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器里世界里一个文化“拾遗”人的心愿
2012-11-29 09:17:41 未知
发箩
金再军在收藏竹编竹器之前,喜欢人文摄影,业余时间总在江南古民居和老房子里流连忘返。拍摄过程中,看到老房子里有那些越来越老旧的竹编用具,心里便无限惋惜。他敏锐地意识到,在工业化进程越来越加速的今天,这些承载着农耕文化、风土人情、婚嫁习俗、手工技艺的物件若不及时抢救保护,就会消失殆尽,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就再也见不到它们了。于是,他萌生了一个念头,趁现在东西还在,把它们收集起来,一代代传承下去。
想法决定行动。2000年的春天,金再军拥有了第一件竹编藏品,一只民国时期的提篮。
这只提篮是金再军在嵊州收购来的。那天他在一位农户家拍照时,无意中看到角落里放着一只提篮。此篮用很细的竹丝编织而成,精密而结实,它不同于一般的篮子,上面还有篮盖。这只篮看起来貌不惊人,金再军却一眼就喜欢上了。
主人是个朴实的老农民,他告诉金再军,这篮子是祖上传下来的,虽然家里以前派过很多用场,但随着家里盛物的物件越来越多,现在倒用不着了。见金再军如此喜欢,他便很爽快地把篮子卖给了金再军。
回到家里,金再军找来柔布,细心地把提篮抹干净,拂去尘埃的提篮泛着幽远的光泽,让他越看越爱。
有了这次经历,金再军收藏竹器的兴趣更浓厚了。
后来,他只要有时间,就驾车出门“淘宝” ,福建、安徽、江苏、上海和杭州、绍兴、嵊州、东阳、义乌、金华、慈溪、温州以及宁波等地,都留下他寻觅的脚步。每次只要看到竹做的物件,他都会想方设法买来。明代的、清代的、民国的,他的宝贝越来越丰富,各地的风格也都齐聚到他这里。
有一次,金再军到义乌出差,办好事就到古玩市场去逛。在那些店里,他很惊讶地发现,每家店居然都有竹胎漆器卖,一打听,有人告诉他,这些竹胎漆器一直由专人来收购,只是不知什么原因,那个收购的人半年没有来了,所以他还能见到这些东西。金再军大喜过望,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把那个市场里看得上眼的竹胎漆器全买了下来,竟然有四五十件之多,他足足租了三辆面包车,才把这些竹胎漆器拉回宁波。
那是他收藏史上,一次性收购竹器最多的一回。
金再军告诉记者,一次在朋友的陪同下前往方桥“淘宝” ,遇上了一只精美绝伦的方桥篮。此篮的编织工艺非一个“美”字可以形容,从篮身到篮盖到篮环到篮环上的雕刻,每一个细节无不精雕细琢,更让人惊讶的是,那篮环上居然还有一个机关锁,没找到窍门的人,根本找不到锁孔,极致的工艺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折服。金再军暗自下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将这只方桥篮买走。
当时收藏该方桥篮的藏家态度坚决,对金再军说:“给你看一下,但是不卖。 ”于是金再军便开始与藏家周旋,从中午到晚上不断地游说藏家,最后,干脆赖在藏家家中不肯走了。
“我当时跟他说,像他这样藏在家里只能独自欣赏,多么可惜啊,我把这只方桥篮收走,以后开博物馆时可以给大家观赏。 ”最后,藏家终于被金再军的真情打动,将这只方桥篮转手给了金再军。
竹编是一门很深的文化,考古发掘,从战国时期便有竹编出土,各代不断丰富发展,到清代中后期达到顶峰。尤其以四川、湖南、浙江、江西、广东为主。金再军的收藏主要是侧重江南一带的竹编。为了掌握更多的竹器收藏知识,金再军到处拜师求教,像嵊州市工艺竹编厂厂长刘长泉、宁波市工艺竹编厂厂长马喜友、浙江省竹编文化传承人叶良康等人,都成为他的良师益友。
藏品令大师称奇
今年7月,金再军专程去东阳,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竹编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竹编工艺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何福礼先生。这位曾6次应邀进京修缮故宫乾隆御书房并完美修复乾隆宝座的竹编工艺大师,看到金再军的藏品后甚是惊讶。金再军拿出一件竹衣、一个描金方盒和竹胎漆器等五件藏品请何大师鉴赏,何大师看得很仔细,并用尺子量了每件物品的尺寸,边看边不停地点头说:“好东西,好东西。 ”
金再军让何福礼鉴赏的一件清代竹衣,是他几年前从宁波的一位藏家手里买来的,很是珍爱。
中国服装史源远流长,用绫罗绸缎做的衣服见多了,但用竹做的衣服甚是少见。这件竹衣收藏在一只红木盒子里,可见其珍贵。竹衣看起来样式简单,但细观,整件背心是用极细的针线穿进几毫米的竹管再编织而成,平整、光滑却没有竹的坚硬。衣服的领口和门襟均用上乘的丝绸包边,衣扣是传统的盘扣。整件衣服薄如蝉翼,拿在手上柔软如麻,看过的人无不感到惊奇。
从工序来看,此竹衣绝非一朝一夕能制作而成。首先,这么细的竹管,都长在竹子的末梢,成熟后取下,切成相同长度的小节,再用苎麻线把它们串起来。
