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忧郁不用画在脸上

2013-12-09 23:01:44 未知

  极简短的回答,符合喻红爽快利落的外形,而略低的笑声,让她给人一种既单纯开放又留有隐秘的感觉,正如她擅长于捕捉人性中最微妙的情绪并享有它,在她的视角里,每个浅淡表情之下都有一颗烫人的心。忧云——喻红个展正在展出,忧郁是她此次创作要表达的情绪,忧郁不像忧伤、痛苦,更像发呆,表达得重一点、轻一点都差点意思,但喻红表达得恰如其分。

  她的画追忆似水流年

  “我生活在人群里,发现了许多令人心灵感动又无法言表的东西,这些都是关于人性的敏感、脆弱、尊严、隔膜、无助、真诚和情爱的故事……所有人都被它驱使着,于是生活发生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它们成了我作品的主题。”

  1974年,喻红8岁,批林批孔正轰轰烈烈,令她颇为得意的是,学校里批林批孔的漫画大部分是她画的,正是在这场政治运动中,喻红得到了从事艺术的动力和信心。18岁那年,喻红考入中央美院,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张素描习作《大卫》便刊登在全国高校美术教材的封面,被公认为“中央美院史上最好的大卫像”,后来满大街素描书都收了这个作品。她在如此年轻的年岁,在绘画上就拥有深厚的底蕴和非凡的领悟。

  喻红的画风一向大气。她的画色彩、线条单纯漂亮,但喻红不是那种追求形式、制造效果的艺术家,正相反,她每过两三年就有一个新的关注点,但不是长江三峡、新疆维族生存环境这类宏大题材,而是“打开的生活”。她的主题一直盘旋在类似于追忆似水流年那种细碎的小世界里,这得益于她对细节的精致描绘,加上她那种纯正的苏联现实主义手法,每一个画面都隐隐透着一丝沉浸于心事的叙事气氛。90年代初作为新生代画家出名时,喻红的画就被认为有自传性质,即使她不画自己。

  依赖物件和习惯的忧郁

  “绘画在表述情绪忧郁的时候更为困难,它不像戏剧、文学那么准确、直观。”

  此次的展览“忧云”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6幅带有隐喻性质的3联画,分别命名为《素手》《深潭》《迷夜》《蚊帐》《记忆盒》及《抽屉》,每幅画中都有一个真实的人物和真实的故事,他们的面孔安静,但画面传达出与我们每个人相通的忧郁情绪,并且每个人感受到的忧郁程度不一。喻红说:“绘画在表述情绪忧郁的时候更为困难,它不像戏剧、文学那么准确、直观。”喻红身边一些情感丰富的朋友常被忧郁情绪所困,这6幅画分别以6个人物为主角,从人物对物件及某些习惯的依赖,比如家里的抽屉、童年的玩具、陪伴的猫、止不住的手势……通过这些象征性的细节将人物心底的忧郁打开在观者面前。在创作这些画之前,喻红对他们一一进行采访、拍照,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后,再进行构思、创作。《迷夜》属于参加《中国好声音》的男孩赵可,他是很“作”的一个人,爱音乐尤爱爵士。《迷夜》中一半是他的生活一半是他的梦想,又颓废又灿烂,又压抑又亮闪闪的一切情绪都是喻红对赵可的理解。整幅作品的颜色让人惊艳,背景中的蟒蛇与水母都是喻红心中的赵可。

  每一次喻红的个展中都拥有鸿篇巨制的大幅作品,此次的6联画《云端》长达18米,这也是“忧云”展览的第二部分。此画抽离现实背景,将形形色色的人置于“云”这个意象上,襁褓中的婴儿、澡盆里湿漉漉的孩子、拽着云朵飞翔的少年、赤裸的男女、闭目休息的工人、姿势撩拨的女人、垂头低目的伤心者……他们在云端上真实地上演人间百态。《云端》仿佛是一部启示录,面对这幅作品,我们无法回避人性的真实,不得不去反思过去、现在与未来。

  [人物介绍]

  喻红, 1966年生于北京,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重要双年展及各大美术馆举行的大型的巡回展,多幅作品被重要美术馆收藏。

  主要代表作品:《目击成长》《天梯》《春恋图》《天井》《天择》等。

  重要出版物:1997年 《喻红》,2002年 《目击成长》,2009年《喻红:时间内外》,2010年《金色天景》。

  生命本身是最重要的

  “我在合适的年龄当然天真乐观,现在也是。”

  Q=Life A= 喻红

  Q:您的画里面细节很丰富,请问您这些画作分别画了多长时间呢?

