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董兵马俑可以拍动画、可以走秀(图)
2012-08-03 09:05:10 黄璐 赵崇强
让普通人都能看懂、能玩才是全民文化展
秦俑机械人工作坊中的个性兵马俑
兵马俑动漫冠军《重拾信心》
赏·俑时装设计比赛上的作品《本色》
香港小朋友在机器人工作坊体验制作过程
香港历史博物馆正在举办一场名为“一统天下:秦始皇帝的永恒国度”展览。展览,这对于文化活动丰富的香港而言,再普通不过。即便,这是香港历史博物馆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专题展览,即便,在展览本身已经突破了一般文物展览的静态参观方式,引入多媒体体验、兵马俑动画以及“兵俑工坊”工作坊等互动环节。不过,这一切都只是起点而已。(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由香港设计中心与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合办的“由兵马俑启发设计”公共艺术活动,囊括了“从设计思维出发———动画/录像设计比赛”、“设计体验营2012”、“秦俑机械人工作坊”及“裳·俑时装设计比赛”四项公共艺术活动,从多媒体、产品与时装等多个设计层面启发中学生与普通民众的创意思维,古代历史与现今都市生活跨越时空交汇,原本呆板、静止、遥远,以一种只可远观的高高在上姿态出现的文物展览变得鲜活有趣,甚至时尚。用设计中心的话来说,历史亦可以“在左近”(在身边)。
让兵马俑在动画中活起来,静态历史文物可以和鲜活都市生活更亲密
麦雅端,这个新锐设计师,凭借她笔下的可爱冬菇头蒙眼娃娃在香港颇受年轻人喜欢。此次,她的可爱冬菇头蒙眼娃娃Fitina与秦兵马俑发生了一段让人有点小感动的“友谊”故事———一个秦俑从飞机上跌落,被Fitina发现,她用自己漂亮的碎布给他包扎残断的胳膊与腿,并且带着秦俑去香港游历。在这组作品中,秦兵马俑原本的色彩沉闷、质感沉重浑然不见,被取而代之的是Fatina可爱卖萌的形象、鲜艳的色彩以及有趣的笔触。
这虽是麦雅端与动画的首次亲密接触,但对于Fatina而言,已经不是第一次与历史文物生发出“友谊”之花。此前,在麦雅端为“古迹串串贡”展览绘制插画中,Fatina就已经充当导游,带着观众穿梭在香港历史遗迹、古旧建筑中,这些静态翔实的图文由于活泼可爱的Fatina让历史也变得充满有趣且浪漫的味道。Fatina还特别受到大英博物馆青睐,一系列坐伦敦巴士、参观贝斯特猫神像的作品也是穿梭在历史遗迹之中,与文物展览发生有趣的关联。这与兵马俑系列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麦雅端说,在做这段秦兵马俑动画之前,她对兵马俑的认识只是历史书上的一个简单的豆腐块内容———这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陪葬品,他还统一了度量衡,其它基本无所知。要不是去大英博物馆做“大英博物馆X Fatina”项目,她根本不会看到实物。
而与她合作的三个香港知专学院的学生就根本没有见过兵马俑实物。对于她们而言,兵马俑不过就是一个模糊的印象,一堆泥土捏成的泥公仔———这也是多数香港学生的认知。所以,她们去查资料、去研究,才发现,原来兵马俑是千人千面,原来兵马俑不只有站着的,还有跪着的,原来兵马俑还有那么多意义……这在香港设计中心助理项目总监关雅珊看来,正是活动举行的目的之一。“很多民众,特别是一些学生他们走入了设计概念的误区。在他们看来,自己能画很漂亮的画就是设计了。真正的设计思维的第一步是去了解、去调查,去踏实地做功课。”关雅珊此言也得到了此次参加动画/录像设计比赛的几个孩子的证实。王肇枝中学15岁的庄兆哲与伙伴在看了很多资料之后,选择了电影中的卡通形象作为主角,创作了《兵马俑的一天假期》,保良局姚连生中学叶立星选择了“回归”,他用泥胶捏制出缩小版、可爱版的兵马俑,创作了《城市奇遇记》。
虽然麦雅端的Fatina对于“古人”、“古董”、“历史”对话屡见不鲜,但对于这帮中学生而言,如何让秦兵马俑与现代香港发生关系让他们头疼,尤其是,大赛规则还要求作品必须与社区生活发生关联,体现香港18个区不同的风貌与特色。在《俑护油尖旺》的动画中,德望学校15岁的成婉仪从兵马俑的功能入手,这个保卫秦始皇陵的兵马俑穿越到几千年后依旧保护着香港,她和伙伴们从很多个兵马俑造型中选择出威武的形象,并将油尖旺的标志以及标志建筑钟楼设计成兵马俑服饰的一部分,让兵马俑沿着弥敦道边的历史文化建筑巡逻,俨然透露出那么点城市捍卫者的味道来。
