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世名:当时只道是寻常——怀念肖峰老师
2025-07-18 10:23:28 高世名
▲ 宋韧与肖峰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23年
肖峰老师走了。那位从容地走在浙美校园里,见到每位师生都笑眯眯打招呼的老院长,那位始终热情洋溢、笑声豪爽的“肖老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 肖峰(1932-2025)
▲ 2021年,中国美术学院三任院长许江、肖峰、高世名,在春节去肖峰先生家拜年时合影
▲ 高世名、孟云生、许江去医院看望肖峰与宋韧先生
由于年龄和辈分的关系,我跟肖峰老师的交集不算多,仅限于几次校庆时的采访,以及每年例行的几次探望。近些年,他和宋韧老师的身体都不太好,所以探望的时间也都不长。每次从病房出来,我都会由衷地钦佩肖老师——永远激情,永远正能量,永远带着孩子气的好奇和年轻人的热忱。直到生命最后,他都始终保持着生命的热情和爽朗的笑容。
▲ 肖峰在罗工柳百年展览的开幕式致辞
▲ 肖峰院长在发言
作为一位仁厚长者,肖峰老师常怀赤子之心。2016年,在罗工柳百年展览的开幕式上,84岁高龄的肖老师声若洪钟,激情四射,他谈到延安,谈到十月革命,谈到“19世纪最伟大的节日”巴黎公社,谈到跨越两个世纪的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他慷慨激昂,意气风发,连最善激情讲演的许江老师也甘拜下风。那一刻,我觉得肖老师依然是个年轻人,依然满腔热血、满怀豪情,依然是那个为理想投身革命的少年郎。
▲ 新安旅行团成员们在表演歌舞,右二为肖峰
▲ 1944年,新安旅行团成员们在排练节目。第一排左起第三人为12岁的肖峰,摄影:张爱萍将军
▲ 1946年,新安旅行团成员于淮阴合影。第二排左起第二人为14岁的肖峰,摄影:张爱萍将军
作为从抗日烽火中走来的一代文艺家的重要代表,肖峰老师是党的文艺路线的忠实践行者,是新中国美术发展史的亲历者和重要建设者,更是新时期美术教育的伟大开拓者。他的艺术人生贯通了两个世纪、三个“三十年”,在油画创作、艺术教育、大学治理、社会美育等多个方面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 留学苏联期间的肖峰,1954-1960年
▲ 留学苏联期间的肖峰,1954-1960年
▲ 留学苏联期间,肖峰(右一)与同班同学在一起
▲ 1960年,肖峰在画毕业创作《辞江南》
肖峰老师是一位成就斐然的艺术大家,是中国现实主义美术的重要贡献者。由于处在领导岗位,肖老师的个人创作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实在1950年代,他是作为最优秀的青年画家被选送到苏联留学,在列宾美术学院深造期间,他更表现出高超的形象塑造能力、画面组织能力和视觉叙事能力。肖老师留校的毕业创作《辞江南》,无疑是新中国艺术史上绕不开的杰作,更是现实主义油画和革命历史画领域一件极富探索性的代表作。
▲ 肖峰在作画,1977年
无论《辞江南》《拂晓》,还是《战斗在罗霄山上》,肖老师的作品中都浸透着油画特有的润泽,弥漫着东方艺术特有的松灵与意境。在那个时代为数众多的主题性绘画中,肖老师的作品展露出独特的情致与调性,蕴籍着一种基于绘画语言的抒情,一种现实主义内在的诗性。
▲ 肖峰、宋韧,《战斗在罗霄山上》,138x240cm 布面油画 1976
▲ 肖峰、宋韧《拂晓》,350x180cm,布面油画,1979,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我愿意说,肖峰老师所探求的是一种“诗意的现实主义”——在那个满眼“红光亮”的时代,他的抒情、他的银灰调子如同一抹充满诗性的月光,如此特别,如此珍贵。
▲ 1983年,肖峰与贺绿汀、老院长莫朴于西湖
▲ 肖峰等与万曼壁挂研究所成员合影,郑胜天(后排左一)、肖峰(后排左三)、万曼((Maryn Varbanov,后排右三)、卢如来(前排右一)、宋怀桂(前排右三)等,1988年,图片来源:郑胜天
▲ 万曼壁挂研究所,这个最早的体制内当代艺术创作群体,万曼先生在工作中,右一为施慧
肖峰老师是贡献卓越的教育家和艺术领军者。在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历史上,他是一位坚定而智慧的改革派。1980年代中期,他大刀阔斧又不乏稳健地重塑了学院的学术风气和专业架构,开辟了美术史论、装潢、环艺、染织服装、工业设计、现代壁挂、综合绘画以及电脑美术等一系列新兴专业领域。肖老师本人是留苏的写实油画家,但他治下的美院,学术风气却最是自由多元。彼时校内不但有思想活跃的中青年创作组、精英云集的赵无极讲习班、跨界实验的万曼壁挂研究所,还有以黄永砯、谷文达、张培力、吴山专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锐意实验的青年师生。在1980年代中期,这些艺术家们把前卫的火种撒播到全国各地,极大地推动了艺术界的思想解放和探索实验,成为“85美术新潮”的主力军和先锋队,浙江美院和杭州也成为了中国新艺术当之无愧的策源地。
