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期:彩屏干版之外的其他工艺(1900-1930)
2012-03-27 10:50:44 郑幼幼
节选自《百年彩色摄影》
在20世纪最初的30年中,彩色摄影方面最光彩照人的发明是卢埃尔兄弟的奥托克罗姆微粒彩屏干版。除此之外,早期的先驱者对彩色摄影术也进行了各种其他的实验,重要的实验主要有以下这些:
◆应用德国阿道夫·米特教授发明的三层负片的单像彩色相机进行的彩色摄影实验。这种相机能拍摄三张独立的负像,通过红色、绿色、蓝色三层滤镜快速叠加在一块色板上,由此在玻璃上产生三个正像,再通过三层滤镜神奇的作用,形成重叠影像或纸质彩色照片。爱德华·斯泰肯、谢尔盖·普罗库金-戈尔斯基和米特本人使用这种相机,制作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胶-铂金工艺(gum-platinum)。阿尔文·兰登·科伯恩和斯泰肯均使用了胶-铂金工艺(gum-platinum,这种方法使最初的铂金照片在一层或多层颜料下被再次曝光, 同时颜料位于阿拉伯胶和重铬酸钾感光乳剂之间),褐色、蓝色和绿色是最频繁使用的颜色。它那突出浮雕效果的边缘令照片增添了一种三维的深度,而不同的颜色可烘托出不同的氛围。只有颜料没有银的胶层,使照片不易褪色,保存的时间更久。
◆碳素印相法(carbon process)。这是19世纪最早使用的颜料处理方法,而重铬酸盐凝胶法是它的一种衍生物。1866年,伦敦的伊令公司开始了碳素相纸的商业化推广。1919年之后,柯图泰公司推出了超过50种颜色的碳溴。这种产品包含一种碳素相纸,与溴化银相纸一起制作出三色碳溴照片。碳溴一直被人们使用到20世纪40年代晚期。
◆蓝晒法。蓝晒法(又称氰版印相法)是1842年由约翰·赫舍尔爵士发明的,之后被许多人采用。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技术再度流行了起来。它丰富的普鲁士蓝色调吸引着那些绘画艺术家和艺术摄影家。保罗·比尔蒂·哈维兰1909年在克拉伦斯·怀特的工作室制作了一系列弗洛伦斯·彼得森的天然彩色片、铂金照片及蓝晒照片。这些是迄今为止最性感的一组蓝晒照片。爱德华·斯泰肯结合了钯和蓝晒法制作出了一组现代抽象派照片。
◆在20世纪最初的10年中,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其他的加色屏版工艺。
比如欧姆尼色版(Omnicolore plate)、曼特克罗姆(Mantechrome)试图与彩屏干版一样获得利润颇丰的销量。事实上只有极少数加色屏版工艺可以与彩屏干版的点画派魅力相媲美。值得一提的其他加色屏版工艺有:
在英国的克莱尔·L·芬利发明的专利产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泰晤士彩色版(Thames Color Plate),它是彩屏干版在英国本土的替代品。它使用的是精确色圈的色屏,而不是彩屏干版随意的粉状色屏。之后又更新为芬利彩版(Finlaycolor)。《国家地理》杂志在放弃了彩屏干版后,主要使用的就是芬利彩版。
其他的加屏法包括杰弗里· S·怀特菲尔德发明的帕吉色版(Paget Color Plate)。它的曝光时间比彩屏干版短得多——仅为f/4.5、1/25秒,但是出来的颜色较平淡,效果不很吸引人。还有1916年出现的德国阿克发工艺(Agfa Process),1932年,这种加屏法被阿克发彩色胶卷和切片胶片替代。
彩屏干版早期真正的竞争对手是1909年至1914年的屈光彩色干版(Dioptichrome Plate), 发明者是路易斯·杜菲(Louis Dufay, 1874-1936)。该产品后更名为杜菲彩版(Dufaycolor),并于1932年发展成为电影胶片。1935年成为剧照摄影的滚切胶片(roll-and-cut film)。作为最后一种被市场化的 “加色法”工艺,杜菲彩版包含了一层均匀的滤色屏,该滤色屏由红、绿、蓝色交叉线与胶片底组成。随着其敏感度的增强以及比卢米埃胶卷更高的色彩精确度,它最终达到了在晴天以f/8、1/50秒的组合曝光,受到了专业及业余摄影者的欢迎。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到50年代期间,杜菲彩版被英国摄影者广泛使用。
到了20世纪30年代,有超过300种不同的工艺申请了专利。加色法的时代大体已经结束,而新的摄影技术将着重于减色工艺。
图片说明:谢尔盖·普罗库金-戈尔斯基应用三层负片的单像彩色相机进行的彩色摄影实验。这是令人惊叹的一组试验性的彩色图像中的一张。
图片说明:科伯恩进一步完善了有色胶层在铂金相纸上的冲印技术,影像中呈现出朦胧的蓝色。
郑幼幼编写 (资料来源《百年彩色摄影》,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连载文章刊于2012年1~2月《人民摄影报》)
《百年彩色摄影》系列
(责任编辑:詹晓丹)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