐桓公成为公认的霸主。公元前 680 年,柯地会盟,使齐桓公名声大振,各国诸侯纷纷与齐结盟。至此,齐桓公真正认识到了称霸的本质,对管仲拥有了一种铭心刻骨的信任,拜管仲为“仲父”。是年,齐桓公与管仲率师会同陈、曹两国伐宋,因宋违背北杏之盟。伐宋途中遇卫人宁戚,管仲荐于桓公,桓公拜宁戚为大夫。宁戚赴宋,说服宋桓公求和。拥有“仲父”地位之后,管仲仍然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少私寡欲,乐道安贫。秉操行世,高卓不尘。恒持八德,造命荣身。”这三句是“终于立身”。成年管仲位极人臣,仍然秉操行世,高卓不尘。成为管子,侧身诸子百家的行列之中,生前得以善终,死后流芳百世。管仲之所以没有得到像商鞅韩非等改革家那样悲壮惨烈的结局,与他毕生秉操行世,高卓不尘,有着直接的关系。正因为他少私寡欲,乐道安贫,大节无亏,小节无隙,方才得到当代与后世的一致崇仰公元前 679 年,齐桓公与卫、郑、宋三国之君盟于鄄(今山东鄄城北)。诸侯威服,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公元前 678 年,郑国违背鄄地之盟,齐桓公与宋、卫之师讨伐郑国。是年,齐、鲁、宋、卫、陈、郑等国于幽地会盟。公元前 675 年,齐桓公会同宋、陈之师讨伐鲁国。公元前 671年,齐桓公与鲁庄公会盟于扈地。公元前 668 年,齐、宋、鲁三国之师讨伐徐国。公元前 667 年,齐与鲁、宋、陈、郑盟于幽地。周惠王赐齐桓公为侯伯。管仲审时度势,作出重大战略调整,变尊王称霸为尊王攘夷。齐国称霸之后,担负起国际维和的任务。公元前 666 年,齐桓公奉周惠王之命,率师伐卫。公元前 664 年,山戎侵犯燕国。齐桓公与管仲率师救燕,至令支、孤竹,剿灭山戎。公元前 663 年齐师凯旋,齐桓公将伐山戎的战利品的一半赠鲁庄公。公元前662年,齐筑小谷(今山东东阿)为管仲采邑;鲁亦为管仲在小谷筑城。公元前 661 年,狄人侵犯邢国,齐桓公率师救邢,败师。公元前 660 年,鲁国公子庆父作乱。为安定鲁国,齐桓公依管仲之谋,立公子申为国君,并大义灭亲,杀其侄女哀姜。是年,赤狄侵犯卫国。齐桓公派公子无亏率军击溃赤狄,助卫戍守。公元前 659 年,赤狄侵犯邢国,齐桓公与管仲同宋、曹两国联兵救邢,打败赤狄,为邢国在夷仪重新筑城,派军助邢戍守。公元前 658年,齐桓公率诸侯为卫国筑新城。管仲之谋保证了齐国的国际地位。管子是齐文化的代表人物。崇尚变革是齐文化的一大特点。在齐国的历史上,大的改革有三次:一是太公时期的改革。姜太公分封到齐后,及时提出了“简其礼”、“因其俗”的立政主张。政治上,打破“亲亲上恩”的封建等级制度,主张“尊贤上功”;经济上,采取“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二是桓管时期的改革。内政改革主要推行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定居的社会编组,国民各有专业,各司其责;经济改革主要是实行由国家管理铁矿开采和煮盐业的“官山海”的同时,建立了“相地而衰征”的新赋税制;军事改革主要是采取国君直接掌握军队,实行“寄军于政”。三是齐威王时期的改革。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整饬吏治”,即要求地方官吏要大力发展生产,富足人民;官府办事要讲求效率,不许有积案不办;要省刑安民,减少犯罪;不允许地方官向朝廷官员行贿,骗取荣誉和信任。齐国这三次大的改革,为齐国成为五霸之首、战国七雄奠定了基础。而管仲在齐国富强的“三级跳”的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他上承姜太公改革的优良传统,使得齐国持续进步,越战越强。他又下启齐威王时期的改革方略,保证姜太公开启的改革大业不断前进。管仲主持的桓管改革,在齐国强盛的过程中是关键环节。公元前 656 年,齐桓公与管仲率齐、鲁、宋、卫、郑、许等国联兵讨伐蔡国,蔡侯闻风而逃。继而以不尊周天之子罪讨伐楚国,楚请求讲和,诸侯与楚于召陵会盟。公元前 655 年,齐桓公依照管仲之谋,与宋、鲁、陈、卫、许、郑、曹等国君会于首止,与周世子郑定盟,确立世子郑太子地位,以稳定周室。周惠王指令郑国与楚国联合,离间首止之盟。郑文公不辞而别。公元前 654 年,齐桓公责郑文公逃首止会盟,率诸侯讨伐郑国。郑请求讲和。公元前 653年,齐桓公与鲁、宋、陈、郑于宁毋(鲁邑,今山东鱼台)会盟。公元前 652 年,齐桓公与鲁、卫、宋、许、曹等国君会盟于洮,以固周襄王之位。