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策展观察 | 缪子衿:“循循”六位艺术家建立的新美学秩序

2023-07-26 02:53:13 裴刚 

  “我们是在表演什么?并不是用语言来讲述我们在表演爱,是在表演苦难......行为表演是非常综合的。他们最后在呐喊的时候,面部也在变色,是全身性的造型,通过某种特定的媒介来传递复杂的感受。”在《形同虚设III》行为剧场的现场,“循循 Droning On”群展策展人缪子衿深感做行为剧场是很迷人的一件事。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20793752452cd1c6f1660724c2ac8b71.jpg

“循循”展览现场

摄影:ALUAN

  这是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在近期举办的“循循 Droning On”群展中的艺术项目之一,是陈轴发起的长期行为剧场的第三次表演《形同虚设III》。“循循”展览由缪子衿策划,展出陈轴、林奥劼、李竞雄、陆平原、陶辉、王梓全等6位艺术家的最新作品,展出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文本、行为艺术、以及影像作品等多种媒介。

  “‘循循’是物与物之间,超越了人类或某一种同类的交流。它很视觉化,但又不仅仅是视觉的。”对于缪子衿而言作品与作品间形成的对话呼应的关系,也是展览极具开放性的一部分。

  在缪子衿与来自广州、上海各地的参展艺术家密集的沟通和策展中,形成了这个展览“多一份,少一分都未必行”的微妙状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2791425d8ef463f280bc06460b8e5102.jpg

开幕论坛:工作室作为测试基地

摄影:ALUAN

  由策展人缪子衿主持的艺术家论坛也于开幕当日举办。“工作室作为测试基地”邀请到本次展览的艺术家分享他们各自的长期研究方向、近期的转变和实验,以及在不同形态的现实或虚拟空间提供的进行艺术生产/实验的条件或限制、启发下,他们各自展现出的不同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循循”试图展现人类与周遭事物以普遍或私密的方式持续进行的系统性对话。六位艺术家基于各自设想的蓝图辨认物质、情感、信仰能够塑造的空间叙事与美学秩序。展览作为与不可见力量谈判的媒介,以及去中心化的信息生产场域,不断推移由治理的技术确立的行动边界,抵达不可预测的神秘情境。假如循环往复的试探最终被证明是徒劳的,我们可以感情用事,接受直觉的诱导。

  这个展览,你会无意间错过的作品,是艺术家林奥劼的一件植入场馆海报位的作品:“一个广州艺术家 在广州没有展览”。作为展览的第一件作品,在美术馆大门的位置。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gif/202307/e11360eb9e58c9fad69392a894a85b70.gif

林奥劼《山中天玄馆海报》2023 鼠标绘画、喷墨打印 84×60cm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林奥劼把《山中天玄馆海报》(2023)张贴在机构入口处的海报支架上,以文本参与北京艺术区的活动,自我调侃“一个广州艺术家在广州没有展览”的处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844518558b34fd2a857d106346ab94a7.jpg

林奥劼 《今年在上海没有展览》 2023   3D 打印 高度 12cm×2 件  

摄影:ALUAN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1d182131b018c2a0dd51f20ca4e6d95d.jpg

艺术家林奥劼与策展人缪子衿 在展览现场

摄影:ALUAN

  3D打印手办《今年在上海没有展览》(2023)放置在展厅不起眼的角落,摆出策展人询问艺术家方案的姿势。难以察觉其存在感的两件作品,反复提示我们关心艺术生态中不受关注的工作者。

  "在讨论媒体生态中个体的现象,在抖音这样的媒介环境里,每个个体都极有个性。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被看到个体的困境,其间个人的语言是失效的,而新媒体也希望个体是失效的。"在缪子衿与艺术家的密集交流中,观察到在大量同质化的当代展览生态中,六位艺术家呈现出新的个人方式。艺术家通过轻松的方式调侃个人的艺术家身份,作品润物细无声的介入当地的社区,融入你的生活。这个作品隐秘的特征也恰好反映了在一个大环境中,那些难以被察觉的个体,而发现本身也许并不重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7/2d314701f7f21b83ea98f4378b2e7be1.png

