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波士顿交流双年会再看艺术村的角色
2013-12-10 15:00:12 高子衿
TransCultural Exchange是由艺术家、策展人雪曼2002年成立于美国波士顿的国际艺术组织,虽然发展历史并无另两个艺术村重要组织如美国艺术村联盟,与国际艺术村联盟来得悠久, 但也是因为其组织较为年轻之故,故而参与的规定、要求也相对较为可及。
TransCultural Exchange(简称TCE)是由艺术家、策展人雪曼(Mary Sherman)2002年成立于美国波士顿的国际艺术组织,虽然发展历史并无另两个艺术村重要组织如美国艺术村联盟 (Alliance of Artists Communities,简称AAC,1992年成立),与国际艺术村联盟(res artis,1993年成立)来得悠久, 但也是因为其组织较为年轻之故,故而参与的规定、要求也相对较为可及。同时,为了因应1990年代之后艺术村组织越见规模,当中需要更多的经济支援、完善的行政管理,以及处理跨国性的艺术计画,故而如何分享彼此经验且共同思考面临的难题,进而改善驻村计画使艺术进驻更符合这个时代的创作者需求,TCE每两年召开一次国际年会,安排跨领域的座谈与讨论,以思想交会点的角色提供艺术村的工作人员、艺术家、策展人和教育者一个碰面、分享以及再学习的场域。
前两届的“国际艺术村交流暨博览双年会”,竹围工作室主持人萧丽虹、时任台北国际艺术村总监苏瑶华等人皆曾出席参加、发表论文,今年为让台湾艺术村更能迈向国际,故而扩大规模,除了做为年会的主要赞助者,文化部亦委託竹围工作室组团,带领艺术村代表、策展人与目前于美国参加驻村计画的台湾艺术家一同与会,然而由于此採购案迟至8月才正式底定(年会会期为10月10日至13日),致使准备工作十分匆促,原先特别邀请邱誌勇以“超越:台湾新媒体艺术”为主题,策画台湾艺术家与策展人近期跨领域计画的“影像艺术专区”,亦因无法及时接洽到合适的展场,故而仅能在会场之一的808画廊(808 Gallery)中架设展墙,以大小萤幕轮流播放作品,又因为协办单位波士顿大学对于此一供作学生发表使用的空间之有限资源,故而灯光、器材与展示效果皆不如预期,部分台湾艺术家为保障作品须在最完善的状态下呈现,此次仅提供作品纪录影片。萧丽虹对此则再三说明,这部分的展出是在参与年会之外,额外替台湾艺术家争取到的曝光机会,应视为介绍推广性质而非展览呈现。
台湾代表团包括台北国际艺术村、竹围工作室、关渡美术馆、桥头糖厂艺术村与都兰糖厂艺术村,都在“Pecha Kucha 国际艺术村巡礼”单元中各自有三分鐘的自我行销机会,而年会中亦设有摊位让参观民眾可以获得关于艺术村进一步的资讯。此外,在四天的议程中,萧丽虹分享了在台湾从事艺术村经营管理超过19年的实务经验,与对于亚洲艺术村生态的观察;获得今年“台新艺术奖”视觉艺术类首奖的吴玛悧则介绍了“树梅坑溪环境艺术行动”,谈论台湾艺术家如何长期参与环境生态与社区互动计画,以及在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台北数位艺术中心执行长黄文浩则以艺术与科技的最新突破为发表主题,进行台湾案例分享。同时,萧丽虹与担任此次台湾团队的咨询顾问赖香伶,也参与了与艺术家一对一的作品审阅,提供事先报名的创作者在迈向以艺术家为专业职志的道路上,专业的咨询建议。
目前正在美国驻村的郭奕臣、廖祈羽、吴孟璇和赵书榕等艺术新秀也受竹围之邀参与了此次年会,透过他们实际的驻村经验,让与会者了解台湾艺术家参与国际交流计画的现况,进一步也能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交流,开啟下一个可能的合作机会。其中,由亚洲文化协会(Asian Cultural Council)赞助,目前正于纽约进行驻村的舞者暨编舞家黄翊,在大会晚宴中演出《地平面以下》(Under the Horizon)片段,结合层次丰富的投影和真人肢体共舞的创作由于仍属驻村实验,内容简明而易于理解,然而加上表演之后艺术家一段真情流露的演说:从驻村的实体驻留回溯到 15岁时家中遭逢经济变故,一家人从独栋别墅搬到一间4坪房间的居住记忆,以及不放弃对儿女教育的父母,15岁买给他的一台386电脑是他珍惜且投注努力的方向、也是这个拓展舞蹈面向的利器让他得以在国际崭露头角,现场气氛令人动容,200餘位嘉宾无不报以热烈回应。
