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昔阳农民画家北京举办个人油画展

2013-05-30 17:26:51 未知

  5月11日至5月19日,北京798艺术区悦•美术馆,昔阳县农民画家乔万英举办了《岁月留痕》个人油画展,画展展出40多幅充满乡土气息和个人特色的油画作品,中央美院教授苏高里对展览赞不绝口:乔万英的作品是“亲切的见闻、诗意的感怀”。著名批评家贾方舟则将乔万英的作品定位为“中国乡村表现主义”。

  农民画家受赞誉

  北京798艺术区是国内著名艺术区,全国各地的艺术精英在此扎根。自决定在798举办个人画展,乔家人忙乎了好几个月。

  乔万英18岁开始自学油画,多年来扎根乡土,创作近千幅农村题材油画。他将家中一间卧室改成画室,墙边摆放着几个大木柜,用来存放作品。

  参展前,子女把油画从库房搬出来,摆在客厅地面上,让父亲挑选。选好画,送装裱店安装画框,担心途中油画受损,乔万英都亲力亲为。

  5月11日清晨,乔万英早早赶到北京798艺术区悦•美术馆。《岁月留痕》个人油画展已完成布展,几十米长的展厅,40多幅油画贴墙悬挂。头天晚上,心中挂念第二天的画展,他彻夜不眠。

  上午9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油画家苏高里,清华美院副院长苏丹,中国艺术研究院刘骁纯等100余位国内美术界人士陆续赶到展馆。

  乔万英站在展馆门口迎接客人。在众多宾客眼中,乔万英貌不惊人,个子不高,胖脸,短发,肤色黝黑,不像讲究品位且时尚的画家。但是,等嘉宾们走进展厅,看了画,都不相信,挂在墙上的40多幅精彩的油画作品,是一个来自山西小县城的画家的作品,都赞叹不已。

  这已不是这个农民画家第一次举办个人画展,从2003年起,他曾先后在中央美院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举办过个人画展。他创作的油画《玉米地》和《梦系列》,分别被两家美术馆收藏。

  北京学画一天只吃一顿饭

  乔万英出生于一户普通农家,上世纪70年代,昔阳很多村办小学不开美术课程,乔万英不知怎么竟迷上临摹课本上的图画。父母买不起书,他跟同学借来《沙家浜》《白毛女》连环画临摹,从头到尾临摹过好几遍。

  初中毕业,乔万英到镇上读高中。这个乡下娃,第一次看见了油画。

  彼时,昔阳县正大力宣传大寨精神。县城街道两侧,挂有各色宣传画。其中,色彩鲜艳、线条细腻、像照片一样的油画,让他感觉神奇。

  高中二年级,乔万英报名参加了学校板报组。板报组一位老师惊奇地发现,乔万英画画线条干净准确,很有灵气。后来,这个老师专门给乔万英开小灶,教他画画。

  25岁时,乔万英成了一个画痴。那时的乔万英供职于县供销社,已自学油画多年。

  作为一种从西方舶来的绘画艺术,油画与中国画,绘画技法多有不同。油画画布,需采用密实平整的棉帆布,并且需使用材料对棉帆布进行涂覆处理,防止油料、溶剂、水渗透。

  缺少指导,乔万英画得很吃力。他直接把白棉布铺在桌子上画油画,用这种笨办法,他画坏几十块棉布,也没画成一幅画。后来,他从图书馆借来油画书查看,才知道弄错了油画画法。

  他画了六七年萝卜、青菜,梦想做个油画家。他想辞职到北京学画,妻子也支持他。

  乔万英的岳父听说女婿想辞职去北京学油画,没有断然阻止,但提出一个要求。“北京跟咱昔阳不一样,生活不易,你要是一个月内能赚到300元钱,我同意你们去北京。”

  乔万英想方设法赚钱。几天后,一个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汽车喷涂业务。他顺利地干完活,拿到300元工钱。女婿按要求赚到钱,岳父不再阻拦。

  1988年春,乔万英带着妻女来到北京。经岳父一位朋友推荐,乔万英进入当代著名油画家邢国珍办的美术培训班。

  乔万英租住的地方,距离培训班几十里远。他每天清晨出门,路上要走两个多小时。虽然路途遥远,乔万英却乐此不疲。

  然而,时隔不久,乔万英发现,他从家里带的钱已所剩无几。

  有一段时间,乔万英和爱人开始节衣缩食,把钱尽量用于满足女儿的营养,夫妻俩一天只吃一顿饭。1988年7月下旬一天中午,乔万英煮好挂面,发现没盐了。“当时我们连买盐的钱都没有了,我翻箱倒柜找到一袋白糖,就拿白糖拌面吃。味道怪极了,根本无法下咽。”乔万英说。

