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荷——西方当代艺术重镇
2010-11-17 13:14:07 未知
导语:“苏荷”(SOHO)在美国的曼哈顿,是纽约的老工业区,随着制造业的衰退,“苏荷”闲置了许多厂房和仓库,一批艺术家稍加改造后作为创作、展示和经营文化艺术的场所。纽约市政府曾想拆除,改建为现代化的办公楼和高级公寓,但遭到民众反对。上世纪70年代,市政府终于决定将苏荷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现在“苏荷”是闻名于世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已经成为世界上通用的当代艺术代名词。
LOFT生活方式发源地
战后的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艺术作品,具有19世纪沙龙画艺术家不可想象的大尺寸和多种媒介。原在格林尼治村、东村等地的艺术家,逐渐感到老房子的小空间不得施展。与此同时,战后轻型加工业走向萧条,苏荷地区空置的车间和库房是敞开的LOFT,具有一般居住建筑所没有的、未经隔断的大空间,成为艺术家青睐的地方。随着工厂的慢慢撤离,艺术家不断进入。到上世纪50年代晚期,苏荷已成为纽约艺术家密度最高的地方。
艺术中心
商业画廊的进入使苏荷地区成为西方当代艺术重镇。到1976年,这块弹丸之地云集的画廊已经超过70家。到上世纪80年代末,各类大小画廊达200多家。
苏荷闻名纽约,随后闻名世界,其艺术家工作室和住所具有的散漫而有秩序、不昂贵却有品位的自然风格,经过媒体的宣传,一度成为家居时尚。参观苏荷的画廊,一度成为有闲阶级妇人别致的活动内容。
“商业”的转变
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荷作为一个城市老旧地区的转型成功,它对大众文化的影响,受到了商家的关注。著名服装和化妆品公司纷纷进入苏荷,建立旗舰店专卖店,苏荷的街道变为精品街。这样的多方压力,使苏荷的建筑空间成为紧俏商品,最终落实为持续上扬的房租。苏荷的画廊开始了规模空前的大迁移。尽管如此,苏荷区还是有不错的艺术画廊坚守岗位,如西百老汇街的Nancy Hoffman,以展示美国前卫艺术家作品为主;Wooster街的Deitch Projects由车库改装,常展大型装置艺术。
名牌化妆品店
“艺术”鞋店
新区的兴起
现在,在高租金的压力下,许多画廊搬到了中城二十街一带查尔斯区,以当年同样的热情与智慧建成第二个“苏荷”。也有不少艺术画廊迁往中城区的雀儿喜区和苏荷区南边的翠贝卡区。雀儿喜区目前已有超过150家艺廊和个性服饰店、餐厅,是新兴的艺术街。
(责任编辑:张凡)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