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德镇发掘三处北宋窑址
2007-07-31 09:43:24 张文江
景德镇环城高速公路南环段北起于境内的陈家畈,经盈田、黄泥头、湖田、历尧、吕蒙、徐坊,终于丽阳镇的毛坂上,全长30.05公里。这条高速公路基本上沿着南河南岸行进,沿途古窑址较多,附近较闻名的有黄泥头、盈田、湖田等,这些窑址早年先后进行过调查和考古发掘,其中湖田窑进行过多达十几次的发掘。为了配合南环段高速公路的基本建设,2006年2月至10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汇同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浮梁县博物馆分别对公路途经的铜锣山窑址、道塘里窑址以及凤凰山窑址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这三处古窑址均位于南河南岸,水上交通极为方便,背靠崇山峻岭,柴草充裕,靠近瓷土产地——三宝蓬、进坑,资源丰富,山坡上散布残瓷碎片及窑具,窑业堆积十分丰富,但窑址遭到较严重的破坏。此次发掘面积1917平方米,揭示龙窑遗迹2座、制瓷作坊遗迹3处、练泥池1个,出土了一批青釉、酱(黑)釉、青白釉瓷器和窑具标本,青白釉瓷和匣钵窑具占出土物的绝大部分,完整和可复原的器物达数百件。 揭露2处龙窑遗迹 在道塘里和凤凰山窑址分别揭露出1处窑炉遗迹,窑炉顺山势自上而下分布,俗称龙窑,也称蜈蚣窑。窑炉由窑前工作室、火门、火膛、窑床、排烟室等几部分组成。(照4、9)两窑火门在火膛与窑前工作室之间,呈外八字形,由砖坯平铺叠砌而成。(照12)凤凰山窑炉的窑壁(照15)用砖坯和废弃圆筒状匣钵砌筑,砖坯采用横竖平铺叠砌,匣钵采用横向铺砌。道塘里窑床底部坡度为18度。窑床最前面留有成排的内装碗类的漏斗状匣钵,窑床后部也留存有多处漏斗状匣钵。而凤凰山的窑床底部坡度前后不同:前段长约3.25米部分较平,坡度仅为2度;中段长约3米,略陡,坡度为16度;后段长约9.5米,坡度为23度。窑床前段底部靠近中段的坡度较平缓的部位留存两排内装碗件的漏斗状匣钵,后段坡度陡峭的窑床上留存多排排列整齐的内装执壶类的平底匣钵(照19、20)。道塘里的窑炉保留有排烟室(照21)。 从揭示的窑炉遗迹可以知道,景德镇地区宋代时期和整个江南一样是使用龙窑来烧造瓷器的。清理出来的龙窑遗迹各部分组成清晰,基本保存完好,是景德镇地区揭示的该时期保存较好的窑炉遗迹之一,类似的窑炉遗迹在全国也不多见。特别是窑前工作室、窑尾排烟室、排烟孔及留存在室内的匣钵,为了解南方地区宋代龙窑的形制、功用及其装烧、产量,提供了极好的资料。从发掘的龙窑遗迹看,凤凰山与道塘里窑址的龙窑形制大致相同,所用的燃料相同,砌建方法相同,但窑床的坡度不同,其原因主要是烧造不同的产品:道塘里窑主要烧制酒台、杯及碗之类的圆器,圆器体量较小,所需窑温不是太高;而凤凰山窑址主要烧造执壶等琢器,所需窑温更高,故不但窑床坡度陡,而且在火塘两侧堆积废弃匣钵来使火力集中,提高窑温。这一方面是窑场的专业分工使然,另一方面也是窑炉建造技术的提高,是制瓷业成熟发达的体现。 发掘揭示的遗迹既有烧造瓷器的窑炉遗迹,也有制瓷作坊遗迹。这些遗迹的揭露对于研究和复原该时期的瓷业面貌,了解和研究当时的制瓷手工业经济相当重要。 青白釉瓷数量最多,占出土物的绝大部分 三处窑址出土的遗物非常丰富,可以分为生活用器、工具和窑具,以生活用器和窑具为主。 青釉瓷,数量较少,种类不多,造型有执壶、花浇、碗、碾槽、碾轮、枕和扁担形小碟等。