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古时的玉玦曾被用作耳环、配饰和财富象征,并拥有更深的寓意

2013-07-21 12:13:28 未知

  春秋时期玉玦 山西省闻喜县上郭墓地55号墓出土

玉玦 兴隆洼文化  兴隆洼遗址130墓出土

脚踝饰 陕西省韩城周代梁代村芮国墓地19号墓出土

 

  玦,古代配身玉器的一种。玉玦流行的时间较长,从新石器时期到汉代都有制作,汉代之后主要是以仿制前朝玉玦为主,鲜有新意。新石器时期玉玦,制作工艺简单古朴,光素无纹;商代、周代、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玦,制作精细,突出美感,大多装饰有精美的纹饰。汉代之后慕古之风盛行,玉玦的制作主要以仿制前朝样式为主,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功用,尤其耳珰的出现代替了玉玦作为耳环的功用。耳珰可穿丝线悬于发簪上,下垂于耳旁,可以作为妇女耳朵上装饰品使用。明清之际主要作为收藏品为人们所珍爱。

  兴隆洼遗址出土了最早的玉玦

  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遗骸头骨左边露出了一枚淡绿色的带缺口的半环形物件,后经古玉器专家鉴定,这件玉器叫做玦。它的出现改变了中国考古界的历史。

  兴隆洼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保存较好的、时代最早的一处聚落遗址。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兴隆洼文化的年代为距今8200—7400年,由此认定兴隆洼文化玉器是迄今所知中国年代最早的玉器,开创中国史前用玉之先河。

  另外,在不断的考古发掘中,全国很多省份都有玉玦的出土。例如距今7000多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和甘肃秦安大地湾文化;距今6000多年的上海青浦马家浜文化和江苏吴县草鞋山文化;距今5000年前的内蒙红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安徽含山凌家滩文化;距今4000多年的江苏南京北阴阳营文化、四川巫山大溪文化、广东曲江石峡文化、台湾省的卑南文化;其后的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也都有大量的“玉玦”出现。

  在八千年中玉玦功能的流变

  从新时期时代到宋、元、明、清近8000年的历史中,在古代中国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出现如此之多形状各异的玉玦,它一定有其特殊的功用才会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广泛流传。以下就从考古实际和文字史料方面做简要分析其用途和功能。

  1.【耳环】

  从玉玦出土情况来看,出土时位置在耳部的情况不在少数。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文化遗址117号居室墓葬墓主人左、右耳部出土有玉玦各1件,1955年江苏南京北阴阳营遗址第四层所出两件玉玦,出土时在头骨耳根处。商代、西周出土了大量玉玦,部分小玉玦出土于人头骨周围。1917年至1918年日本考古人员在国府遗址也发掘出土了6000年前绳文时代的玉玦,玉玦成对的展现在遗骸头颅的两侧。考古人员推测,玉玦应该是戴在耳朵上的饰物。1950年以后,东亚地区多有玉玦出土,大部分都出土于头颅两侧。就此,学术界认定玉玦就是耳环。这种解释从考古实际出发,最具权威性,但是这又给我们增加了很多疑惑,玉玦是如何佩戴在耳朵上的呢?考古专家给我们的解释是直接把耳垂放入玦的缺缝里。如果这样的话,走起路来左右晃动,玉玦岂不要掉下来了?另外玉玦大小尺寸不定,小者直径一厘米,大者直径十几厘米,佩戴起来不太方便。至于如何佩戴,还需要不断的考古发掘才能解释得更清晰、透彻。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不是所有的玉玦都是充当耳环之用,必定还有其它的用途。

  2.【佩饰】

  玉玦作为佩饰使用的功能普遍被考古、文物学家所接受。不但历史文献多有记录,而且考古发掘也能进一步考证。《左传·闵公二年》:“佩之金玦”;《庄子》:“儒者授珮玦者,事至而断”;《礼记·內则》:“右佩玦”;《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玦,玉佩也,从玉,夬声。”大概就是沿袭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用法及说法。考古发掘中出现一种特殊的玉玦,考古学家称其猪龙玦,又称兽形玦,形制特殊,形体普遍较大,有的上有细穿孔,发现于红山文化,多出土于死者胸前,可以确定它不是耳饰,而是充当佩饰之用。

  商代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龙形玉玦上面雕琢有精美的纹饰,玦上都有穿孔,应是作为佩饰,系于身上。

  陕西省韩城周代梁代村芮国墓地19号墓出土一组玉器,玉器位置在墓主人脚踝处,其中就包含两件玉玦。考古学家把这种玉玦称作玉踝饰,也应归为玉佩饰一类。

  3.【财富】

  以玉作为财富、货币的记载在古文献中屡见不鲜,《周礼·小行人》谓“合六币”为“圭以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锦,琥以绣,璜以黼。此六物者,以和诸侯之好故”。这就是玉与币相配合的仪规,这里,圭、璋、璧、琮、琥、璜六种玉被称为六币。在商朝时玉和贝类都是货币,把玉和贝类当作货币来用时都是串起来使用,拴成串的玉称“珏”,拴成串的贝则称“朋”。在考古工作中也可以证实以上观点,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湖南宁乡出土了三批商代玉器,总数量达到了2000件以上,且都是青铜器窖藏出土,其中有两处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玉玦。其中一处位于宁乡县黄材公社,在距离地面20多厘米的土中挖到了一件全身满饰鸟兽花纹、底盖内均铸有一“戈”字的商代青铜提梁卣,提梁卣内满贮了各种玉器330件,有玉玦64件,尺寸大小不一,大的直径有10.6厘米,小的直径只有1.4厘米。1991年在江西省新赣大洋洲商代晚期遗址出土了19件玉玦,均素面无纹,琢制规整,抛光细腻,扁薄,成组大小有序,直径2.6-7.1厘米不等。广东博罗横岭山商周时期墓地玉玦出土情况也是如此,该墓出土的玉玦都是成组出土,大小相递,尺寸不一。那么,一次性出土这么多形制类似、尺寸大小不一的情况,这些玉玦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做耳环,直径十几厘米似乎有点大;做佩饰,一次性出土数量这么大似乎又有点多。所以这些玉玦作为货币、财富的解释还是比较合理。

  释义

  玦,环形,有缺口,尺寸有大小之分。在古代主要是作为耳饰和佩饰。如山西省闻喜县上郭墓地55号墓出土的春秋时期玉玦,直径3.3厘米、孔径0.9厘米、厚0.26厘米。

  “玦”通“决”,后世常用以赠人表示决断、决绝。《荀子·大略》中有记载:“聘人以珪,问士以壁,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意思是:招聘雇人用珪,请教高士用壁,召唤使人前来用瑗,拒绝推辞别人用玦,和好恢复关系用环。

  寓意

  玉玦等于决绝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玉玦又有了超脱实物性之外更深的寓意。《白虎通》中说:“君子能决断则佩玦。”《庄子》中说:“儒者授珮玦者,事至而断。”所讲的意思是有学问、有修养的君子、高士,遇到某些需要做决定的事情能够当机立断,才能够佩戴玉玦。

  《广韵》所言:“玦如环而有缺,逐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返,赐玦则绝,义取诀。”根据史书里的描述,古代被流放的大臣要在城郊流连待命,三年不得擅离。在这个期间如果君王送来一块玉环,那他则不必被流放而可以回来。但如果送来的是一块玉玦,那他就要出发去凄凉的流放地,永被驱逐,至死不得归来。玉玦在这里代表一种品质,一种信念,一种约定。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邓嘉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