《形同虚设 III》作品手稿 由艺术家提供

  如果从展览最迷人部分开始,陈轴的《形同虚设III》现场行为表演在傍晚黄昏的光线里开始的。随着藏香燃起的烟雾逐渐开始弥漫,四位表演者走进土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db64b381c1401aeb297b31b49956c68c.jpg

《形同虚设 III》表演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830065d84743876cb98ad7b927e4c560.jpg

《形同虚设 III》表演现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39c80e7e9ef82d131eda4cd959f35422.jpg

《陈轴《形同虚设III》2023 场地布景、表演、现成品、声音 表演者:陈轴,刘苏漫,王博,薛花;音乐人:盛迪 45分钟 展览现场 摄影:ALUAN

  从展厅的二楼平台向下看,剧场由松散的土台构成一个长方体,或形成埋于土下的火坑;或其上矗立大罐,犹如祭祀仪轨所需;另一处四方玻璃、大骨、两白罐形成高低错落的呼应连接。它与整体的剧场形成互补或互相平行的两种空间。这些土堆道具和在上面表演的人和音乐创作者共同形成的三维立体的环境,通过视觉、听觉、气味传递给观众完整的感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9c2b707ea92fb8b959638ace8e2a52fa.jpg

《形同虚设 III》表演现场 摄影:ALUAN

  《形同虚设III》(2023)是陈轴发起的长期行为剧场的第三次表演。艺术家邀请多位舞者和音乐人给予彼此启示性的创作指令,随机的规则相应地调动实践者以及现场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与舞台共同呈现的绘画《反射中的缺席》(2022)系列,犹如在陌生而隐秘的仪式中指引表演者通往未知之地的有形路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1c61014d3b0b1d0e78e7cdfac5abb26c.jpg

《形同虚设 III》表演现场 摄影:ALUAN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ad33cdfe36cfd4f2c725efe430fc6190.jpg

《形同虚设 III》表演现场 摄影:ALUAN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45fbbd352593f8451ecb7e63416a0101.jpg

艺术家陈轴在 《形同虚设 III》表演现场 摄影:ALUAN

  作为策展人缪子衿更重视的是人们可来到现场体验,”重复的甚至无聊的无意义的视觉、听觉、感知、触觉里面去产生一些意义,如果意义真的有或者是重要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34f31777f4125694c72b03dcd00f5405.jpg

  陶辉  《我们共同的形象》2016 彩色有声十通道高清录像 14分27秒 展览现场 摄影:ALUAN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7/b1130abd5307ea7786eabc2e3e38086a.png

陶辉  《我们共同的形象》 2016 彩色有声十通道高清录像 14 分27 秒 

图片由艺术家、马凌画廊(香港)与施博尔画廊(柏林,巴黎,首尔)提供

  艺术家陶辉在中国电视影像史上选取了十个具有代表性的节目片段,包括不同年代不同电视台的新闻、电视剧、综艺、选秀等,作为背景随机地滚动播放。演员在荧幕前方,重现画面中的场景和台词,营造出一种真假难辨的错位感,以及虚实相生的荒诞性。他从集体记忆和群体经验的角度出发,表达对于“大众媒体”和“表演性”的探讨。

  “艺术家陶辉在《我们共同的形象》中提供了10种通道,激活观众回忆似曾相识的情感经验,在当下创造出新的讨论方向。从播放影视剧的电视屏幕到刷抖音的手机屏幕,我们在展览现场试图营造一种媒介考古的情景。”现场产生的时间、空间的多义性是仅仅看图片会缺失的,缪子衿在谈论此次展览的作品时,往往是能够提供一种更多可能性的视角。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7/5b722adbbfa340d5fb63a87b1dc4349e.png

