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独坐池塘如虎踞 中华文明黄河流域蛙图腾研究

2014-09-25 15:42:00 李旭

  蛙是两栖动物,能在水中生、会在地里长;蛙类产卵量大,繁殖能力强,与先民期盼多多繁衍后代的理念也是一致。蛙纹是马家窑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纹饰之一,有学者经过深入研究后指出,蛙纹比鱼纹出现稍晚,但分布更为广泛。

  从考古发现提供的大量实物资料来看,早在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上,就已有蛙纹图案。蛙纹的演变过程大致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期即半坡类型时期是以简单的写实纹样为主,即以粗矿的线条刻画出蛙跳的生动姿态。中期马家窑类型时期蛙纹是以变形几何手法表现, 即出现大量的“蛙神”纹。这种“蛙神”不是简单重复早期先民的蛙崇拜,而是进一步将其抽象、夸张、升华, “蛙神”的双肢功能更加强健有力。为了战胜不断面临的水患,神化自由出没于水的蛙类,便将其粗壮结实的双肢变成四肢,使其成为有足够力量战胜洪水的神灵;马厂类型时晚期则是以抽象归纳的手法表现,即几何形M折带纹。演变过程与彩陶鱼纹十分相似。而蛙纹的这种演变过程并非偶然,它与当时人们的信仰、崇拜、认知水平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青形纹饰彩绘陶罐

  从初期蛙纹比较完整,有头、身体、四肢,慢慢发展为只有身体和四肢,无头,蛙纹两蛙足相连。再发展,蛙纹主干和上部已不存在,代之以对是三角波折纹,但属于蛙脚的一部份,蛙纹痕迹尚在。最后蛙纹变成几何形M折带纹,失去“蛙味”。其中,还有将蛙四肢打散后重新组合装饰的。从半坡类型到马厂类型,经过二千余年一脉相承的发展变化,由简单的写实纹样,发展演变为复杂的几何形变体纹样,其产生、兴盛和衰退的发展过程是脉络分明的。

  黄河流域民间艺术中关于半人半蛙的艺术形象也是非常多的,如民间的剪纸中,和布蛙形象等。天鼋氏以鱼、蛙、龟等水物为图腾标志。故其族人图腾像作为蛙人形。蛙身人面的抓髻娃娃蟾蛙,又是何等的天真可爱!这不正象征着氏族子孙“瓜瓞绵绵”、永世不断的陕北黄帝氏族图腾的意象吗?

  华阴县为小儿缝制的布蛙形象,十分神奇。它不同于一般蛙枕,也不同剪纸“蛙变娃”的表现,它是用白布做底色,少量黑布衬头部,彩线勾绣五官和点缀花饰的人面蛙身。显然这是民间的意念造型,不求物体对象的自然真实性,而取其观念的合理性。蛙对民间庶民说来就是娃,就是祖先规定的古老的生殖之神。蛙、人结合是明确的点题,如同人鱼合体等一样的构思,是先民传下来的人兽合体,是作为神灵崇拜的遗训。人头蛙无疑是新娘的陪嫁物,是希望的寄托也是性启发和胎教的依据,当然更是陪伴新生儿玩耍的保护神灵。

蛙形纹饰图腾画像

  不论是从民间蛙型人剪纸中,还是从布蛙形象上,我们仍能看到全兽型崇拜时蛙图腾的身影,尽管这时的人蛙娃娃已经融入了很多民间的意念在里面,丰富了造型,但和早期的蛙纹相比是何等的相似,有头,身体、粗壮的四肢等这些明显的造型特点。在当地人面蛙

  也是女娲始祖的造像,认为是由古以来天经地义的事。娃,是生活的希望,是人生轮回的开始。因而民艺品中的蛙、人面蛙的象征寓意以及围绕蛙的文化现象,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蛙形纹饰彩陶罐

  通过对黄河流域几例鱼纹和蛙纹的造型演变的分析,共同特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一,表现因素导向统一,符合立体面的装饰布局,符合空间的平衡对称感及整齐一律感。二,装饰结构运用越来越成熟,纹饰向规范化、秩序化的几何图形发展。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刘家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