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A看展】苏博唐寅特展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唐伯虎
2014-12-09 07:56:57 未知
苏州博物馆由此处上二楼为唐寅特展
苏州博物馆唐寅特展开幕式 曲艺表演
苏州博物馆 唐寅特展开幕式现场
“唐伯虎点秋香”一段才子佳人的故事从明末流传至今,并被演绎成各种电视版本,让唐寅(字伯虎)成为苏州“吴门画派”中名气最大的一位。然而,这位“风流才子”的才华究竟如何?近日在苏州博物馆展出的“六如真如——吴门画派之唐寅特展”全面呈现出唐寅在诗、书、画方面的才学。12家国内外文博机构47件唐寅的书画作品中,很多作品首次展出,更有许多是博物馆一级藏品,内容涵盖山水、花鸟、人物、古木竹石等不同主题,反映其书画风格演变的同时,也映射出他坎坷的一生。
展厅位于苏州博物馆的二楼南北两侧,分别以唐寅在桃花坞里的建筑“梦墨亭 ”和“学圃堂”命名。这座由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江南建筑,充分考虑了结构的平稳,二楼为两个对称的八角型大厅。为考虑到作品的平衡,作品分布以董其昌南北宗论为主线,将各种题材分类置于两厅。南厅包括以南宗为主的山水和花鸟、人物题材。北厅包括北宗为主的山水题材和书法作品。由此体现唐寅在山水画上造诣之全面。
南厅“梦墨亭 ”,主要展示南宗山水和人物、花鸟题材
《临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唐寅
《临韩熙载夜宴图卷》,下图为唐寅画作,中间为作品对比说明,上图为顾闳中所作图片
走进南厅“梦墨亭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为位于展厅正前方的长卷《临韩熙载夜宴图卷》,此卷是唐寅临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所作《韩熙载夜宴图》。策展人潘文协博士介绍:“现北京故宫藏顾氏本《韩熙载夜宴图》画共五段,依次为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而唐寅所临与顾本不同,共六段,其将顾氏本清吹一段中韩熙载形象移前作第一段,其后依次为听乐、清吹、观舞、歇息、散宴。同时还加入了明代的生活特点。”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两幅作品的区别,墙上展示了顾氏版本的图片,并截取其中局部进行对比说明。唐寅所绘仕女身穿四方连续花纹,比顾氏本细小雅致的花纹更为亮丽。而唐寅本在家具陈设方面更呈现出明代简介的风格,同时落地屏风从顾本的四件增加至十四件,还增加了很多文房用具和盆景摆饰,营造文人室内的氛围。
事实上,唐寅创作这件作品时与当时韩熙载以酒色躲避人世间纷争的心境相类似。 明正德九年(1514),唐寅曾误信明宗室宁王,被以重金征聘到南昌,后来发现这是一场政治阴谋后,他便佯装疯癫以求脱身,随后创作了这幅《临韩熙载夜宴图卷》。后来宁王起兵反叛朝廷被平定,唐寅幸而逃脱了杀身之祸。目前,此卷为重庆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是首次对外公开展出。
南厅中《贞寿堂图》展示现场
《贞寿堂图》唐寅
在《临韩熙载夜宴图卷》两侧分别为南宗山水和花卉作品为主。入口处第一件为唐寅早期南宗山水《贞寿堂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这件作品是唐寅为朋友周希正创作。当时周希正上任山东,在苏州吴中迎养其母亲,并建“贞寿堂”侍奉,在母亲八十大寿之际,相邀沈周、吴宽等17位友人为其赋诗,并由唐寅为序补图。按董其昌的理论,南宗山水多为表现南方山水温润的风景,从唐代王维开始到北宋荆、关、董、巨,到米氏山水再到明四家一路,而唐寅在南宗绘画上主要通过沈周上溯。而这幅作品以平远、阔远布景,山石皴笔劲利,点景人物衣纹细劲,显示出南宗山水的风格。
由于唐寅创作很少留下年代,因此对判断唐寅作品的创作时间造成了很大困难。因此,这件《贞寿堂图》的创作时间一直存有争议。潘文协博士说:“这件《贞寿堂图》一说为唐寅十七岁创作,一说为三十岁左右创作。但是,通过阅读序言,可以判断应该是其三十岁稍前作品。这幅作品尽管在描绘篱笆等细节略显稚拙,但整体奠定了唐寅绘画的基本风格,苍润细腻,带有文人气息。”
《毅庵图》唐寅
嘉宾在品鉴唐寅的《款鹤图》
《款鹤图》唐寅
《黄茅小景图》唐寅
《云山图》唐寅
《贞寿堂图》之后,沿展厅四周观看可看到多件南宗风格的作品,有模仿米氏山水的《云山图》,也有清宫旧藏《毅庵图》、江南意象山水《桐山图》等。其中《沛台实景图页》是唐寅陪同好友王鏊游览汉高祖刘邦家乡沛台遗迹,据实景而作,近处坡石劲挺秀润,远处以米氏云山展现平远之景。王鏊与唐寅是亦师亦友,官至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与唐寅有着共同爱好,都喜欢游山玩水、饮酒赋诗,过往密切。后来由于母亲过世,王鏊守孝三年,期满后再次“出山”,而此时当朝皇帝是继位不到一年的明武宗,宠信与之对立的刘瑾,王鏊常作诗感叹世事沧桑如《歌风台》。而这幅《沛台实景图页》是唐寅为王鏊“出山”时同游徐州沛台所画,旁边还根据《歌风台》韵律配有诗词,“调侃帝王事业”。
