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雕塑, 怎么裸才艺术?(附图)
2012-10-20 10:08:30 邓妍
10月9日,维也纳博物馆,人们在装置艺术“裸男”前拍照留念。
“裸男”展全裸球星艺术海报打上红标签“遮羞”。
10月16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终于“Hold”不住了,紧急将一周来引起广泛争议的“裸男”展全裸球星艺术海报打上红标签“遮羞”。
10月12日,中国苏州一景区将座位设计成裸女的样子,被网友斥称“如坐女人怀”,而后被移走。
7月,雕塑大师李象群所作的慈禧半裸雕塑《堆云堆雪》,在公开展览时被盖上“遮羞布”,李象群怒曰:你解读的方式暴露了你根深蒂固的思想和欲念,为什么出现了生殖器官就变成了流氓变成了肮脏的东西?
此前,《十面埋伏》取景地永川县设立的章子怡雕塑,在水位下降后半裸于池塘,被公众投诉为“有伤风化”而遭拆除;烟台开发区多座价格不菲的铜质裸体雕塑落户不到一年,因投诉太多也被拆除,劳民伤财……
裸体雕塑进入公共空间时引发的争议与震动,是设计师们“伪艺术”,还是市民“想太多”?公共雕塑是批着艺术外衣玩情色,还是冲破常规拼创意?雕塑家、评论家、社会学者以及网友都有不同解读。
裸体本艺术,放错地方就惹投诉
自10月9日起,奥地利维也纳的利奥波德博物馆展出“裸男”展,展馆门口一个巨型全裸男子图像制成的艺术装置令游客纷纷驻足留念。但全裸男的艺术海报引起市民蜂拥投诉,人们称之为“可悲的”、“色情的”。很快,艺术广告牌中裸男的腰身部分被墨水条覆盖,10月18日,又改为更严实的红标签遮盖,以平息不满,临近学校的广告牌也完全被撤掉。不过博物馆那座外名为“大先生”的全裸男子雕塑倒无人投诉,而且“很多时候被当作青少年的游乐场”,游客也纷纷拍照留念。
艺术无国界,道理本相通。谈到国内近日微博热议的苏州裸女椅等争议“性”雕塑,艺术家颇多感慨。“受批评的并非裸体,而是雕塑没有与环境相协调。”雕塑家戴耘认为,雕塑作品放在公共场合,就有了导向和价值判断。被抨击的设计或许从艺术角度来说是件好作品,只是它放错了地方。
去年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门前的裸体猛男雕塑被“轰走”,就是个典型例子。戴耘说,“猛男雕塑有很高的艺术工艺,只因它对面站着一尊老子像,被认为组合指向不妥当。如果雕塑出现在合适的场合,有对应的事件背景,就不会被这样误读了。”
粗制滥造,短腿山寨大卫忒丑
古希腊神像、大卫像、断臂维纳斯,这些都是打动人的经典裸体艺术。南山雕塑院院长张树国认为,在欧洲,90%的雕塑都是裸体的。雕塑这种艺术形式是没有色彩的,没有背景烘托和环境渲染,艺术家认为裸体是力与美的展现,用人物的姿态和动态表达内心情感,与淫秽无关。
然而,裸体雕塑放置在公共场所让人感觉美好还是情色,这个尺度该如何界定?张树国借用大英博物馆馆长肯尼斯·克拉克在著作《裸体艺术》里所说进行阐释:“裸像和裸体并不一样。裸体意味着被扒光了衣服,暗指绝大多数人都会感到窘迫的状态。裸像却没有令人不快的意味。任何裸像无论如何抽象,也不唤起观者零星的情欲,即便是最微弱的念头,否则就是低劣的艺术、虚伪的道德。”
目前中国公共空间出现的裸体雕塑备受诟病,张树国认为主要原因还是雕塑本身艺术性不够,粗制滥造。他举例称,曾看过有房地产商在楼盘仿制了一批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大卫的腿都做短了,身材比例失调,做得非常丑陋。
一名男子走过“慈禧”雕塑。因投诉太多,半裸雕塑私处被盖上白方巾。
章子怡露点雕塑现已被拆除。
公共雕塑,公众没有“听证权”
北大社会学者于长江认为,一件艺术雕塑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喜欢,出现争议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现代艺术的特性就是少数人对社会主流的反叛和超越,与主流社会没有冲撞就没有创新性,这在古今中外都一样。但是在中国,当雕塑进入公共场所成为公共艺术时,就会涉及到一个公权利的问题。现代艺术创新没有问题,但也讲求留部分创作空间给观察者。所以,艺术家运用手中的精英文化权力时要谨慎,创作时应考虑到社会效果。否则,原本也许只是文化品位的差异问题,却变成不同社会阶层间的隔阂,造成矛盾和对立。他认为,公共艺术不该以强势、强权的面貌出现,规模不要太大,应该分散化、多样化,并且不宜轻易设置永久性的雕塑设计。
艺术对受众有引导作用,于长江认为引导的方式应当是平等的,即不要把按常理和文化背景、大多数人难以接受的东西强加于人。公共雕塑的决策过程一定要有公众参与,但目前在中国,这项机制是欠缺的。一个雕塑出来前应该征求公众的意见,而不仅仅是艺术家和官方的决定。这样,没有被征求意见的人在心理上也比较容易接受,因为也许他不喜欢这个作品,但他的邻居或者同事喜欢并赞成。
多点包容,珍品方可传到今
“艺术的表达应该是自由的。只有在公共空间,艺术所表达的身体开放才能有精神的开放。”评论家贺承军认为,对这些因裸体被视为“性隐喻”甚至“丑陋”的雕塑,应该更宽容。他说:“当我们今天津津有味地参观中世纪的教堂时,也会感谢它们冲破此前的争议流传至今。能留下来的就是好东西。一个雕塑哪怕再不好,也是历史的见证。”
张树国表示,无论是拙作还是经典,都有可能在刚出现时受到非议。但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发展,虽然有些设计会被淘汰,但更多的会经过时间考验,最终沉淀下来。
公共雕塑也有“分级制”
南山雕塑院院长张树国认为,人体雕塑主要分成三类:
●一类是人体概括抽象出来的作品;
●一类是超写实的,作品几乎与真人一模一样;
●第三类则是带有强烈情欲肢体动作的作品,在国外被称为限制级的极端艺术,是不能放在公众空间的,甚至有些连美术馆都进不了。
“艺术家要玩个性,可以在工作室里。面对年龄、文化层次不一样的广大公众,公共空间里出现的作品起码应当是美好、有力量的。”张树国说。
但是,国内的雕塑评审机制不完善。雕塑家戴耘表示,目前国内在城市广场、高速公路、社区、学校、公园等地方没有统一的公共艺术评定标准,雕塑的招标、选标、专家评审程序发挥的作用有限,有时甚至是长官意志和商业机构掌握主导权。
“中国公共艺术已经出现了失控的局面。总有些自命不凡的人会跳出来说:我这是艺术,是你不懂!实际上,艺术应该分高低,不要挑战人的视觉底线,假如十个人看了有九个人认为不好,这作品就不该出现在公共空间。”张树国总结说。
(责任编辑:陆晓凡)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