据相关资料介绍,用毛竹编制的各种生活日常用品在清代中晚期较为流行,国内以前也曾发现过竹衣,一般都是达官贵人的专用品。
金再军让何福礼鉴赏的另一件宝物叫竹胎漆器描金盒。何福礼把这件宝贝拿在手上,用圈尺量了又量,鉴赏后说:“这个盒子的器型十分规矩,竹丝很细,编法叫万字不出头,漆胎是老漆,叫中国漆。盒子的描金图案很好,有寓意,描金不会退色。盒子的锁很精美,完全用手工一锤一锤敲出来的,每一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 ”何福礼还告诉金再军,说中央电视台的鉴宝栏目要来东阳,让金再军拿几件宝物过去。
何福礼说:“这五件藏品,都是竹编的精品,并且年代久远,你的藏品质量是上乘的。 ”看了金再军电脑中大量的竹编图片,何福礼对他说:“竹编是很难保存的,这么多的竹编制品,被你完好地保存着,真是相当不容易。你这些竹编应该展示出去,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 ”
竹器里的文化
其实,在金再军眼里,每一件藏品都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
比如有一个长条形的竹香筒,色褚红,顶端有孔,有盖,可以挂在墙上,很小巧。竹香筒的四面均刻有字,分别写着“天有日月星辰” 、“地有五谷丰登” 、“国有忠臣良将” 、“家有孝子良孙”的句子。另两面刻有盆载的花,似兰似菊,有品格高贵之意。竹香筒是过去大户人家每天敬香用的,那四句话实际上是家训。天地家国全包含在里面了,既有祈求,又有祝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经典的提炼。
一篮一世界,小小物件呈现给世人的,是无尽的想象和历史的印痕。他的藏品里有大量的黑漆描金竹编食盒。这些食盒外形雍容华贵,做工极其精美。盒盖上的图案好似戏曲里的一个场景,更像是一幅人物画、山水画。画面都不相同,件件妙趣横生。
食盒,自然跟吃有关。过去贵族盛宴,到了吃饭时间,丫环们都手捧食盒穿梭于厅堂与厨房之间,打开盒盖,把热腾腾的美味佳肴捧到宾客面前。也有旧时婚俗,一般人家,进行定婚礼和完婚时,男方均要准备两架大食盒,分别装上绸缎、衣料、红礼单以及香烛、酒肉和各式点心等物,放得满满的,送到女方家中。可见,此物与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在金再军的藏品里,除了单层的竹编食盒和竹胎漆器食盒以外,还有双层、多层的宁波担篮和提篮,不同的样式,不同花纹,有着不同的作用,如新娘出嫁时的轿前篮、与婚嫁有关的谢媒篮、小姐篮等。另外,生孩子送东西用的提篮,造房子要用哪种篮,去丈母娘家,恰逢端午、中秋等节日,用什么篮装什么物品,都有讲究。而清明节上坟,必定要挑上两只担篮。此担篮一般为二至四层,里面放各种祭品。
一个文化“拾遗”人的心愿
随着藏品的增加,金再军采用了先粗分、再细划的方法来整理、归类。最令他头痛的是竹编的技艺,有的还能查得到,有的早已失传。在流传下来的竹编实物中,尤以竹篮为最多,如:提篮、考篮、香篮、食篮、针线篮等,其造型之多、之美,三言两语,难以说清。竹编的编法也是多种多样,有平面编织,有立体编织,包括十字编、人字遍、纹丝编、螺旋编、窗篾编、穿丝编、抽筋编等。而有的竹编又结合了竹刻技艺、木雕技艺、铜饰技艺、绘画技艺、油漆技艺等,是一个结合体。
如一件插笔用的竹器,是用空心竹管穿制而成,体积不大,但样式奇巧。长方形,两层,像个小柜子,一边有四根高低不齐的竹管。柜身上有两扇小门,打开里面是空的,据金再军考证,是一件文房用具,是插笔和放小文具的。可见古人将竹子的功能早已运用到文房,赋予了竹文化的功能。
卧室用品也非常多,像竹枕头、竹夫人、梳妆台、竹梳子、首饰盒、手包等物,琳琅满目。有一种叫发篓的竹器,很新奇,那是古代女子用来存放梳落的头发用的。过去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的观念,这青丝自然也属父母所赐之物,不敢胡乱扔了,故存之。那发篓的竹丝,不是取自普通的毛竹,必须要用“金竹”或“慈竹”才行,可见此物的重要性。还有针线篮,看起来普通,但底部两边带小抽屉的针线篮是很少见的,而且年代越久,那篮做工就越精细。针线篮的颜色多为红色,用竹丝编织的篮身也是花样繁多,图文多含吉祥之意。
至于那些生活和生产用品,品种实在太多了,从里到外,从厨房到田头,无所不包。
家里放不下,他又专门去租了一套房子,把所有的宝贝都一一编号摆放起来。平时只要有空闲,他就会来“藏宝屋” ,打开窗户,静静地坐在这些藏品中间,想着它们的前世今生。虽说,为了收藏,他舍弃了很多物质享受,但另一方面,在精神上他是富足和愉悦的,这是再多金钱都无法换来的收获,也是收藏给他的回报。
此刻,金再军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有一块土地,他要建一个竹编博物馆,他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古代工匠的智慧里,认识生活的本真。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