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第1期:彩屏干版之前的彩色摄影实验(1839-1907)

2012-03-27 10:30:39 郑幼幼

节选自《百年彩色摄影》

  摄影术发明伊始人们就开始了对色彩的追逐,这方面的实验是从色彩视觉原理的探索与彩色摄影实践两方面入手的。

  牛顿为现代数学、光学和物理学奠基外,还着力证明白光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它是由彩虹的光谱聚合而成。光是所有色彩的源头,这一发现是我们理解色彩和彩色摄影这两个理念的基础。

  牛顿之后,托马斯·杨(Thomas Young)结合前人的理论,提出光以波浪传播,不同色彩的光有不同的波长:红色的波长最长,紫色的最短。我们关于色彩的感知是基于三种不同的神经纤维,它们位于人类眼睛的视网膜中,能对红、绿、蓝光的三种波长分别产生反应。然后大脑将这三种色彩混合,以产生其他任何一种色彩。因此,色彩的感知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的过程。这一理论是色彩视觉的基础。彩色摄影运用的加色法与减色法原理都基于此。

  为了给照片附加固有的色彩,而不是简单的上色,早期的发明家尝试了各种方式。

  1840年,赫舍尔爵士(Herschel, 1792-1871)把色彩显示在纸上,纸的外层为感光的氯化银,但是无法固定并取得色彩,即使在微弱的光线下,它们最终还是变黑了。接着赫舍尔于1842年发明的氰版印相法(或称蓝晒法)的基础是普蓝,一种画家常用的明亮的蓝色颜料。尽管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彩色技术,但蓝晒法给摄影带来了不同的更明亮的色彩,它能调色,产生紫色、绿色或红色,而且因为它不需要银,因此很便宜,操作相对简单,也不会褪色。然而,它只能用于制造接触印相照片(用同样尺寸的负片直接制成)或物影照片,其中的物体常常是植物标本,被放置在感光纸上,曝光然后固定。在19世纪,蓝晒法作为第一种翻印法(更为人熟知的名称是蓝图)广为采用。在20世纪早期,又被美国画报摄影师重新发掘(参见第3章第61、64-66页)。

  1861年5月17日,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1831-1879) 把自己关于色彩视觉的发现呈送给伦敦的皇家学院。这一发现是源自并发展了杨和赫尔姆霍茨的作品。在这之前,麦克斯韦曾在1855年发表的文章中称之为“色彩的实验”。在展示中,詹姆斯·麦克斯韦用独立的红色、绿色和蓝色三块滤镜拍摄了格子花呢质地的缎带和玫瑰花结,制成了三张黑白色玻璃负片。然后,他把从这些负片得到的三张黑白色玻璃正片通过三架幻灯机进行投影,这些幻灯机装备了相应的红、绿和蓝色滤镜,这些滤镜之前用来制作最初的负片。当这三个影像在屏幕上重叠,一个清晰可辨的全彩色影像就出现了。这就是“加色法”彩色摄影的基础,凭借红、蓝、绿色的添加,获得了全域色彩。利用这一色彩原理完成的最成功的商业例子是奥托克罗姆微粒彩屏干版,还有就是多年后发明的彩色电视机。

  接下去的几十年,很多其他采用投影加色到玻璃上的工艺也相当受欢迎,如弗雷德里克·尤金·艾夫斯(Frederic Eugene Ives)、阿道夫·米特教授(Adolf Miethe)和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普罗库金-戈尔斯基(Sergei Mikhailovich Prokudin-Gorskii)改进了这方面的工序。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将影像显示到了纸上。但是利用加色法在纸上获得令人满意的色彩是非常困难的。直到20世纪30年代,由克拉克·麦克斯韦最终通过Vivex工艺,用负片印制彩色照片获得成功。这就意味着基于杨的色彩理论的“减色法”彩色摄影是后来所有20世纪彩色摄影的原理所在。减色法是从白光中减掉一些色彩,保留了其他色彩;或者说,它从白光中有选择地除去了一些波长来呈现一种色彩。

  而彩色摄影史上最有预见性的实验家是路易斯·达科斯·迪·豪隆(Louis Ducos du Hauron)。豪隆提出了几个论点:一是色线滤光屏版工艺(由乔利和麦克多诺实现——参见第19页);二是镶嵌屏版加色法工艺(就是由卢米埃兄弟发明的奥托克罗姆微粒彩屏干版——参见第2章);三是使用三层负片的单像彩色相机[豪隆称之为天然色照相术(Heliochromy),是长达50多年的制作减色法纸质彩色照片的主流——参见第3章和第4章];四是多层彩色胶片系统(最终在1935年由柯达彩色胶片实现)。

  图片说明:麦克斯韦让摄影师托马斯·萨顿(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讲师)为他1861年的试验制作负片,但是萨顿也无法制作出一张照片,直到70年后(大概在1937年),D. A. 斯宾塞博士采用自己的Vivex碳溴印相法从原始投影得到的正片版制成了第一张照片。

  图片说明:在1869年至1879年间,豪隆制作了这幅令人过目难忘的公鸡和虎皮鹦鹉的影像。它强调了公鸡的红色鸡冠和蓝色的尾部羽毛,还有虎皮鹦鹉柠檬黄兼绿色的羽毛。这幅影像借助的虫漆由三层染色胶制成,在照片边缘处可以看出三种不同的颜色。

  郑幼幼编写 (资料来源《百年彩色摄影》,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连载文章刊于2012年1~2月《人民摄影报》)

  《百年彩色摄影》系列

  第2期:彩色摄影的彩屏干版时代(1907-1932)

  第3期:彩屏干版之外的其他工艺(1900-1930)

  第4期:全民彩色时期(1930-1939)

  第5期:彩色的文献(1940-1949)

  第6期:彩色的发展(1950-1959)

  第7期:如今我们都是彩色摄影师(1960-1969)

  第8期:彩色的实验(1970-1979)

  第9期:彩色是对黑白的新阐述(1980-1989)

  第10期:数码化趋势(1990至今)

(责任编辑:詹晓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2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2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