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第一大砖——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大砖
2014-01-09 16:12:20 史超
铺地砖是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材料。最早烧制砖瓦出现于西周中晚期,春秋战国时期在大型建筑中以薄砖铺地。秦汉时期,砖瓦烧制工艺、生产规模、品种、装饰花纹均取得了显著成就,人们逐渐以“秦砖汉瓦”来称赞这一时期建筑的辉煌。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地层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南越国时被废弃的建筑材料,残砖断瓦印证了两千年的时代岁月,尤其是出土的大方砖引起了人们的惊叹。
1996年在南越国宫苑遗址的“蕃池”西侧发掘时,位于南越国一号宫殿东部外的食水井附近发现了大量的砖、石、瓦、焦木等遗物,众多铺地砖中有几块戳有圆孔的大方砖十分醒目。这些大方砖基本完整,灰白色,体型大而且厚重,砖正面戳有等距离的圆孔。经过测量,砖的边长接近95厘米,厚约16厘米,重达150公斤。
铺地大方砖给人们深刻印象有二。一个是大砖正面布满了圆孔。砖孔口大底小,呈锥形,大孔径3-4.6厘米,小圆孔径1.1-1.7厘米,从正面可以穿透至砖的背面。砖面圆孔以对角线等距离分布,最长距离达10个孔,最少2个孔;若圆孔呈水平排列,则对应等距离错位有5个孔。砖四周侧面均戳有锥形孔5个,孔径与正面相近,因距离长的原因,锥形底孔无法穿透到砖的侧面。砖面的圆孔在铺地时以圆锥大孔朝下,小孔面朝上。比圆孔大砖尺幅要小的菱纹地砖背面也发现戳有等距离的小圆孔,却仅穿透砖体的一半,还有宫格纹长方砖也有正面戳圆孔的现象。这些孔的作用和大砖的制作和烧造工艺有关。
中国第一大方砖正面及反面
边长95厘米,厚16厘米,正背面均戳有锥形圆孔。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
南越国铺地砖的制作要经过选料、制模、干燥、烧造等几方面的技术环节。经过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检测,砖的坯料来自广州本土的高岭石-云母石和高岭石区,“从标本的胎质外观上看,就存在多种质地、颜色,其中白色基质的砖瓦Al2O3含量较高,Fe2O3含量较低,而红色基质的砖瓦Fe2O3含量高,青灰色的砖瓦则Al2O3含量较低”。坯土选择较为纯净,使用夹细砂的陶土。砖泥经过反复踩练,泥坯含水率掌握在22﹪-24﹪,以增加硬度,加速泥坯成型。从大砖截面可以看到砖坯搅拌原料时形成的片状分层呈鳞云状的现象,部分颗粒因为受到不均匀搅拌而产生了类似陶片绞胎状的纹理。将练制好的泥坯置入木范模反复踩踏压实,在泥坯的表面使用模子依次压印纹饰图案。修整胎体时在厚重的大砖坯的正面和侧面用工具戳孔穿透坯体,中型铺地砖正面模印花纹,背面戳有小圆孔,小型铺地砖因体薄则没有戳孔的现象。修制成品的泥模搬移至晾晒场阴干。大砖的正面和侧面有圆锥形气孔,利于晾晒时的干燥过程,同时方便于烧制过程中砖内气体的流通。砖孔的大小根据砖的厚度决定,体积越大,正面和侧面的孔径就越大,反之要小一些。南越国铺地砖在烧造过程中有一套快速阴干、排除潮湿和温度控制的工艺,经过对南越国砖瓦建筑材料样品的材质和烧成温度的科学检测分析,铺地大砖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烧后砖体呈青灰色的大砖,烧成温度较高。在1150-1200℃,相应的体积密度较高,吸水率较低;另一类为烧后砖体呈灰白、红色的大砖,烧成温度较低。在1000-1100℃,相应其体积密度较低,吸水率较高。第一类样品应该是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而第二类样品则是在氧化气氛中烧成。南越国宫殿的铺地大砖非常厚重,在焙烧的过程中由于温度变化极易引起收缩和膨胀,亦有变形和开裂的现象出现。因此,南越国时期的陶工们在砖体各面均匀地穿孔开洞,直接增加了受热面积,减少了砖体热传导的纵深距离,有利于砖体受热均匀,可以一次性将砖烧透,在技术上解决了膨胀变形的难题。另外,岭南地区的原料中铝含量较高,收缩较小,荷重软化温度较高,也是构成砖瓦材料不易变形的基本条件。
