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韶州风采楼记》收藏录

2011-07-06 08:29:38 陈晓勤

  平头,圆脸,一说起古代书画,便侃侃而谈起来。这就是“西关遗少”梁基永,三十岁出头,却爱好书画雅玩,旁及音乐、文学、诗词诸艺,又以丰富的文物收藏著称。

  梁基永多年来坚持收藏古代广东文献、明清扇子、瓷器等,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收藏体系。其中,最齐全、最有特色的收藏之一便是广东翰林书画研究,连他撰写博士论文题目都与明代翰林有关。在他眼里,收藏是“一为个人兴趣爱好,二为学术研究需要”,“如果不对藏品进行学术研究,无异于‘看仓库’。”

  据梁基永介绍,目前已藏有一百多件广东翰林书画,包括较常见的朱汝珍、商衍鎏、李文田等太史公的作品,也有一些收藏界中少见的作者作品。

  能收藏到这样的作品,对梁基永来说无疑是兴奋的,而“风采楼记”条幅就属于这种。

  2004年,在香港一家古董店,梁基永看到了清代末科榜眼朱汝珍所写的一个碑记,只有后记和碑额,没有前记。他立刻想起,这是韶关风采楼碑上的文字,为了求证,他马上让韶关的朋友核实。果然,这个碑记原文是明代思想家陈献章(1428-1500)为风采楼作文的《韶州风采楼记》,用行草书所写,共分为前记、后记以及碑额。1918年时碑残断,1932年风采楼改建后,请了朱汝珍正楷补录。今天,这个碑仍立于风采楼。梁基永当即买了朱汝珍的后记和碑额,但并没找到前记。

  2007年底香港的一场小型拍卖会上,梁基永抱着“凑热闹”的心态参加,却有了意外收获。“当时翻开图录,心都跳出来了,见到朱汝珍补录《韶州风采楼记》的前记,篇幅很大,估价却特别便宜。”

  梁基永说,拍卖目录上并没提及朱汝珍补录《韶州风采楼记》的历史,仅是在这幅作品下简单写着《陈白沙记》(陈白沙是陈献章的号),“在场买家发现作品不是陈献章的真迹,加上没有上下文,也不知道这是朱汝珍所写的字,兴趣不大。最后被我拍得,2000元成交了。”那一刻,梁基永完整地收藏了韶州风采楼的前记、后记以及碑额,而拍场上也没有人知道《陈白沙记》背后有着这么一段历史典故。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陆晓凡)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