“为了训练中学生发挥设计思维,并将之应用于创意项目上,参加者须利用创意科技将古代历史及现今生活拉上关系。同时,参加学生透过搜集和分析秦俑的资料,亦能对兵马俑及秦代文化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设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入围作品已经在全港18区展出。从这些获奖作品来看,明显可见参赛者糅合了科技与创意,给兵马俑添上明显的香港地区色彩。”
兵马俑也可以上T台走秀,2000多年代沟在创意中“消失”
如果说,动画/录像单元是在找寻历史与生活的关联,那么,由香港设计中心与香港理工大学纺织及制衣学系合作举行的“裳·俑时装设计比赛”则是在找寻历史与时尚的关联。这横亘在时间两端的事物,兵马俑沉重、厚实,即便时尚界再流行复古风,怕是也难以回到那2000多年前的时光。但是项比赛就是要将这段历史“消弭”,以秦朝兵马俑引发的无限创意,发挥在时装设计上。172位来自香港、澳门及内地的时装设计学生及毕业生参与了是次活动。其中香港作品有87份、澳门作品4份及内地81份。
秦兵马俑与时尚服饰之间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因缘际会?没有达到总决赛颁奖礼的现场,就不会想到,针织、激光剪裁、绣花以及与不同形状的腐蚀铜片相容,演绎出优雅般的“武士盔甲”。也不会想到,兵马俑破碎与褪色之后的美感———那是用混合丝绸、羊毛和亚麻创造出破战士身体,让本来应该是刀枪不入的硬身驱变得脆弱。更不会想到,波希米亚风格的标志型元素流苏也可以走入到千年以前的中国“兵俑”身上,皮革和丝、金属与钉珠更是让女装兵马俑既有晚装的华丽,亦兼备了战神般的气势……在这些服饰身上,权力与欲望被解构,东西方的美学元素被贯通,传统、现代甚至未来在不断变奏。
与动画/录像环节作品中,秦俑多以穿越到现代的情结出现在不同服装设计比赛中,秦俑与时尚的融合已经完全看不出彼此。正如获得冠军的作品“崇拜”所显现的那样,设计师捕捉了女性轻柔的姿态,雪纺、薄丝这些原本与兵马俑没有丝毫联系的物料被运用,而一些充满造型感的方形车花则是变种了的兵马俑盔甲样式。而另外一个获得季军的作品“本色”,设计师则是崇尚回归,强壮的男人、最原始的泥土色彩、军队的质感……时尚界的军装风在这里被重新演绎,既代表军服整齐严律,亦展示出随性和现代感。
从作品海选就开始参与的关雅珊表示,好作品的标准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也不是简单的审美层面的胜利,评委们所需要考量的创意是否能落地———是否能因为好的面料、好的做工、好的穿着体验带来好的效果。这也是香港创意实用主义的体现。
6岁到30岁都能有自己的玩法
历史在娱乐化中更亲民
“‘从设计思维出发———动画/录像设计比赛’针对的是13岁到18岁的中学生,‘裳·俑时装设计比赛’针对的是18岁到30岁的在校大学生以及刚毕业的新锐设计师,此外,还有针对高中学生的‘设计体验营’以及6到12岁的小朋友们的‘秦俑机械人工作坊’。”关雅珊在这个公共艺术计划启动之初就已经设计好,从6岁到30岁之间不同年龄阶段的民众都可以参加到此次计划中去———或以游戏趣味为乐,或以拓展视野与思维为目的,或强调设计与专业,尽量全方位多角度地覆盖,以激发更多香港民众的创意思维与设计思维。事实上,这种创意互动已经成为香港民众生活中的一部分,例如,麦雅端就经常举行一些创意工作坊带孩子们一起用废纸、废布做手工设计,在她看来,有趣好玩是启发孩子创意的关键。“我小的时候,根本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接触设计与创意,而现在公共艺术活动越发丰富。”麦雅端说。而与此同时,由有“香港文化教父”之称的荣念曾主推的“天天向上”小区校园创意拓展计划也在进行中,学校、社区与设计大师、艺术家们在同一个空白雕塑上共同交流创意。
不过,“由兵马俑启发设计”公共艺术活动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创意互动平台,更是文物展览的一次活化,是都市生活与历史遗迹的一次互动———不管是否有时间的隔膜,不管是否有地域的差异,介入到生活中的创意思维都会有举重若轻的神奇力量。或许,正如麦雅端所言,一个展览、一个项目是不是好玩才是关键。这亦是多数香港人的创意幽默、生活幽默所致———文物也可以是可以被玩乐的,历史也是可以在当下生活的。
(责任编辑:邓小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