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徐州汉墓随葬金银器大观

2012-11-14 16:34:02 尹钊 刘宝 张继超

  汉王朝是充满蓬勃朝气的大一统封建帝国,国力十分强盛。《汉书》记载:“蜀广汉主金银器,岁各用五百万。”可见西汉时期金银器的制造已具有相当规模。当时统治阶级拥有大量黄金,西汉皇室多以黄金赏赐臣下,甚至铸造金饼、马蹄金等金币投入流通领域。

  西汉方士李少君曾在武帝时提出使用金银器可以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理论。这不仅给金银器的制作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而且使统治阶级对金银器的欲望需求,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拾遗记》记载,光武皇后的弟弟郭况“累金数亿,家僮四百余人,以黄金为器,工冶之声,震于都鄙”。这些记载反映出东汉时期皇亲贵戚拥有和使用金银器的情况。至于金银饰品的使用范围就更为广泛了。在汉代墓葬中出土的金银器,无论数量还是品种,抑或是制作工艺,都远远超过了先秦时代。这个时期鎏金的做法同时盛行。

  此外,汉代金银制品,除继续用包、镶、镀、错等方法用于装饰铜器和铁器外,还将金银制成金箔或泥屑,用于漆器和丝织物上,以增强富丽感,最为重要的是,汉代金细工艺本身逐渐发展成熟,最终脱离青铜工艺的传统技术,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我们以徐州出土的金银器为例说明之。

“刘注”银印

  “刘注”银印,公元前2世纪,通高1.7、钮高1、印面边长2.1厘米,1981—1982年龟山楚襄王刘注墓出土。印台方形,龟钮。龟昂首,四足挺立状,背甲和腹甲刻有纹饰,龟首及龟爪表现生动,眼睛和鼻子雕刻精致,腹下镂空。印面阴刻小篆体“刘注”二字,字体浑厚古朴、疏密有度。该印为刘注私印,重39克。刘注为西汉楚国第六代王,第五代楚安王刘道之子,谥号襄王。《汉书·楚元王传》载:“汉已平吴楚,景帝乃立宗正平陆侯礼为楚王,奉元王后,是为文王。四年薨,子安王道嗣。二十二年薨,子襄王注嗣。十四年薨,子节王纯嗣。”夏燮《校汉书八表》确定刘注于汉武帝元朔元年至元狩六年(前128一前ll7)为楚王,共在位12年。它的出土对于研究西汉楚王陵墓形制演变和断代有着十分最要的价值。

  “宛朐侯埶”金印。公元前2世纪,通高2.1、钮高1.45、印面边长2.3厘米。1994年簸箕山宛朐侯墓出土,金印出土于死者腰部略偏上。印为龟钮,先铸造成形后,经雕刻加工而成。龟首较小、稍外伸上昂,背部拱起,背上刻饰有由外向内相套含的六边形、五边形、四边形以象征龟甲,四足挺立,爪形分明。印台为方形,四边略有外弧。龟钮与印台间有一圆形横穿孔,印文为白文篆体“宛朐侯埶”四字,笔势匀称,结体端正。印重l27克。

  据史书记载,刘埶为楚元王第六子,高祖刘邦之侄,楚王刘戊的叔父。景帝时刘埶被封为宛朐侯。宛朐为古县名,也称冤句,故城在今山东菏泽西南,景帝时属济阴郡。公元前154年刘埶参与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叛后,宛朐国除。这枚金印上刻“宛朐侯埶”四字,同时含官职和名,从目前出土的汉代玺印看,这种官职和名字同刻于一印,是比较少见的。此印应该是属于私印的一种,可能是为了陪葬而专门制作的。

  金饼,公元前2世纪,直径6.2—6.5厘米、厚0.6—0.7厘米,1990年簸箕山一号汉墓出土。金饼为不规则圆饼状,正面凹进,有明显的痕迹,正面上方有竖行隶书“巨吉上币”四字。背面边缘处钤有小方形印戳,钤二字,印文不清。重247.5克。

