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河灿烂 艺道日新——张海童
2023-10-07 00:00:00 未知
张海童,1967年10月出生,1986年毕业于西安美院附中;1991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获学士学位。现为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雕塑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传统与现代雕塑的研究与创作。
艺术作品参展:
2021年雕塑作品《汉使-张骞》《青蒿香远-屠呦呦》参加《国风-中国雕塑邀请展》
2016年雕塑作品《青蒿香远-屠呦呦》参加《第十一届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
2016年雕塑作品《广场舞之悦》参加《第三届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
2017年雕塑作品《汉使》参加《第四届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
2017年雕塑作品《铁榔头-郎平》参加《天津美术作品》
2017年雕塑作品《月光曲》参加《天津市美术写生作品展》
2018年雕塑作品《锄禾归》参加《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2018天津美术作品展》
2009年雕塑作品《震--抗》 参加《第十一届天津美术展览》
2012年雕塑作品《汉藏深情》参加《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七十周年天津市美术作品展览》
2012年雕塑作品《坐看云起时》天津青年教师美术展览
2012年雕塑作品《人--境》天参加天津现代艺术展览
2013年油画作品《梨木台拥翠》天津市中青年写生美术作品展
2013年雕塑作品《孟母三迁》天津高校系统美术作品展
2013年雕塑作品《对弈》天津第八届青年美术展览
2013年油画作品《和风》天津第八届青年美术展览
2013年雕塑作品《地球-生命》天津现代艺术展览
论文发表:
2016年 主持并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传统雕塑造型观研究》
2015年发表论文《中国传统雕塑中商周青铜器造像观》在《美术研究》CSSCI期刊
2015年发表论文《中国原始陶器的造像观--以马家窑为例》在《雕塑》专业期刊
2014年发表论文《中国传统雕塑中石窟造像观研究》在《艺术与设计》专业期刊上
2013年发表论文《宋代世俗题材--晋祠雕刻之美》在《艺术与设计》专业期刊上
2013年发表论文《汉风与唐韵-汉唐雕塑造型语言比较》在《北方美术》天津美院学报
《汉使》 80x50x40cm
汉代的陵墓雕塑像一首恢宏的交响乐,大气磅礴,有着雄浑的力量。如霍去病墓石雕的表现形式洗练概括,用圆雕与浮雕相结合,保持造型的完整性,注重整体外轮廓的影像与形体本身的概括,减弱局部细节的体积对比,突出主要的头部与躯干的雕刻,保持整体外形轮廓的鲜明特征,使形体的转折体面清晰概括,造型亦显浑厚朴拙。
《地球生命》 65x50x45cm
而对汉代陵墓石雕的造型艺术观进行梳理与提炼,有助于我们对汉代陵墓石雕的美学意蕴乃至对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魅力与价值有更为深层的理解。
《广场舞之悦》 高60x40x30
高度凝练的艺术构思
汉代陵墓石刻如霍去病墓石雕,其在构思立意方面,作者能够选取事物突变前后千钧一发的关键点,在有限的石材造型中,寓动于静,雕凿出富有生命律动感的艺术形象。如《马踏匈奴》的构思选取了表现卓然而立的战马将匈奴踏翻在马蹄下的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西汉与匈奴进行激烈征战,并在最后取得胜利的关键画面。
《青蒿香远-屠呦呦》 铸铜60x35x30cm
典型特征的捕捉与依石造型的艺术手法
汉代匠师在霍去病墓雕刻中,总能够把握雕刻对象的动态、习性、形状等方面的典型特征,并依石造型、以形写神,在有限的石料形状中雕刻出生动的形象。如在动态表现上,《伏虎》捕 捉猛虎捕食前聚精会神的俯卧动态,表现出虎爪蜷缩、头部下伏、虎尾倒巻于虎背等典型动态特点,充分表现出伏虎的机敏状态;《跃马》则表现了骏马由卧而立,一跃而起的瞬间动态,完成了力量由静而动的转化,观者甚至能感受到战马嘶鸣的跃动之势。
《壮士魂》 110x100x80cm
气韵生动、神大于形的表现技法
西汉《淮南子》有言:“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 者伤矣。”可见西汉时期已对形与气、气与神三者的相互关系有相关的讨论及理解。因此汉代工匠对雕刻对象有追求形、神、气的表现。如霍去病墓雕刻的突出特点就是石雕非常富有神韵,特别在眼睛的刻画上对神韵的传达尤为突出。其中《伏虎》匠师以画龙点睛、传神之笔集中突出了眼部鼓突的圆点,既使其具有虎目圆睁之感,又让老虎浑厚的形态顿时鲜活起来,极富生命律动韵味。
《荷锄归》80x50x30cm
强烈的动感与气势
汉代陵墓石刻造型中有着强烈的动感与气势,正如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自然篇》中所曰:“天之动行也,施气也。”
《震--抗》 80x110x45
东汉时期孙旗屯的“石辟邪”的整体造型便有着不可阻挡的气势,其整个身体呈“之”字形动态,躯干到尾部的转折几乎接近直角,显得刚劲挺拔。刻画方中带圆尤显非凡气势。
《汉藏深情》 60x60x50cm
汉代陵墓石雕中体现出的高度凝练的艺术构思、对典型特征的捕捉与依石造型的艺术手法、气韵生动且神大于形的表现技法、写实与象征的艺术风格以及强烈的动感与气势,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艺术标杆。
(责任编辑:王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