铺地大方砖给人们的第二印象是尺幅大、体量重。秦汉时期,许多地区的大型建筑遗址中发现有铺地砖的现象,主要有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辽宁省绥中县姜女石秦宫、汉长安城武库、桂宫、未央宫、福建武夷山汉城、广州南越国宫署等遗址。从统计来看,秦汉时期,中原地区的的铺地砖的长方砖尺幅约在53-30厘米之间,方砖约38-28厘米,厚度约3-5厘米。西汉中期以前建筑用砖没有统一的规格,建筑模式尚处于探索过程中,砖的规格还没有定型。到西汉晚期的王莽时期,长安城礼制建筑砖逐渐趋向定型化,铺地长砖规格为长66.6厘米、宽33.8厘米、厚4.5厘米和长37.5厘米、宽18厘米、厚9.2厘米,长、宽的比例为2:1。地处岭南地区的南越国,宫殿铺地砖规格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方形砖面饰菱格纹,主要三种规格,最大95厘米见方,中等边长70厘米,小砖边长36厘米。还有许多根据建筑需要烧制的异形砖,主要有砖角砖、三角砖、空心砖和榫卯砖等。南越国铺地长方形砖长71厘米、宽46厘米、厚10厘米,比例尺寸接近4:2:1,砖的规格和模式整体都接近或超过秦汉中原地区一倍。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大方砖边长最长为96厘米,厚度16厘米,如果按照汉尺23.33厘米计算,长约合4.2尺,厚约0.7尺,尺幅超过众多宫殿建筑的铺地砖,可称秦汉考古发现的第一大砖。砖的重量取决于砖的体积和密度,第一大砖经过称量重达150公斤。
东汉时期的大型建筑都采取方砖墁地,砖的规格逐渐定型为长条砖和方砖,东汉以后异形砖少见。魏晋南北朝的寺庙使用砖石砌筑,方砖边长45厘米、厚8厘米,长方形砖分别是30.6×15.2×4.2、39×19×8和41×20×8厘米,长砖的边沿磨制整齐,尺寸形制一致。唐代大明宫中前殿用红色的“彤墀”,后宫为黑色的“玄墀”,黑色方砖50厘米见方,灰色方砖35厘米见方;含元殿的墁地方砖采用莲花、蔓草、四叶和团花等纹饰,边长的规格约29~34.5厘米。五代南汉宫殿的方型地砖边长35厘米、38厘米、厚4厘米,主体花纹有黄釉莲花、蝶恋花、双凤和神兽纹等。两宋时宫廷和寺庙建筑的砖利用率远远超过了前代,敦煌莫高窟53窟前宋代建筑内铺满了花纹方砖,以云头莲花纹最多,其次有卷瓣莲花纹、减地蔓草纹、蔓草卷云纹,砖厚6厘米,方形边长分别是33厘米、28厘米,近方形砖为31×28厘米。宋代的铺地砖有素面和花纹砖二种,规格更加制度化,北宋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一书中,对砖的制作、品种、规格有详细的介绍。书中规定方砖最大是2×2×0.3尺,按照宋尺30.72厘米算,方砖为61厘米见方,厚9厘米。
南汉时期蝶恋花纹砖
边长35厘米,厚4厘米。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
元明清以后,砖的品种开始减少,主要有条砖、方砖两种,砖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明清皇家使用的大型方砖规格高,制作复杂,故宫使用的墁地砖有“金砖”的雅称。金銮殿地面的“金砖”统计有4718块。据记载,“金砖”“自明永乐中,始造砖于苏州,责其役于长洲窑户六十三家。砖长二尺二寸,径一尺七寸”。以明尺31.1厘米计算,则砖长68.4厘米,径长52.9厘米。现存明代“正德”年的“金砖”边长一尺七、厚三寸六分,重约80公斤。“嘉靖”年“金砖”边长二尺、厚十寸,重90.2公斤。清代砖的规格日益增大,据统计,故宫最大的城砖长一尺四寸七分,最大的铺地方砖边长二尺四寸。按照清尺32厘米算,则最大城砖长47厘米,最大方砖是76.8厘米见方。故宫太和殿的“金砖”,油润如玉,润如赤墨,光亮似镜,坚如钢铁,敲声若磬,为公认的中国建材史上的精品。但是,就尺幅和重量而言,南越国宫署遗址的铺地大砖仍然是秦汉以来尺幅最长、体量最重的,堪称“中国第一大砖”。
(责任编辑:龚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