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摹与再造: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临摹教学
2014-08-25 08:38:17 王醒(宿迁市泗洪县第一实验学校)
临摹是美术学习的初始阶段,对于年龄较小、造型能力欠佳、体力和意志力都较弱的小学生来说,临摹教学又必须有它的独特性和灵活性。关于临摹教学,本人作了以下几点思考。
描摹:这是最低阶段的临摹。要求临本较大、线条清晰、特征明显,学生准备与临本面积相当的纸张,纸张应稍薄。临摹时,将它直接蒙于被临画幅的上方且能透出底本的形象即可。这种描红性的临摹是想让学生达到训练用笔、分辨色彩、摸索勾线和涂色方法,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
“照葫芦画葫芦”式临摹:这种临摹正是传统意义上的临摹,它要求临本形象清晰、线条清楚、结构明确、特征突出。追求完成作品与临本的效果相当,愈接近临本愈佳。在课堂教学中,我将这种临摹分为如下几个步骤:一是观察临本;二是寻找画面中关键的点和线;三是以第二个环节确定的关键点和线为参照,描绘出画面的基本轮廓;四是依临本颜色填色;五是再次确定物象的轮廓线,对画面总体效果进行最终的调整,同时关注画面中的精彩细节刻画。我认为“照葫芦画葫芦”式临摹,虽然在要求上相对严格,但此阶段的临摹对于提高观察力能起到极大的帮助。但在小学阶段,我不提倡长期进行此种临摹。
局部放大临摹:记得在上五年级《水墨游戏——园林》一课时,我让学生临摹李可染的《万寿山谐趣园图》,学生个个目瞪口呆,无人敢下笔。因为此画内容丰富、景物繁多,学生面对这样的画缺乏信心。面对此景,我决定降低临摹的困难程度,遂将原来的临摹全幅作品改为“局部放大临摹”。教师应该在选择“局部”的问题上加以指导,并不是每个局部都适合临摹。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画面的精彩之处,并结合学生自己的喜好,将选择权下放给每个学生。我的这一决定,让沉寂的课堂再次出现了热闹的场面。这节课,学生们的作品让我格外惊喜,作业面貌各异、形式多样。
变形临摹:不同的学生个体都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性,有的学生不喜欢循规蹈矩式的临摹,他们需要表现出自己的想法,希望在原有临本的基础上,进行变形处理,如将风景画中的房子、山水、树木进行变形处理后,出现在眼前的将是一种如梦境般的景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作业也是在比较宽松的氛围中完成的,因而完成的作品也给人带来了轻松欢快的奇特感受。变形临摹参入了小画家的创作成分和诸多想象的元素,属于艺术的再创造,是十分值得推崇的。
添加临摹:学会聆听,也是获取教育资源的一条路径。记得一节二年级的美术课,课前我找来了两幅我觉得挺好的一年级小朋友的平时习作,初始的目的是想为学生在本节课上渗透一点构图方面的知识,让我始料不及的是,当我出示这两幅作业的时候,学生们的发言让我惊呆了,他们竟将这两幅画挑出很多毛病来,并提出了很多修改的建议和意见。顿时,我方想起我拿的是一年级的学生作品。别小看这些二年级的娃,他们的眼光较一年前已提高了许多。随后,我把这两幅画都贴到了黑板上,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添加式临摹,一张张比黑板上的两幅范画更加丰富、更加生动的画幅出现了。我又在其他的几个班试用了这种临摹形式,受到的效果让我格外惊喜。添加临摹,既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场景,又让学生有了较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既能让学生对原始作品进行欣赏、评价,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又让学生多了一些语言表述的机会。
换位临摹:该临摹形式是将临本的构图、物象的组合形式打乱,进行重新组合,通过学生自己的审美经验,对画面进行再构思、再创造。它与传统意义上的临摹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后者注重与临本的相似性与一致性,而前者则要求反映出学生的创造性。前者求变,后者求不变。这种变是物象在画面中的位置的改变,一切由画者安排。换位临摹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广阔的自由度,给了学生一定程度的新鲜感和自由度,它能反映出学生对美的理解程度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很多方面反映了学生的审美倾向,在临摹练习中可以尝试。
变色临摹:变色临摹是一种保留临本的物象结构与画面的构图,只改变画面色调的临摹练习。如将一幅描绘夏天的风景画进行变色临摹时,只要将画面树的绿色改为黄色或红色,一幅反映秋景的风景画便诞生了。在指导变色练习时,应注意防止将画面变得“过花”。有的学生为了一味地求变色,他几乎将自己拥有的彩色笔全部用上去了。看了这样的作品,只会让人感觉头晕目眩,少了主体的色调,全部是凌乱的色彩的堆积,这样非但没有起到应有的练习效果,反而误导了学生对颜色的运用。因而,在变色临摹的过程中,一定要指导学生保持画面的基本色调,也就是大的色彩关系,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这样学生自己也就有了一个可把握的“度”。
背临:我将这种临摹称为“最高级的临摹形式”。背临,也就是将临本给学生欣赏三至五分钟后,便将临本收起,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凭借学生的形象记忆来作画。这种临摹有着较大程度的挑战性,一般学生难以较好地完成,但它却是挖掘学生形象记忆潜力的最佳方式,也很容易发现在这方面具有超常能力的学生。如何才能做好这项临摹任务呢?我想,重点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观察角度和观察重点是什么。背临虽然难度较大,但它属于学生创新的成分却是最多的,它充分地挖掘了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和想象思维能力,是一种极具价值的临摹形式。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