▲ 肖峰与宋韧夫妇
这一切大胆的创新实验,与肖峰老师的开放与包容是分不开的。而这种开放包容恰恰是由于他心中信念笃定——作为一位老革命、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他胸中始终抱持着矢志不渝的理想,现实行动中才会有锐意改革的勇气和开放包容的底气。
▲ 1987年,肖峰与宋忠元为下乡学生上课
▲ 肖峰院长在《中国现代壁挂》展览开幕式上发言,1988年,图片来源:郑胜天
▲ 肖峰、宋韧与油画系师生合影,1987年
▲ 肖峰与中国美术学院领导班子一起规划未来,白仁海副院长(右一)、宋忠元副院长(右二)等,1992年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肖老师带领着学院同仁们以宽广的胸襟、开阔的视野、创业的激情,将艺术创作、学院教育与现实需求有机结合,形成艺术创造与社会思潮之间的良性循环,为新时期全国艺术院校的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表率。他们秉持蔡元培、林风眠会通中西、兼容并蓄的办学理念,鼓励艺术探索,沟通体制内外,彰显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学院内部涌现出无限生机,形成了一个百花齐放、多元并举的艺术创造现场。2008年,适逢学校八十周年校庆,对于肖老师掌校时期,我们用八个字加以概括——风云际会,革故鼎新。
▲ 肖峰(左)、朱德群(中)、赵无极(右)
▲ 1985年,赵无极受到肖峰的多次邀请,终于回母校举办“赵无极绘画讲习班”,图为赵无极夫妇与学员们合影
其实,如今国美师生校友中许多人念兹在兹的“老浙美”情结,大体是对肖峰老师掌校时期的记忆。记忆中那是一个生态式发展的自由时代,没有太多资源,没有太多项目,没有精细化管理,也没有内卷与内耗,有的是每个人都认识所有人的熟人社会,是西湖边那一方安静、散漫却又生机勃勃的小天地。“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些年,许多“过来人”陷入了对于八十年代的浪漫怀旧,他们似乎遗忘了那本身就是一个没有怀旧的时代,更忽视了肖老师他们在那个时代的苦心孤诣、奋发有为。
▲ 1928年,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全体师生在西湖罗苑校址合影
▲ 1929年,蔡元培书“国立艺术院”校碑,现位于中国美术学院校园内
▲ 浙江美术学院时期,学生们在校门口留影,图片来源:网络
▲ 肖峰(左一)向文化部打报告,通过五年的努力争取到为学校更名,他在“浙江美术学院”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的授牌仪式现场
作为浙江美院录取的最后一批学生,我于1993年9月入学,三个月后学校更名为中国美院。作为学生的我们并不在意校名的改变,觉得浙美本来就是最好的学校,历史上还是国立艺术院、国立艺专,更名国美既非标新立异,更谈不上升格,不过恢复学校应有之地位,使其名副其实。多年以后,时过境迁,我们才理解了肖老师那代人的良苦用心。这次正名不仅庚续了国立艺术院的文脉,更蕴含着这所学校的心气与精神——中国艺术的先锋之旅,美术教育的核心现场,学院精神的时代宣言——这是肖老师他们留给每个国美人的一份永不磨灭的精神遗产。
▲ 艺术家肖峰与宋韧,摄影:肖鲁
▲ 2025年4月9日,肖峰先生最后一次在公共场合露面,肖峰家属代表肖戈(右一)向杭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海峰提交肖峰宋韧作品捐赠目录;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院长西蒙·米哈伊洛夫斯基(左一)向肖峰先生赠予列宾美院建校260周年杰出贡献纪念奖章
肖老师走了。这些年,我们经历了许多前辈的离去,他们的品格与风范永远传承在中国美院的血脉之中。他们的艺术生发于学院,他们的人生奉献给学院,他们的精神熔铸入学院,在他们的学生、学生的学生身上永远赓续。正因为这样薪火相传,学院才能生生不息,含弘光大。
▲ 肖峰先生(1932-2025)
肖峰老师千古,中国美院浩基弥固,师表永存。
作品长廊
▲ 肖峰,《纳加》,35x49cm,素描,1956
▲ 肖峰,《人体之六》,54x78cm,素描,1956
▲ 肖峰 《黑衣女士》94×69cm, 布面油画,1955
▲ 肖峰,《娃娜大婶》,89.5 x 115.5cm,布面油画,1957
▲ 肖峰,《半身像之四》,40×58cm,纸上素描,1958
▲ 肖峰,《辞江南(创作稿1)》,70x99cm,布面油画,1958
▲ 肖峰《林岗写生之三》,22.5x18.5cm,纸上油画,1957年
▲ 肖峰《芦苇丛中任我行》 布面油画 110×186.5cm 1968年
