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首届“OCAT-皮埃尔于贝尔奖暨青年媒体艺术家年度展”新闻发布会举行

2014-10-30 22:05:08 未知

  首届“OCAT-皮埃尔·于贝尔奖暨青年媒体艺术家年度展”新闻媒体发布会于2014年10月30日下午3时在位于北苏州路912号的安福会举行,揭晓此次大奖的五位国际评委以及八位入围艺术家,并由OCAT上海馆的执行馆长张培力先生和OCAT上海馆的艺术总监玛丽娅·科斯坦蒂诺女士介绍展览和奖项的具体情况。

  OCAT上海馆是一家致力于媒体艺术与建筑的专业非营利机构,位于上海市闸北区苏河湾,由张培力先生担任执行馆长。2012年9月开馆至今,OCAT上海馆已举办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学术性展览,如录像艺术家杨福东以及媒体艺术家杨振中的个人作品展,澳大利亚艺术组织亚太多媒体艺术节(MAAP)的巡展项目“海陆空-重访录像的空间性”,独立动画展“曲径通幽”,青年艺术家群展“第?代”,以及“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建筑文献展”等。

  皮埃尔·于贝尔(Pierre Huber)

  皮埃尔·于贝尔(Pierre Huber)先生是当今最重要的收藏家之一,曾担任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 Basel)评选委员会委员,曾组织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SH Contemporary)等重要当代艺术项目,并设立了中国第一个新媒体艺术奖学金“皮埃尔·于贝尔新媒体艺术创作奖”。

  本次“OCAT-皮埃尔·于贝尔奖暨青年媒体艺术家年度展览”是OCAT上海馆在青年艺术家群展“第?代”的基础上与皮埃尔先生的合作,旨在深化媒体艺术研究与发展,提升推动青年艺术创作的力度,扩大媒体艺术的影响力。2014年度首届评奖与展览聚焦于中国大陆地区,之后将视条件逐步推广到大中华地区乃至世界范围。

  首届“OCAT-皮埃尔·于贝尔奖暨青年媒体艺术家年度展”采取推荐入围制,邀请100余位资深艺术业内人士及大众媒体作为推荐人,每人推荐不超过3位艺术家。推荐名单中前8位推荐率最高的青年艺术家将入围首届“OCAT-皮埃尔·于贝尔奖暨青年媒体艺术家年度展”。最后,由活跃于国际范围并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策展人和评论家组成的五人评委小组从入围展中评选出一位艺术家作为“OCAT-皮埃尔·于贝尔奖”的获奖人,奖金为100,000人民币。展览将由OCAT上海馆艺术总监玛丽娅·科斯坦蒂诺女士担任策展人,于2014年12月19日在OCAT上海馆开幕。

  五位国际评审分别是(按英文姓名首字母排名):

  卡洛琳·克里斯托夫·巴卡捷夫(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

  美国西北大学艺术理论和实践专业客座教授,第14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海水:一种思维形式的理论”策展人。她也是洛杉矶盖蒂研究所2014至2015学年的访问学者,利兹大学2014年客座教授,纽约库珀艺术联盟访问教授和法兰克福歌德大学保乐力加客座教授。曾任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的艺术总监,2008年第16届悉尼双年展艺术总监和都灵里沃利堡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1999-2001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PS1高级策展人。她的著作包括《威廉·肯特里奇》(1998)、《贫穷艺术》(1999)、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100条备注-100种思考》系列以及《工作日志》和《书籍之书》。

  鲁道夫·弗里林(Rudolf Frieling)

  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FMOMA)的媒体艺术策展人,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和旧金山艺术学院的兼职教授,在世界多所学校主讲媒体历史与理论。他最近为SFMOMA策划组织的展览有“克里斯蒂安·马克雷:时钟”(2013),“舞台表现:艺术与媒体的戏剧性”(2012),“描述性节目”(2012),“沙伦·洛克哈特:午休时间”(2011),“大卫·克拉勒布:建筑的叙事”(2011),“黑胶唱片:布鲁斯·康纳及其单曲合集”(2010),“参与的艺术:1950年至今”(2008)。他还协助制作了SFMOMA的展览“暴光:偷窥,监视与相机”(2010)并监制“威廉·肯特里奇:五项主题”(2009)。作为带头践行博物馆理念的制作人,弗里林最近还为SFMOMA的公共空间制作了:“吉姆·坎贝尔:分解图”(2011/2012),“比尔·丰塔纳:声影”(2010)和克里斯蒂安·扬可夫斯基为“洛思阿图斯项目”设计的“硅谷谈话”(2013)。1994年至2001年,弗里林在ZKM做策展人,并任录像收集负责人。期间他还与SWR德国电视台协力举办了国际媒体艺术奖评选。2001年至2005年,弗里林担任ZKM在线研究项目“媒体艺术网络”负责人。

  乌特·梅塔·鲍尔(Ute Meta Bauer)