特别的是,报名年会的参加者年龄层明显偏高,一说是因为报名费用之故(即便是给在校学生的早鸟票仍要130美元 ,一般学生票则为215美元,且遗憾的是,协办单位的波士顿大学显见亦无太多学生来参与),而据实际观察,上述的参与者有一部分像是来寻找以创作做为人生的第二春,或是对于驻村资讯的掌握并未嫺熟,故而也令人思索是否与不同年龄世代对于网路资源的接触习惯有关?例如年轻创作者多可藉由网路介面得知并直接申请位于世界各地的艺术村。今年大会以“艺术的国际新机遇:创智共趋”(International Opportunities in the Arts: Engaging Minds )为会议主题,除了如何寻找合适的艺术村与准备履历、计画书撰写等基础介绍,亦安排了对吸纳不同文化门类的艺术跨界探讨,例如时尚、食物、味道、声音、文字、社会参与和艺术创作之间,以媒材、形式和思维所进行的崭新探索;而艺术与科技这个主题则是此次年会的重点所在,多场的讨论邀集科学家、实验室负责人、策展人、艺术计画负责人与艺术家共聚一堂,除了讨论两个异质性的领域如何互寻灵感,也抛出更多值得思索的面向,一位女性天文学教授提出科学性知识的视觉呈现往往为男性价值观所侷限,例如要求客观、低调而不讲求美感,又或是实验室的研究者指出美国科学研究的走向趋为实用而非带有想像力,艺术家或能协助激发更具崭新视野的问题意识。
国际文化交流日益盛行,世界各国不断有新的艺术村成立,且各具特色,年会中也介绍了这些或将古蹟再利用、或是以专业设备为号召,甚至是提出创新思维因而逐渐扮演与传统艺术村不同角色的艺文单位,显见藉艺术村进行交流的方式分歧多样,本文亦分享概述如后:
国家公园里的创作空间
一幅画作可能对于一个国家造成多大的影响?美国风景画派艺术家摩兰(Thomas Moran, 1837-1926)在1871年加入美国领土地质调查团,原先的工作是将怀俄明州(Wyoming)西北部与蒙大拿州(Montana)东南部沿著黄石河(Yellowstone River)一带地区绘製成详细记录,但在旅程同时,他却也将冒泡的硫磺地和壮观的间歇泉喷发等西部迷人地景纳入画笔下,国会议员不但对于这些作品感到印象深刻,买下了两幅全景画掛在国会大厦内,也具现与唤起了美国民族情感中,荒野精神所象徵对于任何困难一种积极进取与乐观的态度,有助于隔年成立美国第一个、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由政府主持开闢的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当然,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情势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影响因素,当时西部的淘金热潮,让美国展开一场向西部扩张的西进运动,大量移民期待至新世界找寻更好的生活而纷纷涌进。在拓疆西进的过程中,屡屡发现壮观的景致,而与大自然的关系则从恐惧敌视到征服,而后试图与自然共存,荒野精神也因此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特质,自然景观则是民族自豪的象徵,国家公园的兴起与这样的时代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关连。
荒野的发掘、景观的讚赏与保留,作家、艺术家与度假者皆于其中扮演了具影响力的角色,有著如此的历史渊源,因而让美国国家公园所提供的艺术进驻计画更显意义。目前由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 所管理的58个国家公园,一共有37个提供艺术进驻计画,免费提供园内的住所给作家、艺术家和音乐家等居住二至四个星期的时间(但需自行负责饮食和创作工具),让他们离群索居、过著简朴而远离尘世的生活,能贴近观察野生动植物的生态与变化莫测的大自然奇景,因而创作出更能探索与表达自我的深刻体悟,如同美国作家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曾说:“人类以万物之灵自居,以成千上万的发明自豪,不过只要在森林一沾春风的喜悦,就不难领悟何者才是文明进化的指标。”
美国国家公园每一座都别具特色,有气势磅礡的冰川,与深不可测的壮观峡谷等,若想近距离欣赏地球上最奇特的景观地貌,在静謐而神祕的环境中与自我进行对话,国家公园的艺术进驻将是绝佳的选择。
以资源网络取代实体空间
一般对于艺术村的认知概念,往往带有为艺术家的创作研究提供实体空间的支援,然而一方面由于创作型态、思维与需求的日新月异,以及在国际重要都市中空间取得成本昂贵之故,美国纽约新兴的艺术驻村机构Residency Unlimited(简称RU)于是提供了不同的思考,他们运作的核心概念即在于“提供工作室之外的协助”。成立于2009年的RU,是由一批资深的艺术行政工作者、策展人和艺术家所组成,他们在布鲁克林区(Brooklyn)拥有一间由旧教堂整建再利用的多功能空间,做为展览、小型演出、座谈,以及艺术家和他人交流与工作之公共场域,如果艺术家仍需要个人的工作室,他们会请其他艺术村协助提供。
