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承文脉精神
2014-08-20 14:25:13 孙远利
“夫画者,肇自伏羲氏画卦象之后,以通天地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嗣于黄帝时,有史皇、苍颉生焉。史皇状鱼龙龟鸟之形,苍颉因而为字,相继相更,而图画图画典籍萌矣”。至此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几番风云流转,作为新时代的中国画家,如何传承图画典籍,成为画坛争执不休的课题。言继承者每以古人为是,言创新者每以古人为非,往往走向极端,须知艺术均以传统为基础,属于有意无意之间,而非刻意出奇出新,然如何继承与发扬,背离不开中华民族文脉之精神。
原始岩画、秦汉壁画、画像砖、画像石皆体现出古人之文化精神,今人叹为观止,有识之士采取种种措施保护此文化精华。至晋朝唐宋元,众多山水、人物、花鸟其态高贵典雅,其质野逸高趣,更令今人视为国宝。今之贵之,皆因其鲜有。换言之,今人之画,多难以为众引起共鸣,或粗野,或怪诞,盖因其缺少中华民族文脉之精神。
世人皆言继承优秀文化传统,追求国画形式美感,形式乃中国画表达语言一重要手段,形式千变万化,只有在形式上有所实在,方能建立画家自己独特艺术评议,陈老莲、八大山人、董其昌、扬州八怪、龚贤,以及近代画家潘天寿,匠心独运,画作语言个性鲜明,在其各自时代,独树一帜。但他们有着共同的气息,那就是千百年来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不变的精神、传统、文脉。继承传统需把握主题民族精神,以中华民族特有之博大襟怀,包容民族文化之精神。艺术史告知我们,守成与创新是永远的主流,需画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胆识与体悟,“夫学至精、自生妙境”。
我们于继承发扬之间时不能忽略笔墨,画岂有无笔墨而能成者?宾虹语:“古人之渊源派别,及其章法,纯熟于胸臆,乃能纵笔所知,幽深平远,无不如志,而要必归之于用笔墨以植其基,若画无笔墨,徒有古人之章法何益?知用笔用墨之法,方可用古人章法。侔造化之功,则化工无非笔墨也。”荆浩《山水诀》语人曰:“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无笔者,笔乏阴阳顿挫之法;无墨者,又缺阴胆向背之观,古人墨法之妙,无不以笔显面出之。可见,笔墨乃国画发扬之传统。“国画民族性,非笔墨之中无所见”也。笔墨不仅仅是一种技法,还包含着一种精神。技法有限,精神无限,中国画以独特笔墨传递画家之情愫。所谓“千裂秋风”,“润合春雨”,皆以笔墨表达。
笔墨乃是手段,传神才是目的山水画是为近代传神。“唐以前画家,已有斤斤于形似,而以画外有情为高,故王维之雪里枇杷,李思训之烟霞飘渺,在精神而不在迹象,画之贵于神似者以此”于古人,于今人,笔墨非能一蹴而就,是画家修养无日,于抒写物象之时,方可笔笔生发,倘若用笔生硬,则气息全无,是为死墨。昔人画重“形神兼备,惟妙惟肖”非一日可发也,今人作画,更需日日修行,耐的寂寞,感悟生活,自会驾驭作画,更需日日修行耐的寂寞,感悟生活,自会驾驭笔墨,得一片性灵生机,方为高者。笔墨传神,岂为民族文化传统之精神?
师古人、师造化亦是先人之传统。可喜的是“有师古人而不知师造化者,未有知师造化而不知师古人者。”但因今人世事纷繁,竟难以两全,所以画坛现状,不为乐观,幸有吾师龙瑞先生高举“贴近文脉”之旗,指引如我一般之众多有志画者。因“正本清源”已经难见污浊之气,画坛一片光明,中国画包容量大,必有人文精神,情感交融,乃有大境界、真韵致。作为新时代的中国画家,对中国笔墨形神气韵之理解,对中国画人文情怀之体悟,对古今中外绘画之融读,皆为至关重要。“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如我一样有责任之画者,为中国画之传承,让我们大显身手吧!
(责任编辑:王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