  当代艺术、电影、录像、声音策展人。自2013年10月起,担任新加坡当代艺术中心首任馆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此前,2012年至2013年间,担任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2005年至2013年,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副教授,负责创建麻省理工学院“艺术、文化和科技计划”(ACT)(2009-2012年)和麻省理工学院“视觉艺术计划”(2005-2009年)。Ute Meta Bauer曾任韩国光州“第一届世界双年展论坛”联合主任(2012年)、第三届柏林当代艺术双年展艺术总监(2004年)、第十一届卡塞尔文献展Okwui Enwezor团队联合策展人(2001-2002年)。她编辑大量出版物,包括近期出版的《第一届世界双年展论坛- 重心转移》(与侯瀚如合作)和《AR - 艺术研究》(与托马斯·D·特鲁默合作)。2015年,她将与麻省理工学院陈列视觉艺术总监保罗·哈共同策划,在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美国馆中展示著名艺术家琼·乔纳斯的作品。

  长谷川祐子(Yuko Hasegawa)

  东京当代艺术博物馆(MOT)首席策展人,东京多摩美术大学艺术科学系教授。自2008年以来,她一直任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亚洲艺术理事会成员,2011年至今,担任犬岛艺廊项目艺术总监,2012至2014年担任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策展人。长谷川祐子的近期项目包括东京现代艺术博物馆的“BUNNY SMACH - 设计触摸世界”(2013年),以及新加坡美术馆的“跨酷东京”(2010-2011年)。2005年,她被任命为日本金泽21世纪当代艺术美术馆首任艺术总监,并策划了展览“马修·巴尼:绘图约束”。长谷川祐子曾担任第11届沙迦双年展策展人(2013年),第12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艺术顾问(2010年),第29届圣保罗双年展联合策展人(2010),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理事(2003年),第4届上海双年展联合策展人(2002年)和第7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的艺术总监(2001年)。她的著作包括《现代女性:女性艺术家在MOMA》第334-351页,现代艺术博物馆,2010年; 《妹岛和世+西泽立卫:SANNA》,费顿出版社,2006年。

  张尕 (Ga Brinkmann-Zhang)

  媒体艺术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中心媒体实验室(TASML)主任。曾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访问科学家,帕森斯设计学院(纽约)副教授。在他众多的展览项目中,作为艺术总监和策展人,策划了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文化项目“合成时代:国际新媒体艺术展”以及 “延展生命”(2011), “齐物等观” (2014)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系列。张尕担任评委和顾问的项目众多, 如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林茨)、 VIDA国际智能艺术奖(马德里)、富兰克林熔炉基金会“现在的未来”奖(纽约),以及洛克菲勒新媒体艺术奖(纽约)等。在20世纪90年代新媒体艺术的萌芽阶段,张尕在纽约组织了有关新媒体艺术及文化的系列论坛和沙龙。2004年至2006年,他共同组织并策划了第一,第二, 第三届“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暨论坛“,将国际新媒体艺术的前沿实践介绍到中国大陆。张尕应邀在世界多地参与过诸多讲座及演讲,其中包括在墨尔本召开的“重生:媒体艺术、科学和技术史第三届国际会议”(主题演讲),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东京国家艺术中心,苏黎世美术馆,圣保罗州立大学(主题演讲),南澳大利亚艺术博物馆(阿德莱德),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他编辑的文集和发表的论文分别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利物浦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等多家机构出版。他也是列奥纳多从书编委(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成员,目前为斯坦福大学艺术与艺术史系访问学者。

  八位入围艺术家分别为:(按姓氏首字母排名)

  Aaajiao (徐文恺),1984年生于中国西安,后移居上海并工作、生活至今。

  程然,1981年出生于内蒙古赤峰. 2004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2013年开始在荷兰皇家艺术学院(Rijksaka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的驻留项目至今。

  方璐,1981年出生于广州,现工作生活于北京。2005年在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获平面设计学士学位,2007年获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新类型系的硕士学位。录像局的共同创始人之一。

  李明,1986年出生于湖南省沅江市。200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获学士学位,杭州2008年建立并加入双飞艺术中心。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和杭州。

  李然,1986年出生于湖北,2008年创办并加入公司/Company,200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林科, 1984年生于浙江温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陆扬,1984年出生于上海。201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硕士研究生。现生活和工作于上海。

  张鼎,1980年生于甘肃。1998年至2003年学习并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油画系。2003年至2004年学习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

  本次展览参展艺术家符合以下标准:

  1,为中国国籍,现主要工作并居住于中国大陆地区;

  2,主要以媒体或媒体技术为其艺术创作的方向和手段,包括:录像与电影(单视频或多视频影像、短片、影像装置、手绘或电脑动画,不含纪录片)、声音及声音装置、摄影及摄影装置(传统与数字摄影)、网络艺术、光电艺术、机械及互动装置等媒介;


  3,年龄未超过35周岁(1979年9月1日后出生,含9月1日);


  4,非院校在读学生;


  5,迄今至少有三年以上连续创作时间。

(责任编辑:谢媛)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