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翡翠市场在休眠而非死亡 投资依然可期
2013-05-28 18:45:32 未知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珠宝首饰销售量以年均15.8%的速度快速增长,2011年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年珠宝销售总额逾60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金、铂金、钯金和翡翠玉石消费市场,以及世界第二大钻石消费市场,珠宝产业成为不折不扣的“朝阳产业”。但相比其它的珠宝,一度备受追捧的翡翠却遭遇冰冻,自2002年以来十年只涨不跌、而且几乎是“疯涨”的“神话”也就此终结,众多翡翠投资者也损失惨重。深圳文博会期间,见证了翡翠行业多年发展历程的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田大余接受采访时表示,翡翠产业进入“调整期”,但翡翠市场是在“休眠”而非死亡,翡翠投资依然可期。
翡翠行业“疯狂十年”的四个阶段
自2002年以来,国内的翡翠市场经历了令人震惊的疯狂,价格如同火箭般直线蹿升。田大余坦言,过去10年来,翡翠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疯狂十年”。田大余将10年的疯狂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3—2008年,是快速增长时期。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为奢侈品、艺术品的消费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翡翠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受到翡翠消费者、投资理财人士的普遍青睐。于是翡翠经营商和消费者队伍都不断扩大,推动了翡翠市场的繁荣,也推动了翡翠价格的快速上扬。
第二阶段是从2008年中期—2009年中期,属于间歇调整时期。这一期间,由于当时的世界金融危机波及到实体经济领域,导致房地产市场短期受困,其它一些行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过去扎堆于翡翠的高消费阶层,资金出现了困难,中高端翡翠销售出现疲软迹象,进而影响到中低端翡翠的销售。这是2003年到2011年期间翡翠价格唯一没有快速上涨的一年。此时翡翠界非常担心,但田大余判断,这一风波相对于快速城市化中的中国房地产而言,充其量只是打了一个“喷嚏”。果然一年之后,在拉动内需的政策刺激下,房地产市场迅速反弹,并快速走向另一个反面。经济周期中的自发调整本来是好事,但时间太短,翡翠行业自身还没有调整好,翡翠市场就瞬间醒来。翡翠市场只是一个应急性的反应,而不是理性的调整,调整使命没有完成,又继续踏上飞奔的快车。
第三阶段为2009年中期—2011年中期,属于狂热发展时期。这一阶段行业发展的惯性、旺盛的市场需求,加上前一阶段短期压抑的购买力的释放,翡翠行业如同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从供给而言,翡翠经营商暴增,似乎整个行业遍地黄金,个别城市甚至达到天天有开业的状态,只要门店一腾空,新进入者都是翡翠。从需求而言,过去习惯认为有消费型买家、投资型买家,但这一期间除了这两类买家,还出现了其它各种各样的买家,包括跟风的、投机的、下赌注的。佩戴只会基于需求,而投资则要算账,但那一段时期需不需要、亏与不亏、赚与不赚都不在乎,由此导致翡翠价位快速攀升。近十年时间高端翡翠(高种满色)上涨了四五百倍;中端翡翠(高种或低种高色)上涨了几十倍;中低端(较低种无色)翡翠上涨了十多倍;低端翡翠也上涨了若干倍。没有哪一种商品像翡翠一样在短短十年时间出现如此的涨价幅度。田大余认为,翡翠市场过去的十年既是疯狂的十年,又是合理的十年。“疯狂”是因为它突破了几乎所有商品的价格变价规律;“合理”则是因为奢侈品消费和投资理财有强大的市场需求,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在一定阶段上难免出现的异常现象。
第四阶段从2011年中期延续至今,是自动调整时期。由于长期的快跑,翡翠市场终于支撑不住了,需要“歇一歇”。从大约2011年中期开始,翡翠市场进入了自动调整时期。在这个时期,翡翠市场整体销售缓慢,市场疲软,总体销售量略有下降,部分消费者持币观望,部分消费者悲观失望,还有部分消费者继续把玩,但比以前冷静许多。翡翠市场价位猛然刹车,成为十年来第二个没有快速涨价的时期,高端、中高端货品的价位依然居高坚挺,但没有继续快速飞奔,中端货品持平略降,中低端和低端货品价位略有下挫,下挫幅度在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广州市场为20%—30%左右,云南市场10%—20%左右,北京市场大概为20%。对于众多商家,小规模经营者维持经营困难,尤其是靠负债经营的小业主难以为继,部分商家降价处理商品,但收效甚微,部分商家关门歇业或转行;而组织化程度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的珠宝企业开始调整经营策略,包括发展战略、营销策略和定价策略,主动应对市场。田大余表示,盲目的社会游资停止了在翡翠市场的横冲直撞,社会的翡翠舆论氛围开始降温,消费者趋于理性和冷静,过去那种茶余饭后人人谈翡翠的现象已不再现。
翡翠市场是在“休眠”而非死亡
