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青花《婴戏图》的装饰艺术
2010-07-09 14:48:42 俞军
民间青花《婴戏图》,是瓷上诸多儿童画类中的一种,在景德镇乃至中国制瓷历史长河中,占有光辉璀璨的一页。它的绘画手法和装饰艺术,处处闪烁着大众化、民族化的智慧结晶,具有浓郁的东方艺术魅力
1.《婴戏图》的起源和发展
《婴戏图》这种儿童画,是古今画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陶瓷上《婴戏图》纹饰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延续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中国陶瓷史研究证明,唐五代著名的“长沙窑”(又名“铜官窑”,今湖南长沙瓦渣坪)产品,最先发明陶瓷釉下彩绘,开创了以绘画技法美化瓷器的先河。瓦渣坪遗址发现的残片婴戏图,画面笔法流利,神态生动,色彩鲜明,颇得写意画之妙。到北宋,婴戏纹成了当时南方和北方瓷窑喜用的装饰题材之一。描写儿童生活的画面很多,耀州窑(今陕西铜川黄堡镇)、定窑(今河北曲阳间磁村和燕山村)、磁州窑(河北磁县)、介休窑(山西介休)、景德镇窑烧制的瓶、罐、盘、碗、枕等器物上最为常见,童子戏花的构图最多。这一时期的婴戏纹饰、印花、刻花产品构图生动,造型活泼,线条流畅;釉下黑彩瓷虽然着墨不多,但给人真切生动、情趣盎然的感受。明代是婴戏题材的盛行时期,从宣德开始,特别是正德、嘉靖年间,《婴戏图》装饰纹样才在以青花为主的各种彩饰瓷品上广泛应用,成为最为风行的画面题材。
传世的婴戏纹饰产品,多是宋代及以后历代所制作。北宋晚期,丝织品盛行婴戏图案,织绣中就有“太子玩莲图”,这对陶瓷制品上的装饰,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影响作用。当时,以儿童活动为画面纹饰的产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定窑印花瓷纹饰,有“婴戏牡丹”、“婴戏莲花”、“婴戏三果”、“婴戏莲塘赶鸭”等多种,产品构图讲究均衡对称,印纹清晰有力;耀州窑印花婴戏纹器物,内容有三婴匍匐在地争夺花球、四婴攀树、八婴戏花等等,画面活泼有趣;磁州窑工匠用绘画技法在枕面上描绘双婴戏鸟,抽陀螺,骑竹马,池塘赶鸭、钓鱼,放炮竹等,画面活泼自然,神情栩栩如生;介休窑的婴戏荡船纹印花盘洗,画面题材新颖,极富生活气息;景德镇窑青白釉花口瓶上,刻一胖婴手持花茎奔跑舞动,配以清澈莹润的釉色,尤其真切动人。
唐、宋以来制瓷先辈们绘制的丰富婴戏纹饰,无疑是后世创研民间青花《婴戏图》画面的宝贵财富。
2.民间青花《婴戏图》的艺术特点
民间青花《婴戏图》是青花人物画中的一个类别。这种以钴料绘制的釉下彩瓷,呈色鲜蓝,幽靓青翠,明净素雅,使人清心悦目。
景德镇青花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在唐代,我国就出现过以钴料绘制瓷胎的试验。20世纪40年代和70年代人们曾在唐代遗址找到两件高温釉下蓝的瓷器,唐代可能是青花的创始阶段,直到元代,青花才在景德镇大量制作,成为当时陶瓷产品的主流。
景德镇的元青花,从纹饰和技法可以看出,它直接受到江西吉州窑纹饰和技法的影响。当然,唐代长沙窑和宋代磁州窑的釉下彩绘技法,也为青花瓷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民间青花《婴戏图》,大多是一种写意画技法,是前代各朝民窑装饰技法的延伸和发展,这种民窑产品,质地釉色虽然稍差,但装饰画面非常生动,富有乡土气息,民间色彩浓郁,简朴健美,新鲜活泼,自然豪放,处处体现出民窑陶工的娴熟技艺和智慧才能。
综观历代传世的民间青花《婴戏图》成功作品,除了纹饰紧密结合器型,构图真切生动之外,它的装饰艺术还有以下特点:
一是以少胜多。唐、宋民窑的釉下彩绘,往往只有寥寥数笔,画面却很真切生动。明、清民窑的陶瓷画匠,继承了先辈简练有力的技法风格,以生活中常见的婴戏为素材,用“礼夫求诸野”的原则,发泄和调解自己的生活审美情绪。这种“以一当十”的少而精的画面,给人以“意无穷之趣”。
二是以简去繁。明朝出土的众多瓷片和传世的民窑团螭人物婴戏、捧莲童子等画面的碗类实物,我们所看到青花婴戏形象,已不是自然形态的如实再现,而是古代画匠凭着自身对事物观察后的心灵感受,创造出的一种意象表现。这种画面,大量删去表现对象的细节,极力勾画婴戏活动的特征。有些画面的儿童,只勾画脸部轮廓而不画五官,孩子的小手,有时只勾个圆圈,以显示小手的圆胖可爱。这些画面的简练技法,已经把描绘对象的形象,简化到了近似“影子”的程度。民窑画匠这种言简意赅、敢于创新的装饰技法,颇得“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的真昧。