  A:《素手》《迷夜》《深潭》《蚊帐》《记忆盒》《抽屉》这6幅画了1~2个月,《云端》画了将近1年。

  Q:生活中您是一个忧郁的人吗?

  A: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种状态,但每个人背景不同,情况又不一样。

  Q:您为什么这么喜欢关注人的隐秘情绪呢?我好奇怎样的家庭氛围会成长出这样的女孩。

  A:因为好奇心吧,希望更多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我一直对这个很感兴趣。我母亲也是画画的,父亲是理工科的,我小时候的成长经历都很普通。对忧郁题材的关注,是因为周边的朋友有忧郁的经历,忧郁对绘画来说很难,我想试一试,绘画真的每画一点都挺不容易的。

  Q:您有英雄情结吗?

  A:60后大部分人应该都有英雄情结,那时候看的电影都是关于英雄的,打仗的。

  Q:您的女儿现在19岁了,女儿对您的影响有哪些?

  A:影响非常大,让我重新对世界进行思考、理解,孩子出生后我画了《目击成长》。以前自己的兴趣是最重要的,有了孩子之后,自己的兴趣很不重要,要花时间、精力去照顾孩子,很多其他事情不重要了,生命本身是最重要的。

  Q:在画画这件事上,从刚毕业那会儿到现在,您在观念上有哪些变化?

  A:我的绘画一直跟个人成长、生活有很大的关系,年轻的时候画青春期焦虑,有孩子后,关注人的成长,画了《目击成长》这一系列,后来有段时间关注身边女性的经历,再后来的《金色天景》跟传统绘画有关系,这两年我更多去关心人的内心世界。

  Q:您现在对社会中的个人有哪些担忧?

  A:像忧郁这个主题,是因为对于世界和个人的担忧,这个世界发展那么快,给人带来很大压力,造成人心绪上的影响。

  Q:您的每一幅作品都将自己想表达的表达圆满了吗?

  A:每张画都会有遗憾,当时也许觉得这样画挺好的,过些年会发现并不完善,但这是当时的状态,这种状态挺真实的。

  LINK

  喻红和刘小东

  “喻红的丈夫”,这是以前人们在介绍刘小东时不加思索的习惯用语。随着十多年来刘小东在当代艺术领域的迅猛蹿红,现在人们介绍喻红时会附上一句“她是刘小东的妻子”。他们是画坛的恩爱夫妻,都是新写实主义油画领潮人,更是艺术尖峰上相持不下的竞争对手。

  喻红大一时第一张素描习作《大卫》便刊登在全国高校美术教材的封面,被公认为“中央美院史上最好的大卫像”,此时他的同班同学刘小东还是个尚未清理自卑情结的东北娃。玩艺团郭晓彦透露,刘小东垂涎喻红已久却不敢表白,于是“他经常在校园里练武术,在女生宿舍的楼下去表演,其实是想让喻红注意”。大概是这个常拿沙袋的猛男吓退了其他的追求者,刘小东最终如愿抱得美人归。回忆起那时相恋,喻红笑言“爱上他完全是个失误,因为那时候见识太少,没见过几个男生……”

  大学毕业后,喻红留校任教,刘小东则分配到美院附中,两人蜗居一起,生活虚无潦倒。导演王小帅曾以他们的这段经历为脚本,邀请喻红、刘小东两人本色出演他的处女作《冬春的日子》,电影被BBC评为电影诞生以来的100部佳片之一,并获纽约现代艺术馆收藏。与电影里喻红出走、刘小东成疯的结局不同,今天的刘小东已是画作拍卖动辄过千万元的画家,喻红也像姥姥给她取名时期望的那样“长大后越来越红”。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程立雪)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