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奖画家怎么卖不出好价钱
2007-11-05 09:56:08 刘礼福
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价格一涨再涨,但还是有很多艺术家深发感慨。
一名男子目不转睛地盯着油画,任凭旁边的人怎样与其打招呼,男子就是不说话。当围观他及其身旁数幅油画的行人带着惊奇的神情走散后,男子依然驻足不动。
经别人再三搭讪,才知道这名男子叫张铁元,今年56岁,199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第九届油画研修班,是职业油画家、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鞍山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已从事油画创作40多年,获得了很多荣誉。而且前不久,他的油画《英子》还入选了全国人物、肖像油画展。
但张铁元看上去并不高兴。当他拿着足足有两沓子厚的荣誉证书向别人介绍时,很困惑地说:“我获得了这么多奖项,这些油画也都是用我几乎全部的心血和物力来创作的,但我的画从来卖不上好价钱。”他还告诉别人,有一幅画他要1万元,而买画的人只给2000元,气得他干脆不卖。有时候,连续两个月一张画都卖不出去。所以,他就拿着自己的油画到鞍山市最繁华的一条街上来展示,以期过往的市民能够欣赏……当这则新闻被当地媒体报道之后,引发了众多专家对艺术与市场关系的讨论。
价格不代表一切
谢金木:市场认识你、肯定你需要过程。
艺术品虽然没有一定的定价标准,但画家自己说了是不算的,得由市场来说话、来检验。就拿目前比较火的岳敏君、曾梵志等一幅画能卖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画家来说,他们的作品刚开始也就是几万元。这都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很长一条线的铺垫才有的结果。
另外,高价都是拍卖行对某一画家的一两张画进行长时间滚动拍卖,在对市场形成刺激后无形中提高拍卖价格的结果。而且,国内现在的大部分油画藏家都是第一代聚集了丰厚财富的企业家及其子女,现在还有众多新藏家、投资者以及很多原来只投资古玩字画的藏家,虽然群体在不断扩大,但他们的美术知识和艺术品位也都还在成长,这种藏家市场的不太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部分艺术家地位的提高和整个艺术市场的活跃,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艺术品价格是需要画家有一个正确认识的。
林明杰:那也比普通工人和农民的收入高。
的确,一幅画的价格高低是有很多因素造成的。我个人认为价格不应该是画家愤世嫉俗的目标。因为你的一幅画就是卖2000多块钱也要比普通工人一个月的收入高,很多农民辛苦一辈子也不见得就能拿到你在几天或者几小时内画一幅画的钱。而且如果全国几十万画油画的人,大家都卖一万块钱一平方尺,那中国的艺术市场也就会崩盘的,更何况那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这就像股市一样,“东西好、盘子小、知名度高、层次分明”才会出现好行情。
再说,还得看时机,一位画家如果家庭出身很好,那自然就有很多人来捧场。尤其是只要他的画稍微有点特色就更容易被卖高价。但一位家境一般或者贫寒的画家,他的作品被市场认识的速度和过程就要复杂和曲折得多。其实有很多大艺术家都和市场是没有联系的,他们的经典画作也是在其逝世之后,钱让别人赚了。所以画家对于自己的画卖不过同学或者同行都是很正常的。而且自己去将画作与价格挂钩,这是在自寻烦恼。因为不见得卖得贵的就是好的,就能够名垂美术史,那么高的价格不过最终还是一场梦,何必把梦当成真的。
殷华杰:高价格是对商业和艺术规律的坚持。
商业有商业经营的法则、艺术有艺术发展的规律,只要是想进入市场的画家都得遵守这两条,而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喜欢好的创作。其实很多时候人们对艺术的认知度也有一个时间的滞后性,少年得志、大器晚成都是存在的。像梵高在世的时候,他的作品一文不值,但他还是一直坚持他的创作道路,在他去世后,价格空前;张晓刚、岳敏君他们当时也是被排除在主流之外,也是很寂寞地走过了那段黎明前的黑暗,但他们并没有怨天尤人,只是将自己的创作理念和绘画风格坚持到底,也就有了今天的市场地位。
得奖说明不了什么
谢金木:应当冷静看待别人的荣誉。
在地方上卖一两张画,这不算进入市场。而当代艺术的火,那是有一定时间的在烧,只不过现在正处在一个缓冲期间,最终还是会冷静下来的,这不是个人意愿所能够左右的。很多同行就说,现在这么多“火的”艺术家,真正能够留下来的也就是10%,因为一些现在过度推荐自己的画家,他们的作品早晚也会被中国美术史筛选出来的。