公元前 651年,周襄王派太宰赐齐桓公胙。齐桓公与宋、鲁、卫、郑、许、曹等国君会盟于葵丘,庆贺天子赐胙。公元前 650 年,北狄侵犯卫国,齐桓公率师相救。公元前 648 年,齐桓公会同诸侯为卫国筑新城,以防备北狄入侵。公元前 647 年,齐与宋、鲁、陈、卫、郑、许、曹等国会盟于咸,共谋保卫周室,防备戎人入侵。公元前 645 年,齐、宋、鲁、陈、卫、郑、曹诸君会盟于牡丘(今山东聊城东北),商讨伐楚救徐之策。管仲病危。在管仲生命的最后时刻,齐桓公大哭:“寡人自从登位,一言一行听仲父教诲,齐国才有今日显赫的地位。若没有仲父,寡人将如何是好?”管仲一字一顿地说:“主公对贤臣,要用而不疑;远小人,要拒之千里;重社稷江山,轻个人好恶……”说到这里,嘴角抽搐,昏迷过去。齐桓公俯在管仲耳畔,声泪俱下,撕心裂肺地喊道:“仲父,你醒醒!仲父倘有不幸,这齐国大业,寡人将委政于谁?”管仲长叹一声:“可惜呀,宁戚!”齐桓公赶紧问道:“可如今宁戚已去,寡人任隰朋为相,仲父以为如何?”管仲逐渐清醒过来,慢慢说道:“隰朋,公而忘私,不耻下问,可以胜任。可隰朋多年来伴我左右,是我的舌头,如今,管仲要去,肢体不存,舌头安在?主公可以任隰朋为相,但恐不会长久。”齐桓公又问:“那么,竖貂、易牙、开方怎么样?他们服侍寡人这么多年,忠心耿耿。竖貂为寡人自施宫刑,易牙为寡人烹子作羹,开方为寡人不奔父丧,三人可谓忠于寡人,任用他们如何?’管仲摇头说道:“不可,不可!芸芸众生尚且看重自己的生命,竖貂敢舍弃自身的器官,还有什么不可舍弃的呢?此人野心不小,主公远之!易牙乃是小人,天下父母都珍贵自己的子女,易牙能烹子作羹,还有什么更残忍的事不能干呢?主公远之!开方亦不是好人,人情莫亲于父母,开方连父丧都不挂在心上,何谈什么忠诚之心!主公远之!”齐桓公点头又问:“仲父之意,谁可为相?”管仲脸色一下变成灰黄,眼神也黯淡无光,喘气急促,艰难地说出三个字:“鲍……叔……牙……”说着,双目一闭,头一歪,溘然长逝。齐桓公撕锦裂帛般地哭喊道:“天哪!你折我栋梁,折我栋梁呀!”管仲与世长辞的消息震动了整个齐国,上至朝廷,下至百姓,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与管仲诀别之后,齐桓公便一病不起了,桓公下令为管仲举行国丧,由鲍叔牙与隰明办理。管仲发丧这天,天阴沉沉的。临淄城的大街上,千千万万的百姓披麻戴孝,摆供设祭,跪立于大街两侧,等待管仲的灵车通过。管仲的灵车在沉痛的哀乐声中,从相府大门前缓缓启动。前面是三百人举着各色丧旗,之后是隰明高举黑幡,神情呆滞的鲍叔牙手执管仲灵柩前黑色挽带,为灵柩引路。家人立于灵车上,披麻戴孝,手扶灵柩,欲哭已无泪。灵车后面是齐国的神情悲哀的民众。管仲逝世标志着齐国由盛转衰的开始。管仲死后,齐桓公拜隰朋为相。谁料不到一个月,隰朋病卒。齐桓公大惊道:“仲父真圣人啊,他怎知道隰朋为政不会长久呢?”于是遵照管仲的遗言,又拜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向桓公提出一个条件,就是罢斥竖貂、易牙、开方,不许入朝,桓公采纳了鲍叔牙的意见。鲍叔牙主政后,一切按照管仲生前的大政方针处理政事,齐国还算平稳。可不到一年时间,齐桓公又把竖貂、易牙、开方接回宫中,并委以重任,鲍叔牙多次劝谏,桓公不听。鲍叔牙连气带病,也一命归天。竖貂、易牙、开方伙同长卫姬,欺负桓公老耄无能,便专权用事,操纵了齐国大权。公元前六四三年,齐桓公重病不起。竖貂、易牙等认为时机已到,便将桓公左右侍卫全部逐出,又在桓公寝室周围筑起三丈高墙,内外隔绝。可怜一代八面威风的英主,病重连口热水也喝不上。到了这时候,他后悔也无用了,连病加饿,一命鸣呼。死了也不得安宁,竖貂为扶公子无亏即位,秘不发丧,一直拖了六十七天。致使尸体腐烂,蛆虫满身。竖貂、易牙等人赶走了公子昭,仓仓促促扶公子无亏即位,群臣不服,一律不朝。竖貂,易牙欲搬出监国大臣高氏、国氏压阵,高、国二氏要无亏先发父丧。发丧之后,宋襄公依照齐桓公生前嘱托,答应公子昭的请求,举兵讨伐齐国。高、国二卿借机里应外合,杀了竖貂和公子无亏,易牙见大势已去,逃到鲁国去了。开方则帮助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元欲与公子昭争夺君位,凑集人马与宋**队作战,结果大败。在国、高二氏的拥戴下,世子昭继位,是为齐孝公。至此,经过一年多的内乱,齐国才安定下来,但从此元气大伤,齐国结束了鼎盛时期,开始走下坡路了。