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篆书之美
2011-08-25 15:33:45 未知
什么是大篆
凡是有些文化的中国人,即就是不会写书法,也能说出个书法的一二来,诸如真草隶篆魏碑等书体,也是耳熟能详。至于大篆与诸体书体的不同,首先,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是刻在动物骨骼或贝类壳片上的最初的汉字,接下来的金文石刻也主要是用于占卜、祭祀之用,秦朝统一的文字是小篆,因那时还没有纸的出现,所以小篆也都体现着“工刻”之态。随后大篆的产生,和纸的发明密切相关,篆体一改往日的工刻、纤细,而趋向圆润、厚实,且刚柔并济,变化多端,除了实用,还给人一种美感。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讲,大篆比其它书体更为体现着高古、雄浑、沉静之美。所以说,大篆是书法艺术的母体,也就起之有原。
大篆的起源
时间追溯到中国远古时代的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前256),作为中国历史最长的王朝(包括西周,东周),共持续850年左右。我们都知道,文化的基石是文字,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官方文字诞生形成于周朝,可以说周朝是中华文化的根基。转眼间到了公元前221年,秦朝为了有利于当时的统治,在文字上进行了改革,实行“书同文字”的政策,后称为小篆。而从小篆向大篆过渡的一个标志型作品——后被称为“中国第一文物”的石鼓文,包容了小篆与大篆的共同特性,从而被一些书法史家认为,石鼓文乃大篆书法的鼻祖。此后从汉代至明代,篆书作品数量很少。汉魏时期秦篆为强弩之末,除用碑铭篆额和器物款识之外,难有篆书用武之地。唐因李阳冰出而复苏,但秦篆浑厚宏肆之气所存无几。宋代金石之学和元朝复古书风使篆书稍有起色,但创作乏超越之功,宋四家中仅米芾涉猎篆书,成就不高。元代宗师赵松雪虽称五体兼善,篆书成就也只是相对而言。清代考据学盛行,篆书受到普遍重视,自邓石如始,篆书重新获得生命力,进入了一段繁荣时期。
大篆继承发展
横观现今书坛,擅长“行楷魏草”一类的书家占多,有成就的篆书家则是凤毛麟角。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篆书在当代书坛却处于停滞、没落,甚至失传的困窘境地,尤其优秀的大篆书法家更难得一见。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继承、发展这一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也要正视现今问题的所在。
其一,篆书实用性基本丧失。就目前来说,行草楷隶魏碑等书体比篆书实用性强、易辨认、好临习。诸书体之中,篆书实用性最小。实质上,篆书如果真正要繁荣,离不开实用,正是实用性成就了篆书复杂而完备的体系。甲骨文为卜司专用,钟鼎文乃铸造在青铜器上,体现了对鬼神的尊崇,《石鼓文》是为统治者唱赞歌,歌功颂德的最终结果,就是连小篆和《秦诏版》也都离不开实用,小篆是书同文的结果,《秦诏版》是颁布法令时急就所用,无一不是以实用性为前提。秦朝之后,篆书只在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范围狭隘,更进一步来讲,秦玺汉印之所以达到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根本原因即在于篆书在当时是实用书体,运用得心应手,后世篆书冷落,篆刻成就自然无法相提并论。
其二,篆书对书家修养要求更高。篆书有对字义的了解和字形释读要求,进一步来说,篆书对受众要求也要高一些。晋人之后,书法不再是耕樵渔读的隐士风流或官宦专营的宫廷文化,无不打上实用烙印,行草楷等书体滥觞,后世习篆书很少,产生大师则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有“草圣”等,而无“篆圣”。
其三,篆书的难是由本身书体决定的。篆书与楷隶书一样,属于静态书体,表现情感上不像行草书一样明显强烈,相对来说比较平和。魏晋以来,篆隶衰歇,六朝以后渐变为楷书、行书和草书,替代了篆书对于书法传承的发展,自晋至唐宋元明,基本上都以二王为范,篆书罕有涉猎。篆书远离世俗人情,仅仅限于某些碑额以及墓志铭使用,以示庄重,大多需要以行草来表现真实的胸臆。从汉字结体构成来说,篆书本身比较繁复,而行草已经符号化,以抽象而具有动感的线条来表现情感心性,存在多种风格交融发展的可能性,在表现风格上有千变万化的不同形态,只要是行草书,不论是何种风格,只要吸收应用恰当,大多可以实现水乳交融。但篆书相对来说,自由性要小的多。同样是金文,前后时期大有不同。西周前期古拙茂朴,不太规整,西周中期排列渐趋整齐,已有装饰化倾向。就整个篆书体系来讲,不同系列间的篆书仍然有风格兼容的要求,在形貌上不能有大的冲撞,究其原因是其风格塑造的高难度。
其四,社会环境影响。在整个社会走向市场化的今天,电脑冲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书法总体而言,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更不用说篆书了。面对这样的修养要求,需要时间和精力来磨练的书体来讲,自然企及者甚少。每一种书体都有相应的时代特征,篆书已是远古的足音,今人想要超越前贤很难。清代篆书昌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整个社会金石考据之风的盛行。相对应的,当代篆书所缺少的正是这样社会氛围,篆书成为极少数人的追求;客观来讲,也只是一种回归,并不能说是发展、超越。实际上,不但以篆作隶,或以篆作楷,都不失为高古的回归。傅山说:“不习篆隶,纵然写到最妙处,也只是俗格。”有一点要说明,如果将写字当成爱好,或者说仅仅追求字写得美观流利一些,不习篆书,情有可原,如果是书法锤炼,则篆书必涉,而且还要花大力气。篆书创作虽然难以超越前贤,但对于学书者来说,高古、雄浑、沉静的“篆意”应该是既定的追求目标。篆书笔法虽简约,作为书体之祖,这一书法文化的根脉,应该受到重视、继承和发展。