三是追求神韵。民窑青花瓷生产,每天都要完成繁重的任务。长年累月的实践,画匠下笔如行云流水,非常快捷有力。高技巧的民间画家,他们创作的婴戏画面十分注重画面动姿,追求构图的神韵,线条潇洒有力,有的画面人物的脚和腿也不相接,形象不全,但动势姿态连成一气,充满活力,给人一种形不全而神全、神韵逼真的艺术效果。
四是不重“分水”。“分水”是青花绘画工艺的“术语”,画匠运用钴料通过分水,使青花产生浓淡效果。民间青花在分水处理上,不追求料色层次的多少,也不追求分水的严格法则,而是从大处着眼,不拘小节,以简洁取胜。在青花料水运用上,有时只用一两种色标,至多三种,浓淡有致,有时分水不满或超出轮廓线,更使画面显得自然有趣。前辈民间青花艺人在“分水”上的很多处理方法,如“局部分水”、“线外分水”、“以虚补实”、“以虚化实”等,都使产品画面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民间青花《婴戏图》,画匠运用以少胜多、以简胜繁、以拙胜巧的技法,表现儿童可爱、幼稚烂漫的姿态,充分显示婴戏的神韵。民间艺术家长期积累的艺术经验,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3.创作现代民间青花《婴戏图》的感受
20世纪80年代,江西省陶瓷研究所艺术室承担了国家科委下达的关于《现代民间青花》的研究课题,在参与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笔者搜集和查阅了很多有关民窑青花纹饰的资料,创作了不少民间青花图饰的作品。这些年来,对于民间《婴戏图》画面尤感喜爱,创作了相当数量的民间《婴戏图》艺术瓷和日用瓷。
在创作青花婴戏题材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和把握了两个倾向:一是认真学习和继承明、清以来民间青花《婴戏图》的艺术手法,保留古画运笔勾描的基本特征;二是借鉴吸收现代中国水墨画、书法、现代抽象画、漫画、版画、木刻等兄弟画种的艺术技巧,不断丰富《婴戏图》的创作。融汇其他画种艺术技巧的优点长处,用于现代青花婴戏的创作,可以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表现作者的审美情趣。
笔者创作的青花《婴戏图》,在笔法料韵的处理上,保留了铁线描画为基础的特征,着重研究了钉头线条在青花中的运用,用笔更灵活、更厚重、更有力度,节奏感更强。在婴戏青花中强调线条的变化与节奏,孩子的头部笔线丰满,圆中有方,顿挫有节,身态有的用双钩线处理,有的用粗壮有力的浓线画成。儿童飘动的衣袖,线条潇洒飞舞,顿挫有致,转折明显。所运用的笔线,可以概括为“稳、准、活、狠、率、快”,急速之中求沉稳,豪放之中有法度,狠率之中有严整,把工笔、写意融为一体,以求表现儿童天真烂漫的神韵、画面飘逸潇洒的线形趣味、婴儿形体线断而意连的妙境。
下面,介绍笔者在创作中的几点装饰技法:
(一)以书融画,画中有书
在创作青花《婴戏图》时,有意运用草书书法的笔势,由于笔线豪放,使得孩儿的形象颇似书法,加上有节奏感的点拓几笔而成的脚部和头部胎发,整个画面呈现出书法的韵味。
(二)连续笔法,一气呵成
所创作的《婴戏图》,经常运用“一笔画”、“一笔书”的技法,描绘童子形象。小孩的头、肩、背、脚一笔到位,协调连贯。采用连续笔法,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美感。
(三)以放为主,放中有收
在绘民间青花《婴戏图》时,运笔以放为主,这样才能画得有气势。但这种放,又是在规矩、情理之中的放。平时我认真观察写生,注意把握儿童形态的规律和幅度。创作前对画稿进行周密推敲,做到心中有数。如将婴儿的身体姿态同曲线和书法走势随动态挥写,头部的转折处用含蓄的方笔,曲中有直,放中有收,力求画出儿童天真烂漫的特征。由于运笔快而豪放,做到了注重神情而不拘细节。
(四)以线代“分”,清爽透明
“料韵”是青花“分水”的浓淡效果,犹如水墨画中的“墨韵”。我所画的《婴戏图》,用勾线代替“分水”,对小孩的形象,多是用两笔画成:第一笔,由身部从手画到腿部;第二笔,由头到脚。料色浓重,线与面合而为一。它以近于写意的笔法,一笔成形,不再“分水”。
在现代青花婴戏装饰方面,本着“新中有旧、旧中有新”的原则,在继承发扬民间青花传统技法上,运用现代装饰材质,结合陶瓷造型,可进行多方位的探索和创新。
本文拟就民间青花《婴戏图》纹饰的起源、发展和艺术特点,以及笔者在创作《婴戏图》时对继承和创新的一些认识体会,作一次专题探讨。
(责任编辑:李积英)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