鎏金铜钫

  汉代的黄金铸币有两种:一种为类似圆台体、中部空、上部开口、略呈杯形的黄金铸块,通常称作“马蹄金”。另一种就是类似簸箕山一号墓出土的这种扁圆饼状的黄金铸块,称作“麟趾金”,俗称金饼。“麟趾金”名称始于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考古发掘资料显示,西汉较流行用金饼或象征金饼的陶饼随葬的习俗:徐州铜山龟山一号崖洞墓出土金饼2枚,直径6.2厘米,重207.6克,陶饼600多枚。北洞山楚王墓出土陶饼2枚,直径分别为4.7厘米和5厘米。已出土的金饼表明汉代金饼的尺寸和重量均不一致,大者直径多为5—6.6厘米,小者直径约3厘米,数量众多的金饼出土,也为我们研究汉代的货币政策、钱币流通,以及西汉中央王朝与各诸侯王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鎏金铜钫,公元前2世纪,高58.8厘米,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铜钫通体鎏金,子母口,短颈,颈部留有一周垂三角纹痕。鼓腹,腹上部两侧有对称的铺首衔环,平底下有圈足,口上有覆斗形方盖。盖下有子口,上有四只凤鸟形钮。整件器物具有西汉早期铜钫的典型特征。钫为酒器,《说文·金部》:“钫,方锺也。”始见于战国中期,并成为战国秦汉时期重要的礼器,分布范围广泛。

  鎏金铜铺首,公元前2世纪,长(含环)11.5、宽7.6厘米,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这两件铺首大小、形制相同,皆为兽面衔形式,表面鎏金。兽面部饰有鳞状纹,肥耳,大眼,眉毛和胡须均上卷,周缘有卷曲的鬉毛。从出土位置和尺寸来看,它们应是漆木器上的装饰。

  鎏金铜盘,公元前1世纪,高15.6、口径68.5厘米,1982年东洞山二号楚王墓出土。铜盘敞口平沿,直腹,圜底,器壁较薄,通体鎏金,素面。腹部阴刻“赵姬沐盘”四字。器体铭文明确表明该盘是王后赵姬的沐浴用器。

  银,公元前2世纪,高19.5、直径45.7厘米,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银平折沿,短直颈,两侧各有一环形耳,鼓腹平底。腹上阴刻“宦眷尚沐浴沐容一石一斗八升重二十一斤十两十朱第一御”。出土于西面第二侧室。《说文》说:“小盆也”;《广韵》曰:“铜铫”,“铫,温器也。”由此可知是盥洗、沐浴时的温水器具。

  银鉴,公元前2世纪,高11.4、口径74.7厘米,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银鉴出土于西面第2侧室。折沿、口沿下面有两环,短颈、平底、素面。腹下部有一周折线,左旋卧刻阴文篆书“宦眷尚浴银沐鉴容二石一斗五升重十八斤十两第一御”23字,铭文记录了银鉴的具体用途、重量及容量,表明其是沐浴用具。

金带钩

  金带钩,公元前2世纪,长3.5厘米,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带钩为鱼龙形,屈体张口,盘卧在圆钮之上,富于动感。口内吐一长舌,向后弯曲成钩。鱼体中镶嵌一颗绿松石,创意新颖,精致异常。古人束衣用带,带钩便是用于扣接束腰革带的钩,带钩是古代贵族、官僚以及文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用具。装饰华丽、式样奇特、独具匠心的带钩也是古人相互炫耀、显示身份和地位的重要装饰品。

  金带钩,公元前2世纪,长3.l厘米,1986年北洞山楚王墓出土。北洞山楚王墓共出土2件鹅首形金带钩。带钩腹部铸一圆钮。鹅昂首挺胸,曲颈成钩,钩体上饰变形羽纹。鹅头上镶嵌物虽已脱落,仍神态逼真。

