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鱼釜尘甑说“釜”、“甑”
2014-08-20 15:47:49 未知
釜是古代的一种炊具,汉代有“釜底抽薪”的成语,“民以食为天”,炊器是人类饮食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器具,其变化往往反映出不同地域人们的不同生活习惯、文化发展与相互交流,是反映年代、地域变化最为重要的遗物。
考古学通称的陶釜,一般具有圜底、夹砂、大口等特征,有的将其称之为“圜底罐”。圜底是为了加大受火面积,陶质夹砂或夹炭,是防止陶器在火的烧灼下爆裂,大口则是为了方便取其中的食物。在新石器时代,釜是原始居民的主要炊器,也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釜圜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釜口也是圆形,可以直接用来主、炖、煎、炒等,可视为现代所使用“锅”的前身。仰韶文化时期,便出现与陶灶相配合的陶釜,秦汉以来陶砖制造的进步,促成炉灶的普及,釜直接置于炉上烹煮食品,比起三足鼎、鬲更为集中火力,可以节省时间和燃料;加上冶铁业的发展,铁制釜的耐火、导热性能更好,而逐渐取代鼎、鬲成为主要炊器。魏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变佐证了魏晋时代釜的普遍使用。
甑是中国的蒸食用具,为甗的上半部分,与鬲通过镂空的箅相连,用来方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将甑中的食物煮熟。这种炊具最早是一种瓦制炊具,相当于现代的“蒸锅”。提到甑,就会说到“甑尘釜鱼”的典故。出自《后汉书·范冉》,所止单陋,有时断粒,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甑中生尘,釜中生鱼”(蠹鱼,食衣物的小虫),形容了贫苦人家,断炊已久,蒸锅生尘,言谈举止不改的豁达精神。
图一:河姆渡博物馆藏河姆渡文化一期多角沿敛口釜
图二: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新石器时代细绳纹圜底陶釜
图三:台北故宫博物馆藏战国铜甑
图四:临沂市博物馆藏商代铜甗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