陶辉 《跳动的原子》2019  彩色有声单通道高清录像  14 分12秒  

图片由艺术家、马凌画廊(香港)与施博尔画廊(柏林,巴黎,首尔)提供

  刷手机或看电视长大的一代不难从陶辉的影像获得熟悉的视觉经验。《跳动的原子》(2019)模仿了流行的短视频形式,艺术家编排的画面和台词如同受算法区隔的用户,被社交平台触发的孤独感淹没。《我们共同的形象》(2016)选取的十个戏剧性的影视节目片段,在演员的重新演绎下靠近“真人真事”,让屏幕外的观众与困在情节内的角色产生情感共鸣。

  艺术家的影像作品指向了更宏大的一个互联网时代。如策展人所说:“人们被抖音算法算出来和画出来的一类的人,变的越来越同质化。早期网络互联网是跟陌生人的bbs社群链接。但现在是一边跟陌生人产生联系,一边是一种虚幻的连接,以为可以陪伴,就像看电视一样,但其实是更加孤单的课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9b3faeeedcebfe27345c84de42c442d2.jpg

陶辉 《跳动的原子》   2019 彩色有声单通道高清录像 14分12秒 展览现场 摄影:ALUAN

  陶辉的这两件作品之间也存在有趣的关联,比如当我们想寻找这些经典影视素材时,会发现很多的连接已经失效了,但我们却能在短视频里重新看到它们。而这段从影视片到短视频的过度也涵盖了一代人的经历和记忆。我们共同的形象 中的许多角色和亲密关系都映射了边缘人物的无奈和困境,值得细看。重新演绎的过程则探讨了真实与娱乐的关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7/aeaa3ad7df7b6a19098c25ca17962e0e.png

李竞雄《我们游荡在夜的黑暗中,然后被火吞噬IV 》 2022  布面丙烯,磁漆  180×120cm

图片由艺术家和HdM 画廊提供

  进入场馆内部,左边的两个小展厅都像是某种庙宇或精神世界的写照。艺术家李竞雄的作品以“火”为主要形象,表达了许多复杂的情绪,但同时也在画面中隐藏了一些具象形体。地上的装置部分也与墙上的画作和“火”这个贯穿的创作元素呼应。李竞雄对于“火”即能创造文明又能毁灭文明的能量抱有兴趣,而他每一次新的创作和展出都在重新对于“力量”进行思考。比如,这次作品中的电子零件探讨了科技创造文明一题。展厅中也包含了嗅觉的体验,这也是艺术家对于拓宽艺术感知媒介的尝试,创造除视觉外的其他感官体验。

  如果艺术的流通是按需产生的即兴行为,艺术家在工作室推进的材料实验更像延长时间或流程的解谜活动。火作为创造、破坏、改造的元素,出现在李竞雄不同阶段的作品中。《我们游荡在夜的黑暗中,然后被火吞噬》(2022)系列透过绘画机理呈现生命的创始与流逝的种种迹象。与此同时,《无题》(2022)借助二手处理的货物以及烧焦的味道,在幽暗的空间散播有机的气息。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0e3cc408d3f6ef47447dbc6846a48b6e.jpg

李竞雄 《无题》  2022 货车布,拉链,海绵垫,废旧布料,废旧键盘及电线 200×280cm 展览现场 摄影:ALUAN

  从李竞雄的创作开始以来,他一直进行着各种材料试验,并将其视作实现个人解放的可能途径。他常常使用带有DIY 小作坊风格的廉价工业材料,例如回收的货车布、铝、钢板、泡沫填充物和火烧过的物品等,以完成绘画、雕塑以及沉浸式装置等。他的创作往往结合了社会史、艺术史、当代文化和个人成长,并从这些彼此不相关的领域获取灵感。他的作品被视为是一种社会的纪录,但同时保留了一种形式上的永恒性,从而将其与更为广泛的艺术史传统联系起来。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7/5838f3e134939b7e341d6b5240ad4c12.png

陆平原 《爱情考古-1》 2018 故事,纸,树脂 38×42×9.5cm(整体尺寸),29.7×42cm(纸), 22×14×9.5cm(手)  