出土的碾槽呈船形,近长方形底板上承托一“V”字形船状槽。粗砂胎,厚重。碾轮呈圆饼状,中镂一圆孔。涩胎素面,灰色夹砂胎。这类器物以前多被当作窑址中的擂釉药的工具,其实不完全如此,作窑工具只是其一部分的功能,多数是作日常生活用器,更多的是用作茶器,说明饮茶之风的盛行。(照25) 酱釉瓷,数量较青釉瓷多,种类也丰富,器类有执壶、碗、盏、盘、碟、高足杯及炉等。这类釉色以前不见报道,多数认为酱黑釉瓷器出现较晚,此次这类瓷器的出土为了解宋代景德镇瓷器品种增添了新资料。(照27)(照28)(照29) 青白釉瓷,数量最多,占出土物的绝大部分。器型多样,有瓶、执壶、花浇、钵、碗、盘、碟、水盂、盏、盏托、酒台、杯、器盖及塑狗、佛像等,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器皿,多数为饮食器,也有一些盛储器、陈设器。另外有少量的窑业工具,如轴顶帽、蕩箍等。(照41)(照59)(照86)(照88)(照89)(照91) 执壶的造型多种多样,有喇叭口、圆口、盂形口之分,有圆形、瓜棱形腹之别,有平底和圈足之不同,有圆肩和折肩的不同风格,流有长短的区分,表现出轻巧秀丽或庄重挺拔等不同的风格特征,以应对不同阶层的使用群体和爱好者。特别是把柄外侧装饰不同纹样,极有可能是不同手工作坊的标记,为研究当时制瓷手工业的面貌提供了极好的资料。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这时期景德镇的手工业的面貌。执壶除一部分出自道塘里窑址外,其余全部出自凤凰山窑址,而且数量巨大,占全部出土器物的90%,表明凤凰山窑址是一个专烧执壶类的专业窑址工厂。(照36、37、39) 碗,数量较多,是青白釉瓷器中的大宗产品。造型多样,有圈足、浅圈足之不同;有圆唇、厚唇口、花口、圆口及折腹、弧腹壁之分别,有素面和装饰的区分。(照42、44、47) 盘,有平底和圈足,口沿有敞口、敛口、花口、圆口,腹壁有弧壁和折腹壁。(照51)(照55) 碟,相比较盘而言,我们把口径小于12厘米、小巧、浅腹的称为碟。有圆口和花口两种,出土数量较少(照57)。(照58) 盏,均为圈足。腹浅,口大,容量小。 (照68、69、70、72) 盏托,由托盘和托子两部分组成。托盘圆唇,直口,浅弧腹壁,圈足,中空。盘内底粘一中空的盏状托子。修胎极为规整,器物精致(照74)。 酒台,由托盘和置于盘内底的托台组成,两者分别制作,然后粘接在一起。圈足有高低之分,托台有高矮之别,托盘底部中间挖有一个小圆孔。(照75-79、81) 杯,圈足。深腹,制作规整,胎体轻薄,胎质细腻。(照82)(照83)(照85) 窑具是烧制产品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此次发掘出土的有匣钵、匣钵盖、垫钵、火照、支钉、垫圈、垫饼及窑柱等。(照96)匣钵分为漏斗状和圆筒形两种。圆筒形匣钵多是装烧琢器类,在凤凰山窑址中出土最多(照92),碗盘等圆器多采用漏斗状匣钵装烧,在道塘里和铜锣山窑址多见。(照93)火照用以测试窑温,以验产品的生熟,由废弃或残破的碗、盏、杯类的坯件制作,多数呈不规则的三角形、方形,中间挖一圆孔。火照的运用是窑工能够较成功控制窑温的保证。(照97) 道塘里和凤凰山窑址有可能是最早成功烧造青白釉瓷的窑址之一 此次发掘的三处窑址都是以青白瓷为主的综合性瓷窑遗址,兼烧青釉和酱釉瓷器。青白瓷修胎极为规整、精致,胎质细腻,淘洗精细,胎体中所含颗粒较小,多数呈白或灰白色,应该是采用较好的瓷土原料制作而成的;但也有一部分胎质显粗的,不过较青釉瓷来说,仍然是细腻的。