  金带扣,公元前2世纪,每块带宽13.3、高6厘米。扣舌长3.3厘米,1994—1995年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狮子山楚王墓外墓道西侧室第1耳室中,出土了两条形式相同金扣嵌贝腰带,腰带出土于武器堆中,重叠放置,通长97、宽6厘米。腰带两端为纯金铸成的带扣(有专家认为是带头),中间由用丝带编缀三排海贝组成的带体,海贝中夹缀了数朵金片做成的花饰。两副带扣厚度和重量不同,但尺寸和纹饰基本相同。上面的这副黄金带扣就是其中之一,由两块长方形金带板和一枚金扣舌组成。其中一块带板背侧錾刻“一斤一两十八铢”,另一块侧面錾刻“一斤一两十四铢”。两块带板分别重275克和280克。带板正面纹饰采用浅浮雕,主题为猛兽咬斗场面。一只熊和一只猛兽双目圆睁,利爪遒劲有力,按住被捕获者,在贪婪地撕咬。被撕咬者应是蹄类动物,似是一匹马,身躯匍匐倒下,后肢扭曲反转,正奋力挣扎,一兽的利齿紧紧咬住它的脖颈,另一只熊在撕咬其后肢。主体纹饰的周边为勾喙鸟首纹。带板背面无纹饰,上有纤维织物附着。四边凸起边框,中部有两个横向双环钮,每块带板的内下角有一略近三角形的小孔,以便扣舌穿入。扣舌形状类似鸟舌,后部有鼻孔,主要用于两块带板间的系结之用。整副金带扣铸制精良,纹饰华美,无边框的整体浮雕透出浑厚与大气,动物形象遒劲有力,极具美感。金扣腰带为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常用的胡式带具,由于其华贵、精美,为汉代贵族所推崇。这副带扣从造型、工艺等方面看,是目前所见汉代最华美、系结方式最先进的带扣,虽然以草原猛兽搏斗为题材,但从铸造工艺、带扣系结方式看,应为中原内地制品。

鎏金铜架玉枕

  鎏金璧形铜饰,公元前2世纪,直径l8.4厘米,1986年北洞山楚王墓出土,北洞山楚王墓共出土5件鎏金璧形铜饰。璧形铜饰为圆形,器表鎏金,中心为一微微鼓起的圆面。中心之外的纹饰分为两区,内区为两条对称夔龙,外区为四条互相对称的夔龙。璧形铜饰背面都有小方钮,有的钮旁有“二”、“七”刻文。背面多素面。这件璧形铜饰的背面无纹饰,方钮上铸有一个“五”字,由于钮孔过大,用锡填塞,使孔变小。从鎏金璧形铜饰的形制看,它们应是镶玉漆棺上的玉璧与铆钉的结合体,作为玉璧的替代品成为镶玉漆棺上的饰物。以解决玉料昂贵、资源缺少、玉璧加工费时费力的问题。

  鎏金铜架玉枕,公元前2世纪,长37.1、宽l6、高ll.4厘米,1991年后楼山一号汉墓出土。这是一件长方盒形玉枕,分为枕身和枕架两部分。枕架系青铜鎏金,由四龙形器足和底座组成。龙头高昂,龙前爪挺立,龙身及龙尾相交铸于枕架底部,枕架边框刻有纤细的卷云纹。枕身由木芯、装饰玉片、鎏金铜构件、金箔等构成,放置在枕架上面。枕身中间的木芯已腐朽,原应为长方形,芯外包有一层绢或布。顶面镶贴有2块龙形玉片和6块小玉片,龙形玉片上饰有阴线刻涡纹,有的地方镂空。两端面各由3块玉片和l个鎏金铜铺首构成。中央为一半圆形玉片,系由谷纹玉璧改制而成。鎏金铜铺首为兽首衔环,置于半圆形玉片的中央。内侧面由8块玉片组成,中间的玉片饰有谷纹,拱端中央有一小圆孔,根据其形状可以判断该玉片可能是用龙形玉佩或玉璜改制的。外侧面中间为一鎏金长方形铜框,框内镶有4块玉片和2个兽首衔环的铜铺首。汉代,道家思想和灵魂不灭的观念盛行,该玉枕外侧面上的铜框应是现实生活中门框的象征,可能是专为死者灵魂出入设置的门道。枕身外面还用金箔镶饰。整件玉枕造型独特,龙纹图案和枕架上的4条龙充满动感,枕身和枕架以铆钉固定,可以随时拆装,可谓别出心裁。枕架和铜饰均鎏金,枕身上还用金箔贴饰,显得异常豪华。后楼山汉墓属北洞山楚王墓的陪葬墓,除玉枕外,还出土有玉面罩、玉玲、碟形玉佩、玉珩等玉器,表明墓主生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虽然以上介绍的是徐州汉代少数的金银器,但是从中已经能够看到汉代金银器的辉煌,同时在徐州汉代金银器的巧夺天工之美、鬼斧神工之妙中体会到我们祖先的智慧和才能,而绚丽多彩、令人叫绝的金银器为我们提供了艺术的享受、精神的洗礼和历史的遐想。

(责任编辑:董倩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