在此我们不得不提的是,使中国人念念不忘的是,至今甚为珍贵的号称中国第一文物的篆书《石鼓文》北宋拓片“先锋本”、“中权本”、“后劲本”均藏于日本,这一方面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所在,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日本人对同属于东方文化的重视和保护。
大篆现实意义
长安自古帝王都。古长安就是现在的西安,中国有十三个朝代建都于此,这其中的文化积淀之深无人比拟。古长安正是篆书诞生、形成,完善的地方。长安书坛,自古以来更是名家辈出,远的不说,现代的于右任,当代的舒同等大师级的书法家名扬全国,而以大篆享誉当今书坛的刘自椟先生也是值得一提的人物。
然而,书而不研者,怎成其家。尤以今人为甚。
因工作之便,涉足文化界,结识艺术家。窦德盛是我所了解的篆书书家中,仅有的几个做得比说的好得人。不知是其四十余年苦练所得,还是美院研修成习,或许二者兼有的缘故吧。
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宋行草,乃书之碑也。窦德盛书篆根植传统,周秦规之,甲古、金文、石鼓,大小篆皆为,于大篆别显功力。其用铁线拙墨融合生化的俊雅、厚重、沉雄之美来显示印证他积岁为功,精研启化的艺术材质。书《石鼓全文》十条屏,字拳大,俊挺秀美,倏入醇香之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书《秦昭版》丈二匹,字脸大,厚重力彻,油然扼腕顿首之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书《赤壁怀古》8×2米,字盆大,沉雄大气,忽生大风起兮云飞扬之撼(现藏于中南海);十米长卷《桃花源并记》更为撼人心魄。我由此喟叹,艺术至高境地,已不是技巧的比试,而是气度学养的比拼。亦顿悟:美是感官与内心的联动醒觉与圣悦。
俊美、厚重、沉雄只是窦德盛书艺之表象概览,笔力、笔法、笔势,实乃其功成的具象要素,笔力,其实就是“功力”,而能把强劲的力感,融入秀雅之书者,乃为高手。观窦德盛书艺,笔法,笔势,内敛大于变异,含蓄盛于直露,即便是逆锋起笔的圆润“蚕头”中也显筋脉;运笔中笔墨丰腴,收笔处傲骨嶙峋;紧凑而不古板,疏朗而不松散,古朴、干烈而不虚滑、张扬,内充筋骨,外溢朴拙,刚柔相济,气贯意畅。看来,周风秦气,非他莫属了。
因而从意境显现的精神指向上看,他的作品集中体现着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中和之美,虚怀若谷、韬光养晦、宁静致远的文化气息,融汇弥合于纸墨之中。实有寓精神于法度之内,恃学识于笔情之外的真知灼感。到头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认识高度的返朴归真,是其之所以艺术生命的延续所在。
当今,会写些秀字的书法家如过江之鲫,临几笔篆字称家者也多不胜举,而把篆书作为事业与生命加以系统精研、探求者,继刘自犊先生之后,窦德盛确属一人。于是,有人题赞:金石不随波,松柏知岁寒。我却撰联送他:“俗市易挤,大道人稀。”是曰其早已不在书写的层面了。
启功先生以遒劲俊雅饱丰肃畅的笔力、笔法、笔势而实为大师,又以深厚的学识修养与大家比肩。窦德盛先生似乎也是走的这条路。当然,我也曾告诫他中和之外不应忽视个性的施展。“但也绝非向一些书法家根基不牢,笔力不济,写字时而走形,而由此模仿,效崇者无数来得那么简单。”是啊,坐月子的都是女人,入虎穴者堪称英雄。
这就是窦德盛,字因人而遒劲,人因字而俊美。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凡是美的东西一定会成为整个人类的共识;我们已可喜地看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标和比赛项目图标均采用了中华古老文化篆书的艺术,使之古为今用,大放异彩;不但受到国人,而且受到世界各国的一致好评。窦德盛书写的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标示已被奥运会收藏。如今的西安人可以欣慰地告知世人,窦德盛所表现出一个大篆书法家所具有的本领,无愧是一位继往开来的探索者。
如今,在此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大庆之时,加之凭借世界盛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际,以及接下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寿诞,把中华民族优秀的古老文化篆书艺术进一步的发掘、继承、发展,并推向世界,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子孙的责任和使命;我们也深知其光荣和重大,并为之作出不懈的努力。
(责任编辑:丁俊丽)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