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于博柔 | AI是危机和转机并存的浪潮,艺术家需要自我迭​代

2023-12-12 17:21:05 胡如新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312/fb6c34f720b00d064b40be5f9b76f198.png

作为最早一批在生成式AI工具赋能影像创作领域探索的先锋艺术家,于博柔已然在新媒体艺术和学术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她荣获众多国际荣誉与奖项,2023年“全美华人30岁以下青年精英榜”,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NEW INC孵化器XR赛道项目成员、意大利Arte Laguna Prize 全球艺术大使……等,都在她的履历上闪闪发光--笔者胡如新。

“今日的工具就将成为明日的艺术,每个时代的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工具。”她凭借着丰富而敏锐的艺术灵感与触觉,正在将AI工具恰如其分地应用到影像、建筑、舞蹈、音乐等等不同的艺术领域中去,并在其研究与艺术创作中,开发出独特的AI创作与协作类工具,以实现更新颖的艺术语言与体验。同时,她通过大学课程设计及教学,培养学生对AI技术的认知和应用,推动了AI技术在不同艺术领域的落地,研究如何与传统的艺术创作手段进行更好地结合,创作出更具时代特点的艺术作品,为未知的未来做好准备。

在谈到AI技术对创作的影响时,博柔引用维特根斯坦的名言:“语言是你想象的边界。”从语言到Photoshop再到摄影技术,技术的变革毋庸置疑。她强调AI技术不仅能打破创作的时间限制,还能创造出令人难以想象的画面和大量迭代,让艺术家们摆脱束缚,自由地引导AI的创作过程。社会影响力和创意本身的价值,仍然掌握在艺术家和设计师手中。创作者需要反向思考:什么是AI无法替代的?如何发挥我们的特长?

博柔表示,AI是帮助跨学科合作的工具。在艺术创作的不同阶段,如创意、创作、调整,AI都能发挥作用。例如,AI可生成电影的分镜,进行动画建模、贴图和生成动画等。AI被融入成熟的创作软件,如Photoshop,以更好地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弥补了艺术家在跨媒介创作中的不足。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312/d15c8c8a4dd3d061f5531dd1e0159ad6.png

《DOG: Dream Of Galaxy》是博柔及其团队在2023年MIT人工智能电影黑客松中创作的一部AI电影,引人入胜。

作品聚焦20世纪美苏太空竞赛中备受关注的太空小狗莱卡的真实故事,以及在科技增长下,人类社会对自然和文化共处方式的深刻反思。博柔通过选用“太空”主题,运用AI的独特能力呈现出地球之外的视觉画面,融入了多种前沿的生成视觉与动态影像的AI工具,如ChatGPT、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并与传统三维建模与视频制作软件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视觉风格。作品强调了科技融入社会语境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科技本身,同时引发观众对于在科技激增社会中如何有效利用资源,与自然和文化和谐共生的思考。这部两分钟的实验短片斩获最佳电影、最佳视觉、最佳配乐、最佳剧本、最佳AI应用五项大奖,在MIT人工智能电影黑客松脱颖而出。

博柔的AI+AR作品《云山图》以中国著名的黄山玉屏景区为场景,云海奇观为主题,通过人工智能与增强现实交互体验再造中国传统山水意境。博柔作为主创艺术家,带领中国美术学院学生团队,对黄山历史上不同艺术家、不同图像媒介的云海与山峦的“艺术图像”进行整理研究,形成数据库,再结合人工智能风格迁移算法与三维建模动画生成动态影像,在AR中进行动态、复合的呈现,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打破时空局限的交互体验模式。体验者站在黄山山巅,面向云海可以选择不同时代艺术家的“云山图”叠加在实体云海空间中,感受到历史与当下叠加的独特艺术审美。博柔的作品跨时空地建构出一个从所未见的“黄山”文化艺术的精神世界,与黄山自然奇景相结合,通过无尽想象串联起过去、当下与未来。

与此同时,《云山图》作品将黄山变成一个沉浸式自然文化课堂,让学生走出传统教室,来到自然美景中,以立体而多感官的方式,对黄山进行多维度学习和深入体验,充分学习与探索自然文化的艺术精髓与精神境界,打破时空隔阂,唤起跨文化共鸣。作品展出于中华世纪坛 “2023 美丽中国纪事”展览的中心板块“携手的未来”,以及2023年中国数字人文年会。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312/9548b22c1569d0391c31fe0c61ad8a71.png

2023年春季学期,博柔受邀成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三年级开放式课程的联合指导教师,备受瞩目。这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第一门结合AIGC的跨学科创新性设计课程,以“建筑 x 影像 x 人工智能”为主题。以这个跨学科教学成果为基础,博柔联合撰写的学术论文《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教学探索—— 以清华大学“AI 生成式影像”课程为例》,正式发表于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建筑学报》。课程成果也入选了中国首部以元宇宙建设为主题的全景式大型科学纪录片《中国元宇宙》。

通过传授学生驾驭和创造AI工具的能力,旨在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作力。该课程引导学生畅想2035年人工智能对建筑学教育的影响,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为创作空间,利用AI工具全流程创作影像短片。通过问题导向的学习和教师角色的变革,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方式和跨媒介表达方法,探索新型建筑学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这个前瞻性设计的课程,同时探讨了未来建筑学院的教学模式、学科构架以及教学空间的组织布局和体验方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312/ceab75e500085fb1fb31aa3b6fa7570f.png

受贾樟柯导演之托 ,于博柔作为艺术与技术指导,联合张昕与闵嘉剑老师带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学生,制作2023平遥国际电影节3分钟开幕式短片——《他们说》,获得CCTV-6电影频道报道。短片创新性采用生成式AI技术,通过对于中国导演费穆、意大利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和英国艺术家查理·卓别林的视频影像数据进行训练,生成视觉与语音AI模型,将三位影坛前辈相聚,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探讨与展望新技术背景下电影艺术创作的前景。全片采用黑白摄影风格,兼顾大师的时代背景与美学设计。这是在前AI时代几乎无法实现的艺术创作,具有突破性的艺术贡献。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png/202312/87629003666b22e0a2655806df92aded.png

当科技的浪潮席卷而来时,年轻的新媒体艺术家于博柔,正驾驭着崭新的科技工具,在不同的艺术领域肆意遨游,去更灵活地表现其艺术创作、更充分地表达其艺术思考,同时通过不断地实践、链接、发展,实现技术和艺术上的突破和创新。因在跨界新媒体艺术,特别是人工智能与影像创作等领域的杰出影响力,于博柔多次受邀为国际重要会议和艺术机构的主题分享嘉宾,如布朗中国峰会、罗德岛设计学院、美国计算机协会计算机图形数字艺术社区、伯克利音乐学院亚洲音乐产业节等;她还被邀请担任2024年MIT人工智能电影黑客松比赛评委。博柔代表着一股全新的艺术力量,走在科技艺术创作的最前沿,不仅仅是创作者,更是倡导者与引领者。她用艺术的力量突破技术的边界,强调创意的核心价值,不断挑战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引领着人们对于AI时代艺术的全新认知。博柔艺术之路的探索,将继续在技术和创意的交汇处迸发出无尽可能。

(责任编辑:雅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