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萝瑞-安德森:用影像和音乐说故事

2012-04-11 09:48:55 林心如

  “我喜欢模煳表演和真实之间的距离,我喜欢运用自己亲身的经历、将之具体展现出来,我喜欢从日常事物中猎奇,我喜欢不逻辑的叙事。” — 萝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注1】

  萝瑞•安德森是多媒体艺术的先锋,却在近年趋于运用精简的配备、单纯的声光效果,但作品持续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省思。

  多媒体艺术先锋和巨擘

  美国艺术家萝瑞•安德森(1947~)于一九六○年代末展开艺术生涯。当时正值偶发艺术、极简艺术和概念艺术兴发的年代,安德森的老师即包括这些流派的佼佼者如梭尔•李维(Sol LeWitt)、卡尔•安德烈(Carl André)等。数十年来,安德森本身的创作横跨视觉艺术、音乐、多媒体表演、乐器研发及声音装置、电影等诸多领域。其中,她的多媒体表演结合影片和静态画面投影、预录和现场演出的音乐,及艺术家的口白叙述。安德森的舞台演出虽然堆迭了许多顶尖科技和设备、繁複的声光展现,其首要和最终的目的则是「说故事」。她的叙事乍看之下充满日常事物和出人意表的奇想,实则揉合了汲取自文学、神话、哲学到流行文化等领域的指涉,且富于联想、发人深省。

  安德森的代表性史诗钜作「美国」(United States)即是一齣庞大而繁複的多媒体演出,以影音和话语构成的意象来反映关于美国的种种。这齣演出总长度达八小时,包括四部分,主题分别为运输、政治、金钱和爱情。安德森以她一贯的庞克髮型和中性的黑色西装装束出现,同时演奏乐器和唱诵。异于传统戏剧或故事,她的叙事由一连串片段而不依循线性秩序的言说组成,持续地改变人称和主题,且时而透过音效处理,将嗓音变得低沉沙哑,使发言者的身分变为二重或多重,这些转变也为各段叙事赋予不同的调性和表现。透过这些手法以及影音和文字意象的堆砌、并置或突转,安德森的「美国」提出对消费社会、核战、军事武力、媒体效应等重大当代议题的批判。「美国」的音乐也呼应这种多线索交错的型态,揉合了古典小提琴、摇滚乐以至于电影配乐等。

  “美国”在1983年完整地在布鲁克林音乐学院(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的剧院首演,代表了某种新类型的萌生。例如,《时代》(Times)杂志即将之誉为「前卫溷合体」(avant-garde hybrid),其根源可追溯到达达派和六○年代的偶发艺术。安德森并继而成为同时在主流和前卫音乐领域备受瞩目的艺人— 「美国」中的「噢,超人」(O Superman)一曲跃上英国单曲排行榜亚军,该曲并收录在安德森在华纳兄弟(Warner Brothers)唱片公司旗下发行的「伟大的科学」(Big Science)专辑中。一如安德森的部分音乐作品,这首歌具有反覆的结构、重複出现的乐句和歌词,流露出极简派的特色。之后,安德森将如此持续地横跨音乐和艺术领域。在她活跃且不断创新的艺术生涯中,曾和不同领域的知名创作者合作,包括作家威廉•布洛斯(William S. Burroughs)、录像艺术家白南准(Nam Jun Paik)、前卫爵士音乐家约翰•佐恩(John Zorn)、极限派当代作曲家菲利浦•葛拉斯(Philip Glass)、地下音乐先锋路•瑞德(Lou Reed,于2008年与安德森结缡)等。

安德森的「妄想」触及对生命终结的思索。摄影— Leland Brewster

  “噢,兄弟们,噢,姊妹们。我们如何重新开始?”

  身为多媒体和科技艺术先锋的安德森,在2002年发表的「幸福」(Happiness)却转向某种低科技(low-tech)的作法。相较于她曾经仰赖大量设备和搭档乐手的表演,如今她仅运用单纯而精简的影音器材,以独自吟唱或独白和小提琴独奏在台上演出。安德森于2002年被选为第一位驻美国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的艺术家,在此期间酝酿的「月亮终了」(The End of the Moon)(发表于2004年)是「幸福」的接续之作,也具有低科技的形式以及丰富的文字叙述。对于这番往纯粹形式的归返,安德森表示:「我发现,现在,观察吾人文化的最佳方式不是透过多媒体秀,而是透过更文字这项更单纯而尖锐的工具」【注2】。

  安德森的近作「妄想」(Delusion)转向某种低科技(low-tech)的作法。图为演出的一幕。摄影— Leland Brewster

  愈加纯粹的形式、更为深沉的观照也体现在安德森近期的新作「妄想」(Delusion)中。表演舞台深处有着一面大型银幕,前方两个小型白色立面和覆盖以白布的沙发上投射出和银幕上相同的影像,此外,整个舞台仅以散佈的烛光般的小灯缀饰。安德森身穿白衬衫、手持小提琴,整场独自担纲音乐、提琴演奏和口述。「妄想」的内容再度由诸多片段组成,溷合了艺术家的自传元素(母亲和爱犬的死亡)、对生命和人类的思考。思索生命的终结,安德森诘问:「在你即将化为尘土之际,你的临终之言是什么?」;面对人类的愚行,她叹道:「噢,兄弟们,噢,姊妹们。我们如何重新开始?」,这些句子业已出现在她2010年的作品「家园」(Homeland),控诉美国出兵伊拉克。她也说到各国争讼月亮专属权、连结到十九世纪的一位俄国神祕主义者如何构思未来人类上太空的计画。在音乐的部分,安德森在一段段叙述之间插入小提琴独奏,暂时取代言语的口白。整个表演中,则以重覆迴响的低沉电子鸣响作为韵脚。

  「妄想」同时探入最细微的个人感性和对历史和宇宙的宏观视野。摄影— Leland Brewster

  「妄想」再度展现安德森其作品恆常的诗意、幽默、慧黠、自觉,同时探触了最细微的个人感性和对历史和宇宙的宏观视野。一如安德森表示的,「妄想」在于探讨我们告诉自己的关于自身、家庭、国家和世界的故事,并探索历史和神话之间易于渗透的边界【注3】。

  (本文写于萝瑞•安德森的「妄想」的亚洲首演,2012年3月3日于台北国家音乐厅)

  注

  1. Jacqueline Caux在〈萝瑞•安德森的提琴〉(Les violons de Laurie Anderson)一文中引用,出自Artpress,285期,2002年12月号,25页。

  2. 摘自http://mundomundo.com/la_page2.html。关于安德森驻NASA的计画,可参考http://nymag.com/nymetro/arts/music/classical/reviews/11298/

  3. 参考Allan Kozinn, 'Illusions Found In Our Narratives', September 22, 2010, http://www.nytimes.com/2010/09/23/arts/music/23laurie.html

(责任编辑:郑宏彬)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