彬宇先生诗中“知行合一,文质彬彬”“秉操行事,高卓不尘”“恒持八德,造命荣身”是赞扬管子的,同时也是管子所极力倡导的,他所批判的易牙、竖貂、开方三人,都是言行不一(更遑论知行合一)无耻无操、刁滑奸诈、阴险恶俗的小人,完全与“八德”相悖,彬宇先生在《大成之道》一书中强调“知常”的作用,详细论述了“事出反常必有妖”的道理。所以管子从竖貂、易牙、开方三人反常之处,观察到了其中的妖异,证明其远见卓识,所以彬宇先生常常说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大智慧,从中看到,管仲既是大政治家、文化大师,同时也是通于人事的心理学大师。管子是齐文化的建设者。开放性是齐文化的又一特色。桓管时期,齐国扩大对外开放的主要措施有四条:其一,设立市场。《管子》中明确提出:“百乘之国,中而立市”。市场的设立,吸引了众多外国客商,使齐国都城临淄成为当时重要的商业中心。其二,减轻关税。对来齐经商者实行“关市几而不征”,就是允许齐国以外的商人自由地出入关卡而不缴或少缴关税,让他们得到实惠。其三,提供优质服务。对经商者给予不同规格的接待,“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刍菽,五乘者有伍养”;还在大路上每隔30里设一处驿站,为过往商人服务。其四,发展海外贸易。通过渤海与燕国进行海上贸易,使渤海成为当时齐国的一个海上对外贸易区。有效的对外开放措施,收到了“天下商贾归齐若流水”的效果。这正是管子的蓝图。管仲的思想和生平记载在《管子》一书。原为86篇,至唐又亡佚10篇,今本存76篇,托名春秋管仲著。其实《管子》同先秦许多典籍一样,既非一人之著,亦非一时之书。是一部稷下学派的文集汇编。西汉国家藏书目录《汉书·艺文志》,在“道家”类中著录有管仲所著《管子》85篇,班固注曰:“名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也。有《列传》。”今存76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儒、名、法、兵、阴阳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货币等均有论述,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管仲的传记,载於《史记·管晏列传》。其中以黄老道家著作最多,其次法家著作16篇,其余各家杂之。管仲说:“衣食足而知荣辱”,齐国统治者历来都重视经济的发展,始终坚持本末并重、农工商并举的多元化经济发展纲领。一是重视农业。既抓粮食生产,又注重渔盐业、畜牧业、林业的发展。比如粮食生产,提出“不夺农时”,主张“五谷宜其地”。渔盐生产 太公时就“便鱼盐之利”,桓公时又“设轻重鱼盐之利”,并对煮盐业实行国营政策,使齐国渔盐业“通输海内”。林业生产,实行“民之能树艺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实行植树造林奖励政策。二是不忘手工业。齐国历代手工业生产,曾设“工正”、“工师”、“三服官”、“铁官”等官吏,负责对手工业的管理,使齐国制铜、冶铁、纺织、制陶等行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不断提高,培养工匠精神。三是兴办商贸业。随着齐国对商贸业的重视,齐国都城临淄迅速成为店铺林立、车水马龙的商贸中心,进一步带动了齐国商贸业的发展和繁荣。管仲带领齐国在科技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巨大的技术成就。《齐民要术》堪称齐国农业技术之大成,《考工记》可谓我国最早的工业百科全书,《孙子兵法》则为历代兵家奉为至宝,《甘石星经》可谓天文学研究的奠基之作。在发展教育方面,《管子》提出了“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育人思想。齐国重视发展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创办了“稷下学宫”。宣王时“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人”,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集政治、学术、教育于一体的机构。在重视人才方面,齐国牢固树立了“争天下者,必先争人”的思想。从太公到桓公先后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选贤任能、唯才是举的选拔考核办法。