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器收藏市场赝品频生 揭秘“假”宝玉炼成法
2013-03-14 08:29:43 未知
拍场上天价赝品毕竟离普通人较远,受其所害的也是少数人。让人愤慨的是,我们身边的市场里,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天然玉饰品,竟然是烂石头制成的,还会危害 人的身体健康。烂石头是怎么变成“宝玉”的?天价赝品背后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利益链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假宝玉是怎样炼成的。
金缕玉衣造假事件
“汉代玉凳”证其为仿品
如果一个女人得到别人赞扬时,对她的形容词里有与玉相关的褒义词,比如“纤纤玉手”、“玉面”、“亭亭玉立”等,那她的内心一定会更加窃喜。古时,如果一个男人佩戴一枚玉佩,其人会显得更加神气。
而这些,皆因“玉”字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美好而又高尚的字眼。早在原始社会,玉就是人们的财富象征,后又成为身份的象征、定情信物、商品交换的凭证、首饰等。你知道有多少个从玉的汉字吗?答:将近500个。这足见古人对玉的特殊情结。玉文化在中国有7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充溢了中国整个的历史时期。中国人对玉,一直有着特殊的尊爱之情,诸多有关于玉的民间传说和故事都带有传奇色彩。《和氏之壁》、《卞和献玉》等与玉相关的故事,千古流传。
时光流转,多少年之后,人们对玉的感情始终只增不减。目前,玉的价格年涨幅在20%至50%,其中,和田玉近10年来涨幅超过1万倍,被称为“疯狂的石头”。拍场上,玉雕等艺术品拍卖备受瞩目,2011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虽然进入调整期,但和田玉却依然居高不下,仍然一副涨价趋势。比如,之前武汉市场上出现的5亿元的和田玉雕,27年中从28万元涨到1000万元,再到5亿元天价,涨幅惊人。
不过,惊人的涨幅也吸引了一些不法商家从中牟取暴利,市场鱼龙混杂,乱象丛生。比如,最近在北京拍卖出2.2亿元天价的“汉代玉凳”,竟是2010年邳州玉雕艺人赵先生制作的高仿艺术品。他用了1年多的时间做成,原料花了上百万,售价260万元。售出之后,被人包装操作,一下炒成了2.2亿元的天价。
而早在“汉代玉凳”事件发生之前,“金缕玉衣”天价赝品事件就让人们大跌眼镜。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等5名顶级鉴定专家,为骗子自制的“金缕玉衣”开出24个亿的天价评估。建行两位行长由此轻信了骗子的经济实力,并最终导致银行损失了5.4亿多元。
天价赝品事件一经传出,立刻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人谴责拍卖行不靠谱,竟想着包装赝品套现。有人在哀叹,连专家都不可信,还该相信谁呢?同时,也有人忍不住慨叹玉雕艺人的高超技艺,因为精美的玉雕,尤其是高端和田玉翡翠,即便今人制作,也是一玉难求。当然,成心骗人者另当别论。
天价赝品毕竟离普通人较远,受其所害的也是少数人。让人愤慨的是,我们身边的市场里,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天然玉饰品,竟然是烂石头制成的,还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烂石头是怎么变成“宝玉”的?天价赝品背后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利益链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假宝玉是怎样炼成的。
专家鉴定不可信
在造假的流程中,卖假者拿到假玉之后,第一步往往是编故事,找专家出具鉴定证书。这些事做完,第一个阶段就算完成了。
然而,目前国家认可的文物鉴定机构都是针对文博系统内部的,不对外承接鉴定业务。市场上说的那些所谓专家鉴定,是指退休专家以个人或拍卖行特聘专家的名义,参与收费鉴定活动,如每件100-200元,鉴定证书则要1000-2000元。
这里面就有问题了,专家代表的是个人观点,不是官方意见。这本身就不应该作为判断文物真伪的条件。所以,我们不能迷信专家。专家一般只在很窄的一个方向上有研究,不可能是万宝全书,如果他既会看玉器,又会看瓷器杂项,就有问题了。
收藏市场发展太快,大多数投资者都缺乏文物鉴定的基本知识,被某些专家和拍卖行利用,将鉴定作为赚钱或欺诈的工具。我们应当通过行业法规,限制这些专家的私下鉴定行为,国家也应该尽早开设面对民间文物的鉴定机构,为民众提供鉴定服务。