▲ 宋韧、肖峰《白求恩》,134x156 布面油画 1974
▲ 肖峰《太湖石场》,50 x74cm,布面油画,1989
▲ 肖峰《千帆竞发》,21.5x26cm,布面油画,1994
▲ 肖峰《饮马扬子江》,180x120cm,布面油画,1986年
▲ 肖峰《耀邦同志》布面油画,83x174cm,1999年
肖峰
Lifetime
▲ 肖峰(1932-2025)
肖峰,1932年2月出生于江苏江都,1943年参加革命,从事文艺工作;1944年参加新四军新安旅行团,随军转战在苏北、晋、冀、鲁、豫;1949年随军南下到上海;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就读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1954年至1960年,赴前苏联列宾美术学院留学;1960年至1973年,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十年”期间受到冲击。1973年至1982年,在上海画院油画雕塑院从事艺术创作;1983至1996年,担任中国美术学院第十任院长。2004年离休。
他继承了从林风眠到潘天寿的办学思想,在新时期又有新发展,为中国美院的改革与发展,为中国艺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95年,获法国“艺术与文学勋章”;1999年,获俄罗斯“普希金文化勋章”并被聘为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2000年,获第八届圣彼德堡国际艺术节“艺术大师”称号; 2002年,获浙江省人民政府“鲁迅文学艺术奖特殊贡献奖”;2012年,获得中国文联“造型与表演艺术成就奖”; 2021年,获得“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2024年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原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浙江省美协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副会长,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等重要兼职。2025年4月,坐落于杭州西子湖畔大慈山脚下的肖峰艺术馆正式开馆,肖峰向国家捐赠了其与妻子宋韧二人近80年艺术生涯的503件代表性作品作为肖峰艺术馆永久馆藏。肖峰的创作,以独特艺术语言去讴歌时代,将中国写意手法与西方油画技法融合。 其作品先后在国内各地及法国、前苏联、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奥地利、日本、新加坡、摩洛哥、瑞典、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关于作者
高世名
高世名,1976年出生于山东潍坊,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副会长、《读画》杂志主编等,曾任中国美术学院第13任院长。
作为艺术教育领域的开拓者,高世名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并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曾任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等职务。2020年至2024年,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在艺术教育领域,他倡导“以乡土为学院”、“人文科技双向会通”、“有情有义的知识”,以“无墙的学院”塑造扎根中国社会现实的“有为之学”。在中国美术学院,他先后创建了跨媒体艺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电影学院、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以及美丽中国研究院等,发起了亚际书院、人间思想论坛等学术思想平台以及“Panel 21:二十一世纪艺术/教育圆桌会议”、“中国艺术教育论坛”等艺术教育研究平台。在策展和文化研究领域,高世名更是组织策划了众多艺术展览和学术项目。其众多学术著作早已成为探讨当代艺术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参考文献。他的研究领域涵盖当代艺术、社会思想、策展实践以及地缘政治背景下的视觉文化研究,为学术界与艺术界搭建了跨领域的对话平台。
(责任编辑:罗亚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