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李道行《秋山幽居图》周日登陆歌德秋拍书画专场

2012-11-26 14:59:57 未知

  

  元代李道行 秋山幽居图 196×81cm

  北京歌德2012年秋季拍卖会“气韵烟霞——中国古代书画专场”本周日将在北京昆仑饭店举槌。气韵烟霞专场涵盖了古代诸多艺术大家一百余件艺术作品佳作。尤值一提的是元代李道行精品力作《秋山幽居图》将在该专场中与广大藏友见面。

  据《书画史》中记载:李道行—<元>古魏人,山水学郭熙。这是史料中能找到的唯一关于元代画家李道行的记录。而通过此幅李道行的《秋山幽居图》,让我们再次领略到元代画家对北宋李成、郭熙为代表的李郭山水画派的传承渊源。

  金国灭亡北宋,攻入宋都汴梁,除了俘获徽、钦二宗,还把宣和内府收藏的大量艺术品掠到了北方金国的都城,这些艺术品中,就包括了为数不少的李成、郭熙画作。元人灭金人后,理所当然的接收了金国御府中的旧藏以及全国职业的与民间的画家。蒙古人同样没有本民族的绘画足以与汉人的艺术媲美,因此事实上他们与金人一样,全盘接受了汉人的绘画艺术,因此对于两次政权交替的变故基本上没有对北宋李郭画派的画风产生重要影响。

  元代李郭传派的画家对其所学的传统大致上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奉北宋李郭风格为圭臬,以延续与追慕前人为主;另一种则是遵循北宋李郭风格的特征,同时吸收某些由董巨发展而来的文人画因素。属于前者的画家多活动在元代早期,有在北方生活的经历,而属于后者的画家则多是元代中后期的人。本幅《秋山幽居图》师法郭熙,深得郭熙三远构图取景,笔墨刚健、凝重。山石、树干轮廓作圆笔、侧锋勾勒作皴,浓、淡、干、湿焦墨互用。墨色滋润而不枯。近处溪水而出,坡石林木相对。树身虬厚,树枝弯曲细密,状如蟹抓。深处丛木参差,运气烟岚,屋宇楼阁。高处所用淡墨钩染山石,峰峦竞秀。综观全图,细微处有呼应,打开合处相顾盼,气势浑成。明显渊源于郭熙的《早春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由此可以推断李道行应生活在元代早期。

  从本幅《秋山幽居图》的藏印及题签分析,亦可为其流传有序作明确的梳理。首先是“晋国奎章”和“晋府书画之印”,此两章为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子晋王朱棡(1358—1397)所有,证明在明代此画一直由明内府收藏。朱棡的鉴定水平可以引用明末收藏夹孙承泽的一句话:“上有晋府诸印,旧书画有其印者俱真迹可观,近代收藏鉴赏家也!”另外两方藏印:“商丘宋荦审定真迹”和“荦”,很明显是清代大收藏家宋荦(1634—1713)的收藏印。宋荦的父亲宋权(?—1652)为明代天启朝乙丑年(1625)进士,在明代历任山西副使、大名道副使。清朝入官后,宋权以“贰臣”身份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府。正是由于此特殊关系,该明内府旧藏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宋荦的藏品。本幅签条正是由宋荦的好友梁清标(1620—1691)题写的,宋荦对梁清标的鉴定水平评价极高,在他题写《董文敏江山秋霁卷见赠作歌记实录卷尾》中有诗云:“昭代鉴赏谁第一,棠村已殁推江村。”这就是说,梁清标的书画鉴赏能力是在清初排在首位的,这一评价十分可观公允。与梁清标的存世墨迹对照,亦可确定此标条为梁清标真迹无疑。

  郭熙提出的山水画构图:高远、深远与平远,既关乎构图,更关乎意境。此巨幅《秋山幽居图》完全符合李郭画派那种细腻而不乏骨力,秀美而不乏劲挺的笔调,令人产生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美好愿望。经历数百年变迁,作为为数不多的元代存世山水作品,至今保存完好,亦是目前发现唯一的李道行存世墨宝,堪称馆藏级别之重器。

(责任编辑:郭燕燕)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