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品茶赏器 相得益彰

2014-10-27 15:03:31 张娟

宋徽宗赵佶《文会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徽宗赵佶《文会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曾经,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白水主义者”,茶、咖啡、饮料都绝少沾染。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茶开始悄悄地渗透进了我的生活。身边家人朋友邀我同品好茶时的宁静舒畅,欣赏茶具时的心旷神怡,对茶道的倾慕与好奇,对某种茶叶创出天价的惊讶……如此种种,让我开始想要去了解茶。作为茶文化最直接的载体,茶器无疑是讲述茶文化的一个不错的角度。

  京城茶具收藏家汪帮宏先生曾经在清华大学举办了一个关于茶具和茶文化的讲座。中国的茶文化是受中国“儒、释、道”精神的影响而形成的,“静、和、雅”这三个字是汪帮宏对这种文化核心的概括。一是“静”。茶叶生在寂静的山里,生长环境赋予了它如此特质。所以我们喝茶,是追求一种放松。二是“和”。这是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内容。朋友来了,我给他沏茶,这是一种尊重,表示我希望求得彼此之间的沟通。通过敬茶,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和”与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和”是一样的。三是“雅”。喝茶即雅赏。当然,现代人在喝茶时多数可能不大讲究旧时的规矩,但所谓茶的雅,要有礼仪与讲究来体现。古人对喝茶是很重视的。比如宋徽宗赵佶每年得到贡茶以后都要举行茶宴,以示恩宠。

  茶文化的传承载体很多,比如书画、典籍、诗词等。但最直观的、与茶文化互动最紧密的,当属茶具。汪帮宏认为,历朝历代的茶具,都承载着那个时代茶文化的特征,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价值取向。

  唐朝以前,人们对茶的采摘、烘焙、捣碾、煮饮乃至茶具并不十分讲究和重视,直到唐代茶叶的种植被广泛推广,饮茶之风极盛。陆羽《茶经》说:“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此外,在包容万物的盛唐气象下,儒、释、道思想的争鸣也促进了茶文化的大发展,许多僧人道士都是饮茶爱茶之人。加之饮茶受到唐代宫廷贵族的喜爱,贡茶制度和茶叶交易的先后出现,都推动了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唐代茶风之盛刺激了专用茶具的产生。

  唐代茶具与现在使用的茶具有很大不同,饮茶程序也复杂得多。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茶是茶饼。要将茶饼放在火上炙烤,放入茶臼或茶碾中将茶饼碾成茶末,再倒入茶罗中筛选,符合标准的茶放在茶盒中备用。备茶时,先备好风炉,茶釜中放入适量的水,煮水至初沸(观察釜中的水泡如蟹眼)时,视水量放入适量的盐。到第二沸(釜中水泡如鱼眼)时,用勺子舀出一勺水放在水盂中备用,釜中放入适量的茶末。等到第三沸(观之如腾波鼓浪)时,把刚舀出备用的水重新倒入茶釜,使水不再沸腾。这时茶已经煮好了,将煮好的茶汤用茶勺注入茶碗。唐代茶具与茶叶的加工方法以及饮茶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它们决定了唐代茶具的形制和发展。据《茶经》记载,唐代饮茶需要的茶具有28种,这些器具包括煮水器具、碾茶器具和盛储器具。

  1987年4月,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完整无损的茶具。从铭文看,这些茶器制作于唐咸通九年至十二年(868年至871年),又有“文思院造”字样,表明这些茶器是专门为宫廷制作的大唐宫廷茶器。这套茶具包括银质鎏金茶具、秘色瓷茶具和琉璃茶具。其中,银质鎏金茶具包括笼子、茶槽子、茶罗子、盐台、茶匙等。茶笼子是盛放茶饼的器具,茶槽子和碾子是专门用来碾茶的,茶罗子是茶饼在茶槽中碾碎成末后筛选使用的器具,盐台是用来盛放盐的,茶匙则是煮茶时搅拌茶汤的重要器具。琉璃茶具是唐代宫廷较为珍贵的另一种茶具,法门寺出土的琉璃茶具是素面圈足淡黄色琉璃茶盏和素面淡黄色琉璃茶托,造型简洁大方,未带任何纹饰,透明度低,十分珍贵。秘色瓷茶具更是精美绝伦,釉色以碧绿色为主,釉面润泽,分两类,一为葵口茶碗,五瓣葵口,深腹,宽圈足;另一为茶碟子,用来盛放茶碗,敞口,浅腹,矮宽圈足。法门寺出土的这套精美奢华的宫廷茶具,反映出唐代宫廷茶道的辉煌气象。

  与唐代煎茶不同,宋代盛行点茶的风尚,即将碾碎后的茶末放在茶盏中,用茶瓶煮水来冲点,再以沸水冲进去,随后用竹子制成的“茶芜”搅拌,形成乳状汤汁。随着社会饮茶方式的改变及点茶法的流行,瓷茶具在宋代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普及,成为主流茶具之一。宋代瓷茶具产地广泛,数量众多,品类丰富,有茶碗、茶盏、茶托、执壶、茶碾、茶罐、茶盒等。从使用功能上可分为煮水器、盛水器、点茶器、饮茶器、碾茶器、贮茶器。尤其是以执壶为代表的茶瓶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器具。

  提起宋代的茶事活动,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斗茶”。斗,顾名思义,就是一较高下的意思,茶叶的优劣、茶水的好坏、茶具的良莠、品位的高低等等,让好茶者有了显示身手的兴致。当然,茶之斗并不是要拼个你死我活,只是带点“文艺范”的愉悦精神的雅玩趣事而已。然而,在斗茶艺事的境界不断推向高峰的过程中,有意无意间造就了具有极高艺术品位的茶具—黑釉盏,使其成为了论茶必提的佳器。其中尤以建盏最为有名,而建窑中的名贵品种,如兔毫、鹧鸪斑(即油滴)和曜变现在都已身价不菲。

  茶文化发展到明代,呈现出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哲学思想加深,主张契合自然,茶与山水、天地、宇宙相互交融;二是伴随着民间俗饮不断发展,茶人友爱、和谐的思想渗入了骨髓。从唐寅、文徵明和丁云鹏等人的茶画中都可以看出,明代人十分重视品茶空间的营造和陈设。由于明代中后期,人们以芽茶代替了茶饼,由煮饮改为冲泡,茶盏在釉色上,一改宋时盛行的黑釉茶盏,白瓷和青花瓷成为当时的时尚。有茶书中记载明代“品茶用瓯,白瓷为良”,“纯白为佳”。绿色的茶汤以白瓷作衬托,显得更加清新雅致,赏心悦目。除了白瓷和青花瓷外,竹茶炉堪称明代文人最为推崇的茶具。竹茶炉被推崇与明初王绂“惠山竹炉煮茶”的典故有关。

  而明代最有名的茶具还当属宜兴紫砂。紫砂茶具在明清时期风行一时,一壶在手,自泡自饮,文人雅士废弃了繁琐的饮茶程序,在简单而朴实的品饮中,尽情发挥,充分体验自然带给人的静穆、温和、平淡、闲雅的精神韵律。

  汪帮宏认为,无论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过渡时期的茶具,还是后来形成的专业茶具,一直以来,茶具与中国“儒、释、道”精神总是紧密联系的。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龚舒)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