摄影:ALUAN

  陆平原长期对艺术的故事感兴趣,自2012 年起,他开始创作大量的短篇奇幻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惊奇,有的伴有恐惧,但都和艺术有关。陆平原通过故事这个媒介,表达了他独特的艺术观点。故事通常以最基本的方式展示,有时会根据展示地点的特殊语境呈现。故事和与其有关的物品共同建构了一个奇异且丰富的世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7/828d663b4330c67bbea3f16d4d3666a0.png

陆平原创作来源的素材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陆平原编写的故事《爱情考古-1》(2018)、《父亲》(2019)、《FLY》(2020)混合了都市传说与科技,构建平行于现实世界的奇幻时空。类似地,《吝啬的魔力》(2023)可以视作由人参演变而来的神话。艺术家通过雕塑手法和医美设备赋予植物近似人类的体态、情绪、意愿,使用当代的技术制造克服物理局限的未来物种。相对独立的灰色展厅仿佛庙宇的模型,成为万物临时相遇的精神性场所。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9bffcf30bd785ec556e0ce8a88fcbe73.jpg

陆平原  《吝啬的魔力》 2023 木材,金属,床(现成品) 145×105×80cm(雕塑),195×68×55cm(床) 展览现场 摄影:ALUAN

  陆平原的作品展示了三个与当代生活和科技息息相关的“鬼故事”,或都市传说。这些介于现实和虚构之间的故事希望大家可以仔细阅读,在真真假假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机械手代表了一种姿态,同时也打破了纸张的二维存在,仿佛这些故事从另一个空间穿越而来。展厅中间的装置是陆平原最新系列创作的第一件作品。通过把人参拟人化,演绎了一个关于非人类存在的神话故事。而美容床,美容灯和面膜则令人思考人类对于“美”的标准,以及为了追求“美”所创造出的科技,事业和焦虑。当下的信息和科技让“美”和未来都变得可被预测,而在古代却需要通过巫术或其他神秘主义的力量去感受和预知。所以这件作品似乎跨越了过去,当下,和未来。而这个装置本身展现了一个在当下去尝试创造未来的景象,所以扰乱了时间线。

  在当代社会支离破碎的日常生活中唤起"灵魂",是陆平原近年关注的话题。在最新作品《吝啬的魔力》中,陆平原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动植物拟人化手法,将中国生命力的象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77a847a072d36119dc885ced7276efe9.jpg

 王梓全  《痛恨理性(空间中交错的线,是虚拟人的航标-11, 12, 13)》 2023 展览现场 摄影:ALUAN

  策展人在导览中介绍,王梓全的作品《痛恨理性(空间中交错的线,是虚拟人的航标)》(2023)系列将虚构的浮雕角色和3D建模软件的骨骼绑定技术进行关联,基于时间线捕捉人物的动态。他通过层次反转和机械化的结构打破了雕塑的传统定义,碳纤维的背景也增加了一份未来科技感。

  王梓全调研了工业中带有支撑感的机械结构,把人体打散成可组装的零件,从新诠释了人类骨骼的绑定系统,也探讨了人与科技的混合。将希腊古典浮雕与3D建模的技术融合也是对于历史,当代和未来的串联。作品中的人体动作充满动感,捕捉了时间的跨度。因此这些动作本身便成为了叙事的媒介,引导观众寻找自己所理解的故事。比如,酷似电子屏幕的视觉效果似乎让雕塑中的动作成为了一个软件操作者的所有动态记录。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7/4a89afafde4b8b62763fefb3787156bd.png

王梓全  《痛恨理性(空间中交错的线,是虚拟人的航标-11)》 2023 铝,碳纤维,亚克力,亚麻布,不锈钢,树脂,油漆,丙烯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王梓全的创作基于骨骼绑定和计算机角色的面板再造。艺术家思考如何建立一种秩序,将三维系统中的模型和控制他所需要的骨骼绑定系统结合。他在空间中建立的相互连接的线,被刻在亚克力上,变成控制面板的概念,又像是古老的铭文被刻在石碑里,只不过这种透明的石碑将雕塑映射在下面。时间线,控制器和雕塑在此刻汇聚。