现在赚昧心钱的专家很多,只要给鉴定费,就能出证书,而这类专家往往眼力也是不济的。
这种情况不能不令人担忧,因为目前收藏热席卷全国。学者吴树曾经估算民间藏友估计有8000万之众,但其中真正懂得藏品鉴定的少之又少。因此,他们的投资和收藏都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所以,我们要将收藏和投资区分开来。真正的收藏家不是以赚钱为目的的,他是真心喜欢藏品及背后蕴藏的丰富文化、历史内涵,并且愿意在这个领域深入研究下去,这样的人成为民间专家的概率就很大。而投资者只是将藏品作为一个投资标的,本身没有对藏品及其相关的历史知识做深入的研究,他们在藏品的真伪鉴别上,只能参考专家或朋友的意见,而这样上当受骗的概率就很高。曾经有过统计,仅古代玉器一项,市场上真品的概率不到2%,各个时代仿制的大量赝品充斥市场,对于收藏和投资行业的良性发展都是不利的,也间接造成了目前高古卖不过战汉,战汉卖不过明清,明清不如现代和田原石的奇特现象。这种文化价值的背离是值得所有人深思和反省的。
如果说得多一点,就要提到一个潜在的因素,那就是老专家与新专家的地位之争。古玩行里资历很重要,往往是名头大、年纪高的最受欢迎,实际上这个判断是有问题的,专家的年纪一大,眼就花了,在鉴定方面难免会有差错。新专家要在行业内奠定地位,就必须积极主动,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这时候如果老专家犯了错,那么他们的机会就来了。
再一点,就是馆院专家与民间玩家的话语权之争。馆院专家的研究对象一般都是考古出土的,真伪没有疑问的器物,你要是拿一件民间流转的文物让他去辨别,他未必能够比得上民间玩家。而长期以来,馆院专家垄断了话语权,民间藏品得不到重视,很多真品精品也经常被污为仿品赝品,这个和馆院专家的明哲保身心态有关,因为面对一件民间藏品,说假比说真的风险小。而且他们也会刻意回避采用科学手段鉴定,而更倾向于用眼学鉴定,这样专家才能保值增值,而这个对民间文物的收藏和保护是很不利的。其实,有一些实战经验丰富的民间玩家,他们的鉴定水平要高于馆院专家,在收藏鉴赏方面,社会也应该为他们开辟一个与投资者大众交流的空间。
作为普通收藏者,应该在买东西前,先确定主要的收藏方向,并且钻研相关的收藏与鉴定知识,多看真品。还有,就是要多与藏友交流,吸收各家经验,反复求证,要敢于颠覆自己的错误观点,才能不断长进。
拍卖行内藏玄机
有了“专家鉴定”的护身符,下一步就是通过关系,往大型拍卖行里送。当然,把假宝玉这个也是有成本的,如果没有关系,也不愿意花买路费的,要往大拍卖公司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然而,往拍卖行送的这个环节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为探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拍卖行的现状和内幕,央视一位记者曾花费人民币600元,在地摊上购买了4件“文物”。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面对这4件连外行都能分辨真假的所谓“文物”,先后有3家拍卖行居然照单全收,结果可想而知——均遭流拍。拍卖行为什么会这么做?
答案自然是有利可图。玉器鉴定专家分析说,送拍者要为每一件参拍“文物”向拍卖行支付几千元的手续费。可千万别小看这几千元,每次拍卖征集的拍品少则数十件,多则成百上千件,每一件拍品几千元,加在一起可不是个小数目。而拍卖行只需请个拍卖师、租个场地、印一些拍品目录宣传册而已,成本很低。拍卖行为什么敢这么做?因为我国《拍卖法》第61条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正是这条规定,让拍卖公司在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为拍品的真假承担责任,也是这条规定让艺术品投资者即使买到赝品,也很难维权。
专家表示,恰恰是这一免责条款,使得那些目光短浅、唯利是图的不法经营者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可以对一件拍品自由发挥,对拍品瑕疵却不承担担保责任,甚至利用瑕疵不担保的免责条款,利用假拍的形式,将赝品反复拍卖,把价格抬上去。而作为本应好好为消费者服务的专业人士——个别专家则昧着良心,助纣为虐。于是一个“假拍”、一个“拍假”,已经成为拍卖市场中的两个毒瘤。面对赝品充斥的整个艺术品市场,有人说,在当前搞收藏,首先要担心的不是付款问题,而是真假问题。信任危机从另一个侧面映射出整个社会体系中,人们彼此之间信任感的缺失。
那么,所有的拍卖行都是如此吗?