青白瓷釉面光亮,玻璃质感强。器物多素面,或有简单纹饰,如云气纹、牡丹纹、变形牡丹纹、莲瓣纹、蝴蝶结纹等,以莲瓣纹为主,手法有篦划、刻划、堆贴或戳印等。器物多数采用一件匣钵装烧一件器物仰烧而成。青釉瓷是五代青瓷的延续,数量较少,种类不多,器物胎质粗糙,有可能是青白釉和酱釉瓷淘汰下来的下脚料,质量较差。采用一件匣钵装一件器物或裸烧的方法。酱黑釉瓷数量较青釉瓷器多,种类也丰富。胎质胎色较浅,以白色为主,有的胎白泛黄色,胎体的颗粒较粗,淘洗不很精细,介于青白釉与青釉瓷的胎质之间,原料次于青白釉瓷,可能是次等原料。器物与青釉瓷一样,均是素面,不见任何装饰。采用一件匣钵装一件器物的仰烧法。可以看出,窑工们是根据市场的需求,根据瓷釉品种的不同,充分利用原料,用较好的原料制作高档产品,用下脚料烧造青釉粗瓷,以适应不同阶层的需求。 三种釉色的瓷器中,青白瓷数量最多,占出土物的绝大部分,造型精致规整,形式多样。其中铜锣山窑址以碗、盏、盘为主,根本不见琢器;道塘里窑址以酒台、杯和盏为主,偶见雕塑,少见壶类;凤凰山窑址中执壶占90%,少见碗类器,说明铜锣山、道塘里和凤凰山窑址分别是以烧造碗、台盏、执壶类器物为主的专业性较强的窑场。三处窑址均以烧造青白釉瓷为主,所生产的器类各有侧重,甚至出现了专业分工。制瓷业的分工越细,效率就越高,规模也越大。正因为有了这种细致的专业分工,加之景德镇的天然优质瓷土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才使景德镇在五代少有的几个烧造青瓷和白瓷窑场的基础上,创烧出受世人喜爱的青白釉瓷,涌现出大批的专业瓷场,影响周围的瓷窑,然后扩及全国,影响世界。 三处窑址均不见于文献记载,在发掘中没有出土相关的纪年资料。从出土遗物看,具有北宋的时代特征,其中道塘里窑址伴出北宋熙宁通宝铜钱。其中凤凰山窑址的年代主要在北宋中后期,而道塘里和铜锣山窑址北宋前后期都有。 青白瓷是宋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烧制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关于青白瓷的早期烧造历史,以往并不清楚。近年来有较多的学者关注,有人认为是有意仿烧北方白瓷未成而出现的,也有认为是五代北宋时期南方青瓷受到北方白瓷影响而出现的一种新瓷种,更多的学者认为青白瓷的创烧与尚玉有关。瓷器仿玉器开始于宋代,景德镇首先仿制成功,当时青白瓷就有“假玉器”、“饶玉”之称,但景德镇至今未发现五代青白瓷窑址。目前见诸报道的最早生产青白釉瓷的五代窑址有湖北的青山窑和安徽的繁昌窑。但有学者指出,湖北青山窑的产品有青釉、白釉、青白釉和酱釉瓷,其中可明确断定为五代产品的是青釉和酱釉瓷,大量烧制釉色统一的青白瓷要到北宋中期以后。繁昌窑早期虽已开始使用一件匣钵装烧一件器物的装烧技术,但其时代未必到五代,应该是在北宋初期,甚至是北宋中期。而今铜锣山、道塘里窑址的发掘和研究将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两窑址有可能是最早成功烧造青白釉瓷的窑址之一,窑址的发掘为早期青白釉瓷器的研究提供了最新资料。 这三处窑址的发掘,为研究宋代制瓷工艺、宋代手工业和景德镇的区域经济发展史,提供了提供珍贵资料;对探索我国青白瓷的起源、生产、发展及其早期烧造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王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