RU的角色更像是一个艺术资源平台,他们与纽约地区不同的组织合作,架接跨艺术领域交流的机会与管道。申请的艺术家需要提出可于纽约执行的艺术创作或策展计画,一旦通过审核,RU的工作团队便会事先对于艺术家的作品与提案进行研究,并为其量身订定客製化的资源协助,小至协寻创作材料、作品拍摄取材区域的建议,以及提供合作的团体或组织名单等,让已有具体概念的国际艺术家在有限的驻村期间内,能够有效率地执行其创作计画并举行发表,或是进行无法独立完成的大规模计画。RU主要的成员皆拥有多元且丰富的工作资历,例如创办人暨执行总监娜塔莉(Nathalie Anglès)曾先后任职于伦敦苏富比拍卖(Sotheby’s),以及在另一个纽约驻村机构Location One工作长达八年,并一手负责其国际驻村项目的创立且成为该组织的主要业务,因而才能协助实现艺术家们所提出的形形色色需求,例如为今年进驻的台湾艺术家曹良宾介绍与其创作所涉、一个关注濒临绝种语言的组织,又或是在过往协助一位法国艺术家的经历中,对方要求创作与云霄飞车相关的作品,但游乐园在当时的冬天季节都是关闭的,于是她与成员们便倚靠个人的人脉,为艺术家寻找到在美国中西部一座私人所拥有的云霄飞车,也让作品顺利的完成。据此,娜塔莉以文化领域的製作人(cultural producer)来比拟其组织的角色,她认为“愈来愈多国际艺术家的创作内容有机地随驻地文化特质与社群组合发展,在其独特创作风格中又反映出在地特色,而RU驻村创作计画即是在此状态下所应运而生的一种崭新驻村模式。”
拥抱科学探索的艺术计画
犹太裔英国籍数学家、科学史学家,剧作家和诗人布朗劳斯基曾说(Jacob Bronowski, 1908 -1974):“科学,与艺术相同,并非自然的复製,而是再创造。”
成立于1954年的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简称CERN),是世界上最大的粒子物理学实验室,位于瑞士日内瓦西部接壤法国的边境。来自80个国家约6,500位科学家和工程师分成多个工作小组,散落在世界各地,共同扩展人类对宇宙形成与时光倒转等理论的了解,而后再利用CERN的设备一同进行实验,由于当中需要处理大量资料储存及分析的工作供散居世界各地的小组使用,或是协助彼此持续通信与合作,因此也促使CERN 在网路发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网页就是由此诞生(第一张人们可以通过瀏览器点击查看的图片,也就是拍摄四位由欧洲物理界所组成“CERN女郎”在强子音乐节后台的相片),而 CERN 目前也持续进行可以媲美光速传输的超高速网路计画─“网格”(the grid)。由于看重科学与艺术同为形成人类文明重要的角色,希望让艺术家与科学家、机械、电子工程师相遇时形成对于彼此专业内容的想像激发,持续进行艺术和科学之间跨界的探索,CERN因而提供三个月的艺术进驻, 并安排一位专门的科学知识指导者来协助创作。例如2010年选出的美国壁画艺术家克里斯佛提(Josef Kristofoletti),他留意到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简称LHC),不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也积极在寻找被喻为“上帝粒子”的一切物质质量之源,因而艺术家选择在LHC控制室的建筑外表壁面上,画出有如在科学圣殿中人类所进行的此一伟大实验,视其为文艺复兴时期壁画的现代版本来讚颂理性的创造精神,并与14至16世纪在人文主义影响下所带来之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遥相呼应。
此外,英国的The Arts Catalyst则提供了另一种艺术与科学进行对话的作法,它们主要协助艺术家进行新的计划性创作,鼓励将创作范围扩展而包含进更多关于科学的思索,然而对他们来说,科学并非神圣而不可质疑,在实验性的探索的同时,The Arts Catalyst更鼓励对于这个变动中的社会提出有趣、具啟发性甚至批判性的观察。例如德国艺术家布兰迪丝(Agnes Meyer-Brandis)的作品《月球鹅》(The Moon Goose Analogue ),便是受到英国小说家戈德温(Francis Godwin, 1562-1633)《月亮上的人》(The Man in the Moon)一书之啟发,在书中描述追寻乌托邦的旅程中,小说的主角乘著一隻鹅前往月球旅行,因而艺术家豢养了11隻鹅,并以太空人的名字各自命名,她以鹅的母亲角色训练牠们飞行,也在展出空间中设置操控室播放这些鹅在仿月球环境中生活的即时画面。此一带有诗意性的科学计画不但探索现实、想像与神话之间的差异,且平衡于审美、技术与科学实验的边缘,艺术家靠著想像以及实际进行科学试验,显示了平凡如我们皆具备探索神祕宇宙的能力与可能的参与方式。
(责任编辑:王松)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