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细说唐-三彩女立俑:美人在时花满堂

2013-03-25 01:20:31 未知

  厚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现象,民富国强的唐代,此风更炽。唐人对丧葬破产倾资,随葬品无不穷妍极丽。以俑随葬的习俗由来已久,它是人殉制度演变的产物,最早的俑用芦草扎成,到了秦、汉两代,以陶俑陪葬习俗十分普遍,且规模浩大。隋唐时,俑的制作工艺更加精致,装饰更为华美。在塑造唐三彩女俑时,雕塑家在以杨贵妃为标志“以肥为美”风尚影响下,根据宫廷女性的等级地位,刻画出不同的世俗化外观和性格特征。上述现存于陕西省博物馆的《三彩女立俑》,她的面容佼好,浓妆艳抹,衣衫华美,举止悠闲,反映了上层贵族妇女的娴雅气度。

  俑高44.5厘米。作品塑造了一位养尊处优的贵夫人形象,体态丰腴,神情端庄,头向左边微抬,双手拢袖置于腹前,似一边驻足赏月,一边倾听迷人的音乐。仔细观看这件女俑的头部:面如满月,肤色光洁;柳眉细目,鼻梁秀挺,樱桃小口,微露悦色,再看她的服饰——半臂衫、高腰长裙、弯头鞋,可见具有“胡服”的特点,唐朝贵族女性自信、雍容的魅力尽显。这件三彩女俑所有精致的细节都被创作者高度收揽在整体造型内,没有细枝末节的刻画,使挺立的动态统一在高腰长裙中。正如黑格尔所说:“雕刻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外在形象的完整,它须把灵魂分布到各部分,通过许多部分把灵魂表现出来。”因此,不难理解通常在唐代石窟壁画里伎乐飞天衣带飘飘、袅绕流动的形象,与三彩女俑的衣带稠叠贴体的艺术处理方法会如此相异。

  古代艺术家非常强调三彩女俑塑造的整体性,删繁就简,对不必要的繁文缛节不做考虑,也与陶瓷的烧制有直接关系。唐三彩是一种白粘土作胎的低温釉陶,用含有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的着色剂,在釉里加入很多铅类助熔剂,经过约800℃烧制而成。女俑身上脱离主体袅绕的飘带,在烧制时会经不了高温而断裂。可想而知,繁复飞起的飘带添加在三彩女俑身上无论技术还是雕塑理论上都是不可取的。

  三彩女俑很多成功的作品,以釉色的创新保持了秦汉以来我国彩塑的传统。现代陶瓷史认为,在唐以前,只有单色釉,最多两色,但到了唐代,技艺高超的匠人们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让红、绿、白等三色交错使用,经过烧制以后,釉色相互交融,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有原色、有复色、还有兼色。斑驳淋漓的釉彩赋予整体简洁的女俑胎体上,更加斑斓、瑰丽多姿,不愧为大唐王朝艺术的璀璨明珠。因而,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深受异国人民的喜爱。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常晓彤)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2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2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