齐桓公大义相管仲、设庭燎招士,齐威王用人不疑,齐宣王礼贤下士,孟尝君养士等尚贤重才的做法,也都集中反映了齐国对人才的重视。管仲被历代称为法家。崇法尚廉是齐文化的又一特点。《管子》认为“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君主治国要以法律、制度为准则。不仅强调要法律先行,搞好立法,而且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君臣上下,贵贱皆以法”,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此外,《管子》还认为统治者要“薄于身而厚于民”,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制定了许多为政要清廉的规定和措施。如告诫官吏“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国虽充盈,金玉虽多,宫室必有度。”主张对官吏实行严罚重赏。在齐国的历史上涌现出许多勤俭执政的官吏,晏婴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司马迁《史记》中有《管晏列传》。晏婴身为齐国宰相,历仕三朝相位,却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穿缁衣,吃粗粮,驾驽马,居陋室,并多次谢绝君主赏赐的城邑、新宅、美女、车马和衣裘,堪称廉洁的楷模。晏子继承了管子的美德。管仲去世后,葬于山东省临淄(今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办事处北山西村)牛山北麓,这就是著名的管仲墓。管仲纪念馆以管仲墓为依托,以《管子》思想为基础,以管仲的生平为脉络,通过多种艺术手段,在展现天下第一相辉煌一生的同时,全面展示博大精深的《管子》思想并综合展示宰相文化及历代名相对社会的贡献,该馆于2004年建成并对外开放。管仲纪念馆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总投资近3000万元,分为馆区和园区。馆区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主要由中国宰相馆、管仲及《管子》思想陈列展厅(管鲍之交、桓公拜相、管仲治齐、首霸春秋、光照千古)、管仲祠、管仲墓等组成;园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主要是广场、绿地及配套设施等。整个纪念馆展厅总面积539平方,由五厅(管鲍之交、桓公拜相、管仲治齐、首霸春秋、光照千古)、一祠(管仲祠)、一馆(中国宰相馆)组成。整个展厅内装形式采用写真景观与汉风格展示构件相结合的手法,运用浮雕壁画等多种展示手段。

馆区青瓦、黄墙、红门、青石台阶。正门采用阙门式,16立柱,门柱上方采用覆斗型结构,覆斗上伸出5个棱翅,左右对称,极像振翅欲飞的鲲鹏。门阔6米,门楣书有“管仲纪念馆”的匾额。

 管仲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彬宇先生此诗所赞颂的管仲崇法尚廉具有现实意义。要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打击违法乱纪、贪污受贿、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现象。在这些方面,管子已经为我们开启了先河,做出了榜样。

——————————————————————

《诗说中国——中国精神之礼仪叁百图》为廖彬宇先生古体诗集,《礼记》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彬宇先生汇集历年吟咏往圣先贤及其事迹的古体诗365首,透过圣贤事迹来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发扬礼乐文明。该文献简单易记,大雅斯文,使圣贤精神能够让人口耳相传,深入人心。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血之作。既是歌颂古今贤哲,致敬圣贤,也是献礼新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胡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