在国外,正常的拍卖行一般只会拍名家精品,而画廊则出售名家的一般作品和自己看好的新人画作。这也是国外拍卖公司利润高出国内拍卖行的原因之一。因为国外的拍卖公司真正了解藏家的需求和美术的发展趋势,也会主动地去咨询藏家,而国内则大多混合了彼此的功能,造成画廊、拍卖公司和藏家之间的关系比较暧昧,艺术市场虚热。
林明杰:要冲破名誉和地域的局限性。
其实就我所知,很多画家既是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的会员、还是全国美术家协会的会员,但他们的画作也没有多大行情。而对于得奖和作品参加了很多知名展览,画家则更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为得奖不能说明特别多的问题,也不能等同于画作的艺术价值。孔子没有文章,《论语》是别人记述他的言论竟成了千古文章,老子只有一片《道德经》也是名垂青史。并且不是所有的奖项都是最有分量、最能反映美术史真实的,画家也不能以得奖为终身目标。
而且对于辽宁来说,地域性还是太强,绘画的眼界可能存在局限性。这就会造成画作与时代环境不相吻合,因为经典画作是建立在反映时代背景和历史情感基础上的,如果对时代发展气息的描写不足就会让一幅画比古人比不上,反映现在的又没有内容。这样的东西过去装点环境还可以,但是现在愿意出钱来买油画作装饰的人群的审美品位正在快速提高,而且各自对房间的装修和布置都已经表现出了非常高的专业性和艺术性,他们对画作的艺术水品、时代性等要求也在快速提高,所以,装饰这部分市场也将产生现代性变革。
艺术家别总关心钱
谢金木:要进行主题创作。
首先,画家应该对自己的艺术品位和价值取向进行反思,进行主题创作。因为现在的收藏家比较关注一些主题性很强的作品,而且每场拍卖会以及画廊或美术馆的展览都会有几个尝试性的艺术家以及新的主题,像嘉德、保利等拍卖公司都是这样运作的。其次,画家应该对艺术品市场有一个很充分的了解。在美术史中,画家要寻找创作风格有多少和自己是相同的,自己画作的开创性有多少;在当代画家中看与自己水准相同的有多少,与自己风格相同的有多少。
林明杰:形成历史共鸣和时代特色。
一幅画作能够引起的共鸣越多,说明它越成功。艺术品的价值和宗教的价值同样都是用来净化人的心灵的,所以画家应该表达人类共有的历史情感,找到自己心里的真实感受,把那些“人人心中有,别人笔下无”的情感通过画作表达出来。或者为人类的痛苦去愤笔疾呼,为农民辛苦一辈子连看病的钱都付不起而创作,来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这样的画肯定会卖个好价钱的。
如果艺术家和世俗人的心理一样,始终惦记着能卖多少钱,那人们也就不需要艺术家了。梵高的画就是因为表达了人们对解放自己个性的呼唤,让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找到了启迪文明的有力武器,才一下子成功了。张晓刚的画之所以能卖很高的价钱,是因为他的画中抓住了在当时政治大背景下人们精神上恐慌、神情呆板的共同特征,更深层次地表现了那个时代整个家庭的危机感,引起了经过那个时代人们的共鸣,所以美国基金才支持他的。如果让梵高生在古代,那他的画作也不会得到当时人们的承认,所以画家一方面要将提高自己的绘画精神和技巧,另外一方面还要把握时机,生逢其时。
好酒开坛才会香
谢金木:主动出击选择相关机构。
画家的画作其实和名酒一样,是要开坛才能十里香的,也就是说得有一个人去推动。所以画家应该主动出击,挑选一些在经营风格、展出内容和经营思路上适合自己的画廊。像北京著名的798艺术区,其实有很多的画作还是很一般的,但个人的推销方式很到位还是能买个好价钱。因为在现代艺术市场分科越来越细的情况下,画家一个人不可能又去画画又作经纪人,藏家也没有办法去每一位画家的画室去一幅画一幅画地欣赏鉴别,而且国内各美术学院每年大约有60万人毕业,真正能够进入市场的也就是几百人。
林明杰:社交圈和知名度举足轻重。
画家的作品受欢迎的程度也与其个人的社交圈层次有关系。画得好卖价高的画家都是很会交朋友的,他们的社交圈子里是有很多朋友的经济基础都很不错的,所以一幅1万元的画很快就能卖出去。而且大家都知道画家的知名度在市场上很重要,虽然不是十足的纯金,但还是代表了一定的市场趋势。那怎样来制造知名度呢?这就需要画家全方位地关注社会慈善事业和艺术市场,通过媒体宣传,借助自己生活圈子来创造知名度。因为收藏家和买画的人都讲求一个知名度,来满足精神愉悦,“呀!是陈逸飞的画!”这一声惊叹要比给别人介绍半天这是谁的画作,更能体现生活品位。但这不是炒作,并且卖画也得看地方,因为像在苏富比和佳士得张晓刚的画才能卖到那个价位,在别处是不可能的,齐白石的画在中国嘉德卖的价钱和其他小的拍卖公司也是不一样的。
殷华杰:找美术评论家。
走向市场前,首先要包装自己,介绍画作。如果市场的关注度比较差,还得靠有关机构像画廊和拍卖行等来做策划工作和经纪人事务,每个画家都不是一下子就跳到市场上的。就像游泳一样,一下子跳进水里就会溺水。同时还要找美术评论家,在学术界“混个眼熟”。因为超级女生虽然是一夜出名,但她们也得一关一关地接受各种考验和评委的筛选。
(责任编辑:曹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