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莎士比亚探出了半身
2013-04-18 09:53:06 崔肇钰
“莎士比亚的头”的酒馆其实和他本人关系不大,酒馆的两个东主是他的远亲。
生活在别处
巴黎的文化重地在塞纳河的左岸,至于伦敦,有人认为是泰晤士河的南岸,但是两者的可比性并不强。南岸是一个当代性的概念,在这个城区集中了众多重要的文化机构,包括著名的T ate现代艺术博物馆和皇家国家剧院。而巴黎的左岸则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它的声名是历代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在密布的咖啡馆里积累起来的。
即使没有左岸,在伦敦仍可轻易地触碰到那些曾在城中流连、让世界销魂的人物的踪迹,热点则是一座座的小酒馆。走在购物胜地卡纳比大街上,你不会错过这家叫“莎士比亚的头”(Shakespeare’s H ead)的酒馆。除了以马丁·德鲁肖特刻刀下的经典莎士比亚肖像为蓝本的大标牌外,街角的窗户莎士比亚还探出半身,俯瞰街上的众生。这个半身雕像有一只手断了,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伦敦受轰炸后留下的一块伤疤。
酒馆在1735年开业,那时文豪威廉·莎士比亚早已不在人间,所以其实两者的直接关系不大,酒馆的两个东主与威廉同姓,是他的远亲,仅此而已。不过名人效应的作用不可低估,自从后辈们将名祖的大头像挂到酒馆大门上,两百多年来留住了不少路人的脚步。
如果“莎士比亚的头”与文化的因缘来得有点牵强,那坐落在圣保罗大教堂附近一条窄巷里的“老柴郡干酪”(YeOldeCheshire Cheese)酒馆则无可质疑了。我们去这家酒馆本无朝圣的意味,先生少年时曾到过这里,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想去重温一下。春寒料峭,我们一进门就立刻在火炉边的座位坐下。待半杯英式艾尔啤酒下肚,才发现我身后的木板钉着一块铜牌子,上书“这是查尔斯·狄更斯最爱坐的地方”。进一步了解才知道,狄更斯的《双城记》正是在这儿写就的,酒馆古老幽深的调子,为狄更斯酝酿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提供了氛围。再抬头,先生身后挂着《英语大辞典》的编撰者塞缪尔·约翰逊的油画像,原来他也曾是这儿的常客,他协助组建的文学俱乐部以此为聚脚处。此外,酒馆的客人名单中还有马克·吐温、伏尔泰等一长串显赫的名字。据说由于酒馆深受欢迎,1966年伦敦大火之后,很快就原址重建,成为灾后伦敦生活重归正轨的一部分。
去过伦敦和巴黎的人,总喜欢比较两者谁胜一筹。也许与之相似的争论可以是:咖啡馆与酒馆,哪一个与欧洲文化人的渊源更深?见仁见智,不失为闲暇时一个风雅的话题。
(责任编辑:邓小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