  艺术家在此创建了没有明确交代环境或任务的游戏,在软件中诉说一个混乱的时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78a723e11da0c85448b3ace69c6c5a3d.jpg

“循循”展览现场

摄影:ALUAN

  “在策展主题的线索工作过程中,与艺术家们共同工作时会产生很多想法,发现可能性。就会不断地捕捉出来,或这留下来后在复盘之后又撤掉,在不断地循环往复中。”在付出很大的努力后,缪子衿希望6位艺术家会形成非常特别的呈现,建立新的美学秩序。

  据悉,“循循”群展将持续到2023年9月17日。


【参展艺术家介绍】

陈轴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9f9beb04c1661c8263f195db2365e15a.jpg

陈轴,1987年出生于中国浙江,现居上海。陈轴以影像与近年来开始实践的行为剧场为主要创作媒介。他常以解构并重组拼贴的方式构建情景舞台,在虚构的叙事中穿插演员的即兴行为表演,创造出游离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剧情。陈轴擅长将观众从日常经验中带入生命深处的存在体验。深受佛家思想的熏陶,其早期的创作常关于存在的种种困境,身份的表演性与欺骗性,当代虚拟生活的孤独与异化,近期他开始探索物的精神性和人的意识状态与能量场。陈轴的创作常在戏谑、荒诞与微超现实的叙事中,伴随着只言片语,渗透出一种冥思与内审。他将这种创作比喻为制造一面内在的镜子。

陈轴的首部纪录片电影《模仿生活》获得哥本哈根纪录片电影节新视野奖(2017);韩国 DMZ 电影节亚洲视点奖(2017);并入围 61 届伦敦电影节(2017)。他也是“艺术世界未来之星”(2018)的入选者之一。

他曾参与的国际群展有:“环形撞击-录像二十一”上海 OCAT当代艺术中心(2021)、“Age of You”多伦多当代艺术美术馆(2019)、“Emerald City”香港chi K11 艺术基金Pop-up空间(2018)、“寒夜”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17)、“第二届亚洲录像艺术与电影论坛”,首尔国立当代美术馆(2017)、“中华二十八人-Rubell家族收藏展”迈阿密Rubell画廊(2013)、“ON|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13)、“未完成的国度:来自中国的新录像”,休斯敦当代美术馆(2012)、“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偶然的信息:艺术不是一个体系,也不是一个世界”, OC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2012)。

林奥劼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7/8912c7d1130d049548f2de5888da72d6.png

林奥劼,1986年出生于广州,201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生活于广州,工作于北京和上海。

林奥劼的作品涉及录像、摄影、绘画、文本等形式。其艺术实践取材于自身经验,艺术家以带有强烈即兴性和幽默意味的图像,敏锐而细腻地记录着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或刻意安排的行为事件,同时看似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语调始终贯穿于叙事结构中,试图以旁敲侧击的方式对资本主义生产模式、艺术家生存困境以及艺术从业者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进行质疑、嘲弄和批判。

  近年展览包括:“林奥劼:命硬”,香格纳北京(2023);“林奥劼:艺术乐园” | Xiàn Chǎng单元 | 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西岸艺术中心,上海(2022);“TAG • 新当代艺术展——启航”,西海美术馆,青岛(2022);“飞来去器——2021OCAT双年展”,OCAT深圳馆(2021);“真实 / 幻境”,chi K11 美术馆,上海(2021);“林奥劼:人造人”,香格纳北京(2021);“时过镜迁 IV:林奥劼”,香格纳新加坡(2021);“文献集:七个线索”,泰康空间,北京(2020);“南方不是一座孤岛”,OCAT深圳(2020);“林奥劼:越秀”,香格纳上海8号楼(2019);“藏木於林”,大馆当代美术馆,香港(2019);“策展课:策展与设计”,华美术馆,深圳(2019);“珠江夜游”,广东美术馆,广州(2019);“释放全景——2019深圳新媒体艺术节”,坪山文化中心展览馆,深圳(2019);“林奥劼:有空调的热带能出哲学家”,香格纳北京(2019);“青策计划2018:林中的树倒下而没有人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8);“共享叙事,香格纳S空间”(2018);“第11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6);“腹地计划”,时代美术馆,广州(2015)等。曾入围“2016年三亚华宇青年奖”。