  北京学画,乔万英坚持了两年,先后师从刘大为、杨林桂、谢东明等国内知名画家。

  1991年,乔万英却被迫放弃他心爱的油画。这年年初,为了积攒在北京的生活和学习费用,乔万英在阳泉承揽楼房装修工程。由于缺乏经验,干完工程,他不仅没有赚到钱,还倒欠了人家1万元材料费。

  乔万英蒙了。欠款要还,还要养家,还要学油画……乔万英被迫把生存放在第一位,放弃画家梦。

  1998年,乔万英37岁,他还完欠款,家境同时得到改善。这年冬天,他却患了严重精神失调症,3年后才痊愈。

  重拾画笔 写意乡村

  大病一场,他对人生充满迷茫。一个朋友告诉他,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劝他重拾当年志气。

  2001年夏末一个清晨,他背着面包、矿泉水,到县郊野游。在一片庄稼地的田垄边,坐了一整天。他的眼前,是一片玉米地,已抽穗,金黄色的玉米穗随风而飘舞。多年前的油画学习经历,让他对色彩异常敏感,眼前的景色让他着迷,他想把它画下来。

  那天以后,他开始重拾画笔,隔三差五到乡间写生。

  这个蹲在田间地头,架着画夹画画的黑脸中年人,引起村民好奇。孩子们围在四周看他画画,争着给他当模特。“我兄弟姊妹多,屋里土炕睡不开。到城里上高中前,我晚上住在同院姑奶奶家。姑奶奶手很巧,有一手剪纸绝活。她忙完一天农活,会坐在炕头上,一边哼童谣,一边拿剪刀给儿孙们剪纸玩。”乔万英笑着说,对他这样一个乡下孩子,儿时接触最多的,就是存在于乡间民间艺术。“这些民间文化,是我最初的精神食粮,也是姑奶奶这些老辈人留给我的一份珍贵的礼物。”乔万英说,重拾画笔后,昔阳乡间风土人情,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在他眼里,乡间风景中光线、颜色,如同有生命,在他眼前跳动,他开始用心灵看世界。他手中的画笔,不再追求线条精确,用色开始灵活多变,力求展现生命力。

  此后几年,他走遍了昔阳县山山水水,庄稼地里正在耕作的老农、田里嬉戏的孩子,都成为他绘画对象。

  后来,乔万英与他在北京学画时认识的老师重新建立联系。对他这个多年失去音讯的学生,老师们给予热心的帮助。乔万英具有个人特色农村风情画,渐渐引起国内一些油画家的关注。

  2003年至2005年,在老师的帮助下,乔万英在中央美院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今年10月瑞士办画展

  5月23日下午,乔万英外出归来,客厅里,长女正坐在电脑前上网。“把瑞士画展宣传页给我打印一份。”今年10月1日至10月6日,乔万英将赴瑞士举办《泥土的梦》个人画展。

  几分钟后,长女将一张4开纸大的画展宣传页交给乔万英。扉页上,印有一幅农家生活风情画,画风粗犷、朦胧:一株已抽穗的玉米,结着粗大的玉米棒,一个农妇跪在一旁,挑水的儿童、收割庄稼的农夫,环绕周围。扉页左下角,有一行字“泥土的梦”。

  这幅农村风情画,源自乔万英画的一幅油画。这个农民画家,将首次走出国门办画展。

  这次赴瑞士办画展,源自县里一次文化交流活动。

  去年夏天,瑞士苏黎世日报社驻北京记者站的一个记者来昔阳县采访“红旗一条街”。当地举办了一次文化交流会,会上,乔万英与这位记者相识。

  采访结束后,这位记者到乔家做客。乔万英取出自己的部分油画作品,请记者鉴赏。

  “他看后十分惊讶。”乔万英笑着说,后来,这位记者看中了他创作的3幅油画,提出购买意向。这3幅画,都是农村风情画,内容表现了他记忆深处的儿时乡间生活,是他的代表作,他不舍得出手,婉拒了对方的要求。

  今年年初,苏黎世日报这位记者辗转找到乔万英一位老师,承诺可以帮助乔万英在瑞士著名的艺术区苏黎世黑莱曼区举办个人画展。

  “前一阵,我接到邀请函。这次画展,对方负责场馆租赁费。”乔万英笑着说。

  “这次去瑞士,全家人又要跟着我忙了。”乔万英说。

(责任编辑:王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