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汉字运用看徐冰艺术历程演变
2010-12-24 04:22:44 李泽梅
汉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最具东方本土特色的视觉艺术,在80年代后期,出现了不少的艺术家比如徐冰、吴山专、谷文达黄永砯等对文字投之于极大的关注。相对于其他三位艺术家,徐冰更多的是从形式和造字方式本身对文字本身再造。通过对字型的重组和再造,完成了文字从音义符号向视觉符号的全盘转化,是一种“纯形”的艺术。
从他所有人都看不懂的“天书”到所有人都看得懂的“新英文书法”再到返璞归真的“鸟飞了”再到直接用生活文字的“地书”,徐冰完成了二十年书写的缔造,也呈现出汉字在其艺术历程中不同角色的演绎。
徐冰《天书》
这件作品类似中国古代印刷出来的书页,上面也是方块字,但没有一个字能够在词典之中查得到。所有的文字都没有意义,无法解读,这就是徐冰的“伪汉字”。面对以中国古书方式呈现的铺天盖地的怪字,许多观眾大吃一惊,都好奇地去试图寻找他们认识的方块字,结果没有人找到一个自己认识的字。也正是这些颠覆传统的装置和行为艺术,引发了艺术界乃至文化界的争议。 1990年,徐冰应邀去往美国展出,但因其了观者极大的兴趣,日本人以为这是韩文,韩国人以为是日文,美国人以为这是真的中国字,中国人以为是古代文字。在大家都无法解读的伪文字面前,所有的人都变得平等了,因为大家都看不懂。这个时期的徐冰试图通过文字的重构以拒绝阅读的姿态出现在观者面前。
徐冰《为人民服务》
这幅作品是99年徐冰用英文方块字书写的“艺术为人民”,挂到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门外。“新英文书法”的转变是在1990年徐冰移民美国之后,每天面对着必须接触的英文,他开始了中文和英文混合使用的文字实验,希望找出中文和英文之间的契合点。98年,新英文书法经过长期孕育,终于脱颖而出。采用中文的外形,英文的内容,将字母写成一堆,常规的结构完全被打破。其后,新英文书法参加了第三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日本东京展览、缅因州Bates大学展览、北卡州艺术展览以及广州三年展。这些作品引起观者极大的兴趣,如果说“天书”系列是拒绝阅读的,那么“新英文书法”却是主动架起东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
徐冰《鸟飞了》
徐冰的“鸟飞了”灵感则完全是来自于自己日常的生活,通过象形文字的讲解给女儿上中文课。作品中,字典上的“鸟”渐渐变成一支会在空中飞翔的小鸟。徐冰的作品用实物将“鸟”字的演变过程展示了出来,一串的小鸟从字典里跳跃起来,从简体字到繁体字、楷书、隶书、篆书,直至象形文字,“鸟”从文化的地平线上逐渐升腾,开始恢复了生命,飞出人的视野以外飞到天花板上,生动有趣。徐冰试图去除文字上的文化负荷,让文字与观众在对话中回到零度情景。
徐冰《地书》
而徐冰的“地书”则更是缩短文字与观者的对话。创作“地书”的直接原因,是由于03年徐冰发现了不同航空公司的《机上安全说明书》都以识图为主要手段,用尽量少的文字来说明比较复杂的事情。徐冰意识到:既然只用标识可以说明一个简单的事情,那么就可以用标识讲一个长篇的故事出来。通过搜集、整理,徐冰将世界各地的标识,以及数学、化学、物理、制图、乐图、舞谱、商标等相对成熟的表达符号,包括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流行的文字符号等,用其讲述故事,让参观作品或参与作品互动的各个国家的人,都能毫不费劲地看懂“文字”的意义。满足信息时代的文字形态,更便捷的完成文字与观者的沟通。
(责任编辑:李泽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