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韩潮刻竹扇骨 扇骨阳刻金文要数韩潮最佳

2014-05-29 13:17:01 未知

  扇骨阳刻金文要数韩潮最佳,现介绍他的作品:

  1、下方摹汉砖制式,阳刻“出富贵”三篆字,四周复边。三字摹自“求古精舍”藏品,章法清晰疏朗,字体规整,直线纵横,古朴简拙,运刀干净利落,爽迈超凡,存汉人遗韵。

  上方阴刻行书:“砖文‘出富贵’三言,四周复边,中格为三阳文,深细有汉人铸铜章法,虽无年月可考,知为汉时之制。今藏陈氏求古精舍,初荣大兄雅嘱,鲛门摹。”

  2、上弧形凸出刻金文七字:酉叔获父作羞鬲。这七字拙朴古雅,繁疏相间,韵味十足。空处阴刻行书:酉叔获父鬲,酉叔获父作羞鬲,酉当作郑,省阙画,获字见说文,羞进献也,丑本从又,此正作又。羞字,故与散相似,书敬用五事,汉书作羞。

  行书数百字紧凑流畅,如高山坠石,运刀圆转自如,毫不滞涩。金西厓在《竹刻小言》中说“乃用镌石章边款之法为之,亦不事修饰,故有不甚连属处,但一气呵成,转觉其自然活泼,无甜熟态。”

  韩潮(1781-1846年),字蛟门,又字蕉门,浙江归安(今湖州)人。

  韩潮出身于书香世家,聪明好学,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弱冠之年参加乡试,中秀才。韩父希望儿子能熟读经史,一路考下去,最终鱼跃龙门,金榜题名。可他生性率真、旷达,追求无拘无束,厌倦科举的呆板、僵化,不愿在八股上下功夫。

  韩潮青年时代,正是西泠八家风靡浙江之时,读书人十之八九兴来操刀,刻石言志,以印寄怀。他为求浙派真髓来到杭州,拜西泠前四家之一奚冈为师,学习章法、运刀等技法。

  奚冈(1746-1803年),字铁生,一字纯章,号奚道士、散木居士、钱塘布衣等,九岁作隶书,及长兼工四体。真书法褚遂良,诗词超隽,画山水潇洒秀雅,花卉有恽寿平气韵。刻印宗秦汉,与丁敬、黄易、蒋仁齐名,为浙派印人中佼佼者。

  奚冈告诉韩潮,艺术“世不相沿,人自为政”,作品当随时代,篆刻亦不例外。学习篆刻始于摹拟,最终要有变化,有自己面貌。

  为独辟蹊径,他广集各家印谱,搜罗商周彝器铭文及汉魏碑版拓片,充实自己。当他得知文字学家高爽泉精通金石文字,多次上门求教。在高爽泉家,他看到了宋代薛尚功编著《历代钟鼎器款识法帖》和状元阮元抚浙时嘱僧达受(六舟)摹刻的新藏彝器铭文拓片。他借去临写,“日日仓籀(仓颉、史籀),时时斯邕(李斯、蔡邕)”,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不久之后,他得到了阮元编辑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视为珍宝。

  刻苦研习,融会贯通,使他的篆刻别开生面。章法精纯典雅、苍古朴茂,运刀冲切结合,生辣、犀利,为老师所称道。

  他触类旁通学会了竹刻。1802年他22岁刻的笔筒,由老师绘稿,内容为岁朝清供,阴刻。此后他尝试用阴、阳文将钟鼎文刻在臂搁、扇骨上,效果奇好,面市后反响强烈。他是第一个在竹刻中刻金石文字的竹人。《竹人续录》称他“特别擅长摹刻钟鼎款识,所刻阴阳文都浑朴无比。”此风一开,竹人纷纷仿效,掀起了一股复古潮。

  韩潮在竹上阴刻行楷用的是刻边款之法,直接奏刀,不拟墨稿,真正“以刀代笔”是也。《吴昌硕石交集校补》中说:“嘉道时善刻竹者,首推吾湖韩蛟门。蛟门刻竹法,以墨涂竹尽黑,随以刀画之。篆籀行楷,唯意所适,无不佳妙,逸态横生。石门胡匊邻告余云:蛟门之法今不传,世之刻竹皆匠也。”后来吴昌硕又多次称赞他的竹刻。

  韩潮运刀挺拔峻峭,自然率真,所刻行楷潇洒秀雅,金文苍古朴拙,作品品位极高,为世人所推崇,到后来他的竹刻名声盖过了篆刻,其实他应是篆刻、竹刻家,不是单纯的竹人。

  本文介绍的扇骨设计之精巧,值得一提:1、两枚扇骨一刻汉砖铭文,一刻钟鼎铭文,一下一上,有意错开;2、一长方形,一弧形,避免雷同;3、汉砖铭文的横直笔划与钟鼎铭文以圆弧笔划为主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安排都显现了韩潮善于变化的创新精神。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龚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