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绍良的研究:《功甫帖》用的明代罗纹纸
2014-07-24 16:01:26 未知
雅昌讲堂--刘尚勇:《功甫帖》真伪争议
导语:2014年07月15日雅昌公开课之刘尚勇:《功甫帖》真伪争议讲座在北京大学开讲。《功甫帖》已经成了去年年末一个非常重要的新闻和一个事件了,估计大家也有所关注,那么在讨论这么长时间以后,大家会不会有一种自己的判断?比如说我们认为《功甫帖》是假的,或者认为《功甫帖》是真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关于《功甫帖》的真伪争议。
主讲人简介:
刘尚勇,男,1959年生。北京大学分校中文系毕业。现任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
朱绍良的研究:《功甫帖》用的明代罗纹纸
刘尚勇:这是朱绍良先生的研究,这里说到一个问题,从纸张的角度来讨论,因为一个上海的一个专家说《功甫帖》是假的,原因是他用了明代的罗纹纸,这个很严重了,你想想苏东坡怎么能用一个明代的罗纹纸呢?苏东坡那会儿没有罗纹纸,他在一个罗纹纸上写的《功甫帖》,那难道不是假的吗?这就出现新问题了。
朱绍良先生写了一个文章,因为有一本书叫《中国古代造纸史》,现在考古发掘从最早的汉代的纸张就有,在张掖,当我们发现汉简的同时就已经发现当时有纸张,只不过都是小纸片,纸特别小,早先造纸技术不高,我们看到的都是小纸,《功甫帖》也是一张小纸。朱绍良先生在他的文章里就提到了“原来抄一张纸,它中间是有割断的,箅子,等你扣过来的时候是三张小纸,那会儿抄不了一张大纸,抄不匀,所以抄来是三张小纸”,因此《功甫帖》是小纸的一半,尺寸差不多,一个抄子里边的一张纸的一半,以前古人是非常省纸的,因为纸非常贵,造纸不易,好纸贵过绢素,因为你看他写这个便条的时候都用一半纸,总共是三个小方子,这一个下来一扣是三个小方纸,要写手卷就要接上,然后在齐缝的地方还要打上齐缝章。他就说,他说《功甫帖》用的纸是典型的宋代纸,而不是罗纹纸。为什么到明代的纸的技术高了呢?一个是他出现的纸也大了,现在有四尺整纸,甚至于大纸还有丈二匹,也都能抄出来,不但是抄的纸越来越大而且纸越来越薄,宣纸太厚了吃水,吃水吃墨拉不开笔,宣纸薄了行笔就很自然,明代的时候有罗纹纸,它的厚度比宋代纸要薄很多。因为纸有一定的透明性,它就可以看到箅子纹,一条条横的竹纹,因为竹纹一条条横的像我们织布的罗,绫罗绸缎的罗,因此叫罗纹纸。但是罗纹纸的系数大概是0.3左右,宋代的纸叫楮皮纸,这种纸纤维比较厚大概它是0.47。买这件作品的人是上海土豪刘益谦,他就花钱到香港做了纸的厚度的鉴定,用激光在不损害纸张的前提下进行厚度测量,测量出来《功甫帖》所用的纸0.4左右,跟宋代的纸厚度一直,而绝对不是明代的罗纹纸,所以实证是很有说服力的。
这是关于用纸的状况,这是罗纹纸,《功甫帖》用纸不是罗纹纸,他们进行了检测。你看《功甫帖》用纸偏厚,透光性不好,主要是麻、纤维偏粗,这个偏粗是由于楮树的原因,楮树的纤维过粗,所以它不可能透光,不适合钩填或者引写,这都是关于纸张检测报告,这会儿科技手段已经用到了我们的鉴定当中,并且极具说服力。
所有科技鉴定在这里边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还有一种背后用强光去照,看虫吃的现象,这以前都是没有用过的方法。还有就是用放大镜看它的边际,是钩的还是自然写的不一样,但这次起码用了三种科技的方法来证明1、不是钩填的;2、填过墨是因为修补的原因;3、纸张厚度是宋代的纸张。由于这种实证的观点就否定了双钩填墨,否定了用明代罗纹纸这件事,否定了在虫吃的过程中造假,反而由于有虫吃,说明这件东西是有历史、有传承、有年代的,而且不但在北方收藏过,在南方也收藏过,这是一个流传有序的东西,当然了这些并不能说明它一定是苏东坡写的这件事,这是另外一回事。我们首先说它是不是流传有序,是不是一件旧东西。这是在这次讨论当中我们认为是在没有权威的时代,在缺少大师的时代,如何解决一个古代绘画鉴定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借助科技手段。就是说实证的方法要介入到我们经验式的鉴定当中来,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
(责任编辑:佟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