对于当前翡翠市场的冷冻,田大余认为翡翠行业进入市场调整期是件好事,不是坏事。他表示,如果不经过这样的调整,像前几年一样继续疯狂,翡翠市场就要崩盘而不仅仅是调整,而部分商家也就无路可走。田大余分析认为,当前的翡翠市场是在“休眠”而非死亡,商家继续在卖翡翠,只不过卖得少一些,价位略低一些;顾客照样在买翡翠,只不过买的少一些、买的理性一些;市场照常在运转,真正玩翡翠的行家,依然在把玩翡翠,并没有因为市场疲软而放弃,相反变得更加从容,随时捕捉着有利的商机。据云南省珠宝研究院调查统计,2012年云南珠宝玉石销售额为317亿元,其中翡翠占86%,比上年依然增长4.6%,只不过不像以前年度20%以上的增长幅度。
对于未来翡翠市场的前景,田大余仍然充满乐观。他指出有多条依据予以支撑,首先是翡翠资源稀有,全世界95%的翡翠在缅甸;二是翡翠物理特征可人,细密、坚硬、温润、靓丽、变化无穷、品味无限;三是几千年玉文化赋予玉石的文化、艺术、品性、灵性、德行、宗教等价值寄托,在翡翠得到了完美体现;四是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闲钱必然在寻找机会;五是过敏具有奢侈品消费能力,中国已经连续五年畏惧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大国。六是大陆的投资理财品市场体系尚不完善,存钱怕贬值,买债券收益低,买股票风险大,买黄金也靠不住,于是珠宝玉石成为投资理财品市场的重要产品。
田大余分析认为,总体上社会公众心态逐步趋于理性,而翡翠爱好者成为支撑翡翠行业复苏和正常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投资性购买着而言,一部分会看重翡翠的物理特征、艺术韵味、文化价值而继续青睐翡翠,部分人会转向其它投资品;如果市场正常回暖,再度狂躁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如果异常原因引发快速反弹,那么以公众的消费心理而言,也难免再次起落。但田大余表示,经历风波后翡翠在奢侈品市场中的地位会进一步巩固。在奢侈品市场中,翡翠将以其特有的艺术品味和文化价值得到消费者钟爱,在投资品市场中,翡翠的保值性、增值性依然具有优势,容易辨识、可以评估、风险较小、专业知识不需要太深。因此,将来翡翠依然是奢侈品和投资品市场中的佼佼者。
调整期也是行业重生契机
翡翠市场的调整期,也成为翡翠文化和翡翠行业凤凰涅盘、浴火重生的重要契机。田大余认为,抓住这一契机,引导翡翠行业乃至整个珠宝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为此他建议,玉雕创意工作者可以抓住翡翠市场调整的历史契机,研究开发新的产品,运用那些商业价值不高的原料,创作出艺术价值高的作品,用新产品来激活市场、培育市场、引导消费。翡翠产品的创新,可以激活新的需求,培育新的市场,化解当前翡翠行业面临的困境。
田大余坦言,过去的翡翠行业是不成熟的,甚至是不够健康的。这些不成熟或不健康的问题可能会在市场调整期得到逐步解决。田大余指出,由于翡翠标准缺失导致翡翠行业客观上存在一个“机会利润”的问题,部分商家因而“喊天还地”。田大余介绍说,由于翡翠没有标准,货品的商业价值体现为一个区间,在这个区间内商家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量,肯定希望在区间的高位卖出,于是把价位标在很高的水平,而卖出高价还是低价,则取决于顾客的翡翠知识、讲价技巧、对产品的个体偏好、需求欲望的强度,这些都是随机的。由于商家很难放弃机会利润的诱惑,导致“喊天价还地价”的现象出现。田大余认为,市场疲软的调整期也许是好事,部分商家可能会抵御住机会利润的诱惑,改为依据经营成本加合理利润定价标价。
市场调整的另一方面是翡翠市场开发不足导致翡翠企业资金周转缓慢。田大余介绍,业界俗称“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翡翠领域是资金周转速度最慢的商业领域,一般商业企业的资金周转会达到每年两三次,超市甚至会达到五六次,而翡翠商家的资金周转平均为两年一次,进入调整期后悔降低到三年一次,个别经营不好的甚至四、五年一次。田大余主张,翡翠企业应靠销量来赢利,如果继续考高利润率来维持翡翠行业的经营,很难应对当前市场疲软的局面。而此次市场调整会迫使商家降低利润率,使整个行业的利润趋向平均化,这正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此外,过去十年翡翠行业发展太快导致行业自律不足,巨大的市场购买力如此快速地推动翡翠市场的繁荣,以至于在制度规则、标准规范、商业心理、行业自律等方面都缺乏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显得措手不及。田大余建议,在当前市场疲软的情况下,社会各方都需要进行反思和检讨,把脉并诊断,找准问题,通过建制度、强规范、定标准等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并进一步健全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田大余介绍,云南省近年来高度重视珠宝玉石产业的发展,“十二五”期间云南省提出把珠宝玉石产业作为全省重点扶持的十大特色文化产业项目进行打造,到2020年力争使云南珠宝玉石文化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使云南成为中国珠宝玉石产业大省和世界重要的珠宝玉石集散中心及加工中心。
(责任编辑:董倩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