其实这种情况需要区分各个拍卖行。目前的收藏热席卷全国,中小型拍卖行多如牛毛,大多数都不是靠拍品成交收取佣金,而是收取前端的图录费和鉴定费。有些不讲理的还收取流拍保证金,敢情东西对不对不重要,只要肯付得起600-3000元不等的图录费,东西拍不拍得出去都没关系。一场1000多件拍品,光图录费就能收个上百万。这不免令人咋舌,感觉分明就是在空手套白狼。
这些拍卖行并没有稳定的客户群体,基本上拍卖现场都是卖家和托,真正能够成交的极为稀少。这种业态如果长期存在,无论对于正规的拍卖行,或者民间收藏而言,都是毒瘤。文物主管部门应当有所作为,才能规范拍卖市场秩序,而引进国外的拍卖机构参与国内文物拍卖,可以起到一定的规范竞争作用。
高仿玉器越做越精
玉粉压模“玉器”越做越精
专家称,目前在市场上很多玉牌都是用玉粉浇铸在模具之中压制而成的。但由于其看上去洁白,摸起来玉质细腻、柔和,仔细研究起来玉牌的雕工又非常精致,因此这种玉粉所制的玉牌几乎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更有甚者,还在这种玉粉制作的“玉器”中做出了“绵”等一系列纹理,这种作假让专家都真假难辨,需要仔细研究。同时,还有一些造假者在玉粉中掺入水晶等粉末,这就在硬度上达到了真正玉的标准,有时候就算是机器都难以检测出来。因此,专家建议在购买玉牌等看似羊脂白玉的“玉器”时一定要小心谨慎。
两种老玉容易被新做
一是手扳。一般老手扳都是素面的,没有雕刻的纹饰,因为手扳开始主要是在拉弓的时候使用。到了清乾隆以后,手扳逐渐成为了一种男性的装饰物,手扳上逐渐有了刻工,成为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此,一些造假者就大批购进素面的手扳,然后再雕刻上精美的纹饰来冒充老手扳出售。二是籽儿料。籽儿料上多半带有玉皮,虽然玉质相同,但质量、大小等都不如玉料。但籽儿料经过长时间流水冲刷,表面非常细腻、光滑。因此进行加工以后也可冒充“老玉”出售。另外,还有很多造假者不惜工时,使用老做工,如手工雕刻,利用动物骨头、竹子等较为原始的工具进行打磨等来处理籽儿料,这种做旧的方法也是最难辨认的。
玉器辨伪方法
辨伪之事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明白的,但拿到一件玉器应该一看器形,二看纹饰,三看琢治特点,四看刀工,五看玉质,六看沁色。
一看器形
器形是器物给人的第一印象。判断某器为某物后,就可以根据该器物的发展衍变,某时代该具有的特征,判断它是真品还是赝品,这是辨伪的第一步。
二看纹饰
优美的造型和婉转自如的纹饰是玉器惹人喜爱的必备条件每个时代的纹饰有每个时代的特点:龙山文化以复杂阴线勾连的兽面纹和商的纹饰随型变化以及令人注目的”臣“字眼;春秋战国以谷纹、蒲纹等为代表日趋抽象繁密的纹饰等特点都是必须熟记在心的。
三看琢治特点
一块玉必须经过多道工序才能成为一件玉器,琢治时的锯片、钻孔,雕琢等加工情况是判断玉器优劣真赝的重要标准。
四看刀工
古代刀工细腻而现在刀工粗糙。古代雕刻玉的图案,一般一条纹路是一刀走完没有回刀,而现在后仿的仔细观看是有回刀的;再就是从玉本身的光谱看,和现代玉绝对不一样的,怎么做都不可能做一样的,只能接近。
五看玉质
我们知道和阗玉也即软玉是商代才开始使用的,汉代才大量进入中原地区的。而红山文化的玉器一般是由呈黄绿色的岫岩制成,翡翠是明末传入中国,清代才较多使用的硬玉,因此用和阗玉制造的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是可能为真品。而用翡翠制造的汉玉,真正制作时代绝不会太早,但用昂贵的和阗、翡翠伪造古玉从经济上考虑是绝对不合算的,因此它是极少量的,一般为宫廷仿造。现在充斥古玩街的,都是一些价格低廉的石性很强的似玉甚至是大理石。
六看沁色
沁色的深浅、形状是鉴赏、也是辨伪的一大要点,需要提醒广大读者的是,不是所有的“出世古”都有沁色,而现在众多古玩摊上看起来天衣无缝的“古玉”,是运用高新科技产品人工染色的产物。
人工染色虽可乱真,但细心辨析还是能准确识别的。如伪造的“鸡骨白”干枯似石,缺乏玉特有的温润感;人造血沁仔细嗅来有一股血腥味,且迄今的考古发掘得到的玉器中未发现有此种沁色,至于用提油法上色的玉器,油腻感很难消除。此外,观察色沁处是否正好在玉器的瑕斑处,也是辨析的捷便途径。
现在的古玩市场上,仿制品极多。像战国的龙形纹玉佩;汉代的各种龙纹、蛹虎纹的小件器、玉佩饰、玉鸡心佩;明代的子刚(冈)款玉佩等。玉辟邪、玉龙、玉马也是仿制者较多伪造的对象。现代仿古玉器者也掌握着几手可以用“卓越”二字形容的染色技术,他们一般喜欢把小件器通体染成烟垢色,也喜欢在玉壁、玉辟邪上人工染上土黄色和灰黑色。掌握了这些特点,你就不会受骗上当,听信摊主之言,徒寻烦恼。
(责任编辑:刘元)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