李竞雄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66d0f6de92866f49f2b491b02f33afc7.jpg

李竞雄,1987年出生于中国安徽省芜湖市,2010年本科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油画专业,2013年硕士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目前工作和生活于中国上海。

自从2013年以来,李竞雄在大陆及香港地区完成过多次个展及个人项目(包含上海chi K11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北京HdM画廊和香港安全口画廊等)、群体展览(包含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北京时代美术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以及歌德学院空间等)、美术馆讲座,以及为若干杂志供稿。他入选了2017年艺术世界杂志评选的“未来之星”。

陆平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36268ddd9687f762d82bd27c68419d67.jpg

陆平原,1984年出生于中国浙江,现生活工作于上海。

陆平原的创作源自他对人类精神意志无形本质的兴趣,他通过对“故事”的创作和使用,展现人类经验的流传与流变,以此为核心,发展出了一系列结合艺术史、流行文化、个人经验等多重因素的创作,跨越文本、影像、绘画、雕塑、装置等媒介。陆平原将超现实叙事与概念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一个与现实平行的、庞大的幻想世界,展现当代人类的精神困境,并重新挖掘人与万物精神联系的潜能。

他的作品已在国内外广泛展出,近期参加的展览包括,个展:“画廊一夜”,星美术馆筹备组SSSSTART,上海,中国(2022);“烹饪诱捕,诱捕烹饪,我可爱的生活”,OCAT深圳馆,深圳,中国(2022);“第一个艺术家”,没顶画廊,上海,中国(2021);“有情世界”,宝龙美术馆,上海,中国(2020);“科拉”,chi K11美术馆,上海,中国(2019);“箱中奇遇”,爱马仕之家,上海,中国(2018);“迷之童年”,万和昊艺术酒店,上海,中国(2018);“成长的烦恼”,没顶画廊,上海,中国(2017);“宝藏”,星汇当代美术馆,重庆,中国(2017);“詹姆斯•斯坦利-第七世德比伯爵”,曼切斯特华人艺术中心,曼切斯特,英国(2016);“河原温”,没顶画廊,上海,中国(2016);“惊奇地发现”,没顶画廊,上海,中国(2015);“胶囊”,Gallery Box,哥德堡,瑞典(2011);“自律的呼吸”,M50创意空间,上海,中国(2010)等。

陶辉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68f2b4623f2a3dfd3542e7c9f9b37bb8.jpg

陶辉,1987年出生于重庆云阳,201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的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虽然毕业于油画系,但陶辉的作品以影像和装置艺术为主,从个人记忆、视觉经验和大众文化中积累素材,通过提炼与改造形成崭新的叙事模式和影像风格。陶辉从社会身份、性别地位、种族问题和文化危机等问题入手,以荒诞、吊诡、夸张的场景搭建,充满隐喻和错位感的人物设置,呈现出当代人的集体经验,带动观者正视自身的文化历史、生存现状和社会身份。他曾于2008年获得四川美术学院的“当代艺术档案特殊奖”,并在2015年荣获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评委会大奖。2015年陶辉在第19届SESC巴西录像艺术节“南部全景”单元上获得特奖,又于2017年先后入选“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和“KINO DER KUNST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2019年,他入围首届由香港M+展亭成立的“希克奖”。

他曾在OCAT西安馆和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个展。他的作品亦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参与展出与放映,其中包括: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波利尼亚诺基金会美术馆、莱比锡当代艺术博物馆、里斯本贝拉多收藏美术馆、日内瓦当代艺术中心、圣保罗SESC巴西录像艺术节、台北凤甲美术馆、京都艺术中心、韩国国立亚洲文化殿堂(ACC)、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第四届温哥华双年展、北京红砖美术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第11届上海双年展、香港Para Site艺术空间。

