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宋尝试改变五铢钱制
2014-11-07 08:59:51 邹志谅
图片资料
中国自三国两晋以后,进入了一个大分裂时期。北方,出现了几十个割据政权,常称五胡十六国,北魏建立以后虽然政权还是更迭不断,但是东魏、西魏政权似乎与魏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几个政权大多推出了自己的钱币,然而新出钱币或是在五铢上添加了两个字,如永安五铢、常平五铢等,或干脆沿用了五铢原名,这些钱币都没有跳出五铢钱制的范畴。
南方,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称帝自立,国号为“宋”,年号为“永初”,废晋恭帝为零陵王,东晋亡。自刘宋起,继而齐、梁、陈,出现了四个连续更替的朝廷,就这样政治上形成了与北方对峙局面。
刘裕是原晋北府兵的主要将领,“寒门”出身,建宋称帝后在政治、经济等上有所作为,整顿吏治,推行“土断”,抑制兼并,减轻赋役。所谓“土断”,起自东晋。西晋时,由于战乱,中原地区豪族多迁居江南,仍称原来郡籍,形成诸侨郡县。东晋哀帝时,开始推行土断法,裁并侨置郡县,整顿户籍,将侨寓户口编入所在郡县,即史称“庚戌土断”。刘裕仿效推行“土断”,同样是为加强王朝统治,是与豪门争夺劳动力、扩大赋役和兵源的一种手段。但是刘裕即位仅三年就去世了,刘宋王朝要到第三位皇帝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后,才真正有了起色。
宋文帝刘义隆(407年-453年),小字车儿,宋武帝刘裕第三子,424年即位,在位30年,年号“元嘉”。他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在东晋“土断”的基础上清理户籍,免除了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又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宋书·良吏传》有这样的描述:文帝元嘉年间,“区宇宴安,方内无事,三十年间,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晨出暮归,自事而已”,“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即事虽难,转死沟渠,于时可免。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史称元嘉之治。
刘宋出于财政之需,为严肃钱法,恢复货币流通正常秩序,历经了几次货币整顿,曾施行过多次币制变革。一般认为有史可查的刘宋大的币制变革至少有过四次,但因史书过于简略,一千五百多年来,人们对刘宋究竟铸过多少种钱,尚难以说清。
刘宋的币制在中国货币史上有特别的意义,一是自司马晋政权以来的一百五六十年间,统治者一直没有正式铸钱的事,好像在货币史上出现了一个真空,到刘宋才结束了这种局面。二是中国自西汉武帝铸造五铢钱以来,除了王莽钱币外,历朝都沿用五铢名称,而刘宋打破了这个传统,尝试改变传统的五铢钱制。究其原因,或因刘宋政权的高级官吏有许多是庶民出身的,少受清规戒律约束。
宋文帝即位第七年(430年),拉开了币改制的序幕。《宋书·文帝记》:“元嘉七年冬十月戊午,立钱署,铸四铢钱。”此时处于立国不久,为的是迅速整顿东晋遗下的货币流通混乱局面,虽然这次是在国力虚弱并与北魏仍有作战的条件下进行的,但这是在东汉以后,历经孙吴行虚值大钱和社会上实际流通大量极度减重小钱的背景下,新建政权的一次钱币制度的大变革。
自汉武帝行五铢钱以后,无论钱币减重到什么程度,至本次变革前均以五铢为名称(莽钱除外),本次变革将五铢改成了四铢。《宋书·颜竣传》:“轮郭形制与五铢同,用费省,无利,故百姓不盗铸。”所见四铢钱重者接近3.5克(图1),和稍有减重的汉五铢接近;轻者约2.5克(图2),和东汉后期减重五铢接近。新币制改钱名为“四铢”,法定新钱较“五铢”减少一铢,说明当时新立币制,既注意到要适应社会上流通钱币减重的实际状态,又有意要维持钱币称谓与钱币实重的统一。四铢出台时,钱法甚严,四铢钱的推行成功,稳固了刘宋朝的“元嘉之治”。
四铢钱中发现还有穿上下各有一星的,有称两柱四铢(图3)。在每起出土的六朝钱币中所占数量不多,常常是仅发现几枚而已。1987年11月,在溧水南郊的寺桥出土的一瓮古钱中,一次就发现了四铢钱39枚,是出土四铢钱数量比较多、有考古记录的一次实例。
1997年本人在南京筹办迎香港回归钱币展时,巧遇当地钱币收藏者出示一枚砖状准圆形四铢(图4),持者以为可能是六朝的一种冥币,希望我能给个说法。我见此物材质属火候较低的陶制品,或因上面有一道圆线,被人为沿线扳成了钱币状的准圆形,判断它刚发现时不一定就是准圆的。这个圆线的直径与一般见到的四铢钱相当,圆形之中是个方框,框中并不见穿孔,方框左右有“四铢”两字,两个字是反书的阴文。据此特征,我告诉他们:这不是冥币,而是铸造四铢钱所用的钱范的一部分,铸造四铢的钱范以前还没有发现过,别看这小小的一块砖状片片,此物比较珍贵,希望南京的钱币收藏者对此等范片继续注意。在以后的十几年中,虽然这种四铢钱范并不多见,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原生态”的四铢钱陶范片(图4),还是被钱币收藏者又收集到了几起,如果将这些钱范片与四铢钱对照考察(图5),那就一切都会明白的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六朝故地江苏农村发现过一种前所未见的钱币(图6)。此钱铜质细腻,色泽淡黄偏白,经鉴定无伪作之嫌,直径23毫米,重2.47克。研究者从形态、文字考察,均认为具有六朝五铢风格,此钱右边虽为“五”字,但左边并不是“铢”字,而是有如手写的拉丁字母“f”。经进一步研究,此字形虽似拉丁字母,但并非外国文字。纵观我国先秦以下的钱币文字,此字在某些钱币上有踪迹可寻,见于齐国刀币“齐法化”上的“化”字(图7),还有那环钱“益四化”上的“化”字(图8),此钱应该读作“五化”。“化”在古代曾作为“货”字的省书。
五化钱与刘宋的四铢钱相比,更有承上启下之姿态,铸造质量优于晋末宋初的五铢钱,铸工、形态和重量等方面与刘宋四铢钱很为接近,五化较五铢钱是保留了数“五”,改钱名单位“铢”为“化”,四铢较五铢钱保留了钱名单位“铢”,易数“五”为“四”。两者似有一定联系,排比推知此钱铸于刘宋初期的可能性最大。
“五化”钱在当时若作为一种新钱,与元嘉七年推出的四铢新钱似有异曲同功之作用。改“铢”为“化”与改“五”为“四”,都是以当时通用的五铢钱为基础,将“五铢”钱文改换了一个字,前者改换了量字,后者改换了数字,但改换的结果都是减轻了所标示的重量,从而让钱币实重与钱文标示相一致,改换的实际意义是相同的。由此推断铸造“五化”钱,可能是元嘉七年刘宋推出四铢前所做的尝试与探索,终因改成“四铢”更加合适,“五化”最后未被正式推出。
(责任编辑:董倩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