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台湾插画家潘昀珈:有用的小事

2011-04-10 17:39:09 未知

  台湾插画家潘昀珈Inca Pan利用铅笔和水彩创作出一幅幅奇幻画。什么是奇幻画?听听潘昀珈的说法:奇幻画是一种可以天马星空、尽情发挥想象力的创作。  

  自17岁开始接触插画——1983年出生的潘昀珈,2005年入选波隆纳插画展时不过22岁。回忆起彼时,还有着大男孩的激动,“得奖前一晚我做了个梦,梦见我打开电脑收e-mail,其中一封是恭贺我得奖的信;我醒过来后马上冲去打开电脑,真的就有一封主办单位寄来的恭贺信,那真是充满魔幻的一天!”  

  事实上,潘昀珈有点木讷,他也承认,“我的确花许多时间在幻想上,有时候会变得不太想讲话而喜欢一个人独处。”正因如此,他的能量集中在沉默与想象的交界,透过联想的累积,“思考如何准确表现自己心里的想法”。  

  于是,我们遇见他应邀为报刊杂志所绘的各式插图;看三本安洁拉·卡特小说的封面如何与他魔幻写实的风格相契合;甚至,在陈绮贞《手的预言》MV,原来歌词里“就地卷起海浪,奔向纸月亮”或“追逐一头大雨中的狼”,都可以转译为由他绘制的动画。 

  阅读潘昀珈的画,第一眼,先被作品整体呈现的诗意或禅意抓获——温和色调或渲染色彩,像窃来的童年梦境片段,还残留着未及说的怅惘与微小忧伤。随即,又着迷于他画作里的大量细节:看似寻常的花叶,藏着几行手写字;肤色肉身上叠放着屋宇、人脸、兽类……更不用提他如何藉由人和物的特殊比例安排、解剖图与写实构图交错,草稿与荧光色块的拼贴,在原可能产生违和感的预期中,使画作张力更丰富饱满。  

  自2004年起,已陆续在台湾、意大利波隆纳、美国休斯顿办展的潘昀珈,脱离学生身份,服役,开始工作。“白天上班,只能利用晚上回家的短暂时间画画,相当疲累,但也因为有限的时间让自己专注力更集中。”以前他偶尔会“抱怨环境不好”,如今却觉得“画画是自己选择的道路,就要自己去承担”。由于珍惜生命中所有或好或坏的经验,视角转换了,对一个“在路上”的创作者而言,确实“任何事情都是有意义的”。 

  他说,“画一张自己喜欢的画,那种心里怦怦然的感觉,是很多事情比不上的。”那已经太足以解释,何以他的画会获得广大的喜爱。除了画图,潘昀珈也摄影,偏好阅读作家“精辟描绘日常事物的句子或故事”,聆听The Cranberries“魔咒般的旋律和歌声”,认为“一些科幻冒险或者怪物的B级片”很值得尊敬。  

  就像他自己所形容的:“仔细想想,不管下雨天的阴冷颤抖或者大热天的热气漂浮,只要停下来仔细看周围的世界,满满的都是故事,充塞每一个角落。我看见它们/收集它们/想象它们/转化它们,它们是我的日记,我的故事,我的图画,我的想象世界,我用笔将它们表现出来,而插画就是我的语言。”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张凡)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