王梓全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6a91e35e7333a298d61830f70d806182.jpg

王梓全,1993 年出生于辽宁沈阳,现工作生活于上海。2017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19 年硕士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王梓全的创作来自于对互联网及虚拟世界后设的观察和理解。通过对于游戏引擎以及工程开发测试软件等的思辨式的使用,王梓全在虚拟和真实空间进行“复制”和“粘贴”,以探索虚拟和现实的阈值。

近期展览包括:“个展:空气动物”,没顶画廊,上海(2022);“群展:示范:做决定技术的艺术”,复星艺术中心,上海(2023);“星象 魔法”,金鹰美术馆,南京(2023);“吓吓麻瓜”,天目里美术馆,杭州(2023);“深港城市/ 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2022);“近未来—— 完美搭档”,悦来美术馆,重庆(2022);“旧神的习惯”,HELLERAU欧洲艺术中心,德累斯顿,德国(2022);“断裂的一代”,松美术馆,北京(2022);“靡菲斯特的舞步”,沪申画廊,上海(2021);“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现场’单元”及“Video AI Plaza”影像单元,上海(2021);“USB 多端口链接展”,没顶画廊、乔空间,上海(2021);“世袭领地”,宝龙美术馆,上海(2021);“空间领导者”,APS Museum,上海(2020);“图像感到了不安”,没顶画廊,上海(2020);“练武术还是迪斯科?”,無同空间,长沙(2020);“幻象颗粒”,没顶画廊,上海(2020);“碎片化”,The Coningsby Gallery,伦敦(2019);“Material Statement”,Dyson Gallery,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伦敦(2019);等;并于 2020年入围“英国 Ashurst 新锐艺术家奖项”,2022年入围“NOWNESS天才计划”。

关于策展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307/2a8080808617ac6cbafa87123f7e245d.jpg

缪子衿,独立策展人。

先后毕业于伦敦艺术⼤学传媒学院创意广告战略专业、伦敦⼤学⾦史密斯学院策展专业。曾任职于《艺术界LEAP》、泰康空间。她期待在场域特定的策展实践中持续测试权力关系的边界,特别是治理的技术与展示的政治。缪子衿近期实现的策展项目包括:“相思”(2023,广东当代艺术中心);“小大人”(2023,星空间);“近未来——完美搭档”(2022,悦来美术馆);“情感自治区:当加密遇见红白喜事”(2022,Gallery Func);“空气动物”(2022,没顶画廊);“随意进出”(2021,星空间);“飞去来器—第九届OCAT双年展 [注意 :演出继续! ]”(2021,OCAT 深圳馆);“集美 • 阿尔勒发现奖 [法证表演 :陶辉 / 流动介质 & 钟云舒 / 隔墙有耳]”(2021,三影堂厦门);“登录舒适区?”(2018,泰康空间);“共享叙事”(2018,共4个章节,香格纳北京S空间);“保罗 • 麦卡锡的客厅”(2018,木木美术馆);“全球定位”(2017,乔空间 & 油罐艺术中心项目空间)。

关于主办方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07/aae6675eacdf7bb64dac53c04668ab94.png

山中天艺术中心 • 玄馆

山中天艺术中心 • 玄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751艺术区北一门,于2022年11月开馆。设计师金秋野利用角落,缝隙和零余空间“造园”,通过梳理复杂功能来创造丰富空间,在最小尺度内完成高密度建造,尽量保留原有完整建筑空间,“小而密”的新建部分在“大而疏”的保留部分中穿行,以疏密对比体现对城市日常历史的尊重。尽量保留原有建筑和施工过程中偶然而成“皱纹与胎记”,表达“新旧交融,无新无旧” 的时间感。山中天艺术中心 • 玄馆旨在创办有较大影响力的青年艺术家研究型实验性美术馆,未来将成为当代艺术与建筑艺术相结合的新型艺术综合体,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展体验。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