而在展厅的中央展示的是唐寅成熟时期南宗山水的《款鹤图》和《黄茅小景图》,均藏于上海博物馆。“款鹤”是艺术家王榖祥之父王观的别号,精通医术,与祝枝山联姻,因此这幅作品是祝枝山邀请唐寅创作。图中主人伏石案而坐,一鹤正闲步而来,山石细笔长皴,人物描绘简括。据推测为唐寅三十多岁创作。潘博士说:“在《石渠宝笈》中曾经记载唐寅二十多岁创作过款鹤,然而这幅作品已不存在,此幅中沈周的字属于晚年时创作,由此推断应为唐寅的创作时间是三十岁以后。”
《墨竹图》唐寅
四君子是文人雅士经常创作的题材,在南厅出口处展出了《墨竹图》《灌木丛篠图》《墨竹图扇》《菊花图》等作品。其中《墨竹图》显示了唐寅独特的画竹风格,三两枝竹枝自左斜出,用笔洒落。而他的《菊花图》多浓墨枯笔、笔法灵活,显示出他科举舞弊案后,采菊东篱下的心境。潘博士介绍:“唐寅16岁参加秀才考试,高中第一,可谓少年得志。29岁乡试高中解元,次年赴京会试结识了江阴巨富徐尚德,成为莫逆之交。然而徐大公子重金获得会试的考题发现后,唐寅也被当作作弊的帮凶一起入狱受审长达一年。唐寅回到苏州后开始以卖文卖画为生。”那首著名的《桃花庵歌》正是在此时所作,在开幕现场还以歌舞演绎了一段诗中“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的场景。
北厅学圃堂
北厅“学圃堂”,主要展示北宗山水及书法作品
《行书龙头诗》唐寅
《行书和沈周落花诗2》唐寅
《行书落花诗与漫兴诗1》唐寅
北厅“学圃堂”来自唐寅书斋之名。正对展厅的中央的是唐寅的书法《行书龙头诗》,龙头诗目前共有十首,而这一首是字体最大的一件 ,也是唐寅在从科场回苏州后所作。年轻的他心有不甘,心中有很多愤怒,在某一天早晨,执笔一气喝成写下这首诗词,七律《漫兴》述说的是唐寅科场案后落魄的生涯,行笔潇洒纵逸,风格仿李邕。作品曾在《过云楼书画记》卷四中有著录。
据了解,唐寅的书法大多分为三类,一种是写自己的诗词,第二种是为应酬而作,如寿文、墓志铭等,第三种是与朋友往来尺牍书信。除这首龙头诗为自书诗词外,在展厅中央的长卷柜台里也是唐寅所写的自己的诗作《和沈周落花诗》、《行书落花诗与漫兴诗》,分别创作于早期和晚期。“落花诗”为明代诗坛两大著名倡和之一,另一个为《江南春》,两者皆由吴门画派宗师沈周发起。其中《落花诗》自沈周首倡十首之后,文徵明、唐寅、徐祯卿等皆相继和之。而唐寅的书法最大特色是出入与赵孟頫和唐代李邕,这两件《落花诗》分别显示受这两位前人的影响。《和沈周落花诗》书法字体瘦挺平正,有赵孟頫笔意。《行书落花诗与漫兴诗》书法结体宽绰,是典型的仿李邕风格。
《匡庐图》唐寅
《看泉听风图》唐寅
《湖山一览图》唐寅
《杏花草堂图》唐寅
展示北宗山水
由于北厅以展示北宗山水为主,因此龙头诗的两旁分别是由安徽博物馆藏具有典型北宗风格的《匡庐图》和中国美术馆藏融合了南北风格的《湖山一览图》。《匡庐图》创作于宁王事件之后,当时唐寅察觉宁王谋反心态之后,装傻回乡,途径三峡描绘了两岸的庐山奇景。此次事件后,唐寅更加思想消沉,转而入佛,取号“六如”,出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而在《匡庐图》中可以看到他的落款“六如”。
分布于书法两侧橱窗的是唐寅的北宗山水。潘博士表示:“北宗山水始于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流传至赵傒、赵伯驹、赵伯骕以及马远、夏圭。不同与文人画,北宗以浙派为代表,构图饱满,山石险峻,而唐寅北宗山水则更多注入文人情怀,展示江南吴中人少有的大气潇洒。” 如上海博物馆藏《骑驴归思图》、《柳桥赏春图》,南京博物院藏《看泉听风图》和广东省博物馆藏《雪林寻诗图》等经典作品在本次展览中展出。 《看泉听风图》采取南宋马远、夏圭半边式构图,而《骑驴归思图》 则显示出北宋全景式构图,多用北宗典型的披麻皴。在对面橱窗中,上海博物馆藏《春游女几山图》、《杏花草堂图》、《高山奇树图》等皆以隐逸为主题,各具春夏秋冬四时。
《行书与若容手书页》展示现场
《行书与若容手书页》唐寅
在出口处,展示的是唐寅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所写的信札《行书与若容手书页》,由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极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份信札提及友人薛章宪新逝而不及赴吊之事,并慨叹吴宽、沈周相继凋落,还记录了唐寅自己的生平著述,似乎正在做生命的最后嘱托,也为我们了解唐寅的生平和思想提供了线索。而受托者若容正是江阴富商好友徐尚德。这篇信札写完没过多久,唐寅便在郁郁寡欢中黯然离世,享年五十四岁。
真正的唐寅,其人生可以说是一个悲剧,一生大起大落,最终也没有如他所愿,在仕途上没能有所发展。然而或许正是这坎坷的经历,才造就了他的才情艺术。潘博士说:“我们应该庆幸历史给予唐寅的是一个艺术家、文学家,而非政客。我们也应该庆幸如果没有这些,就没有我们今天为唐寅举办的盛会。我们希望通过展览尽可能多的还原真实的唐寅,希望观众从他留下的书画原作中,体会他坎坷的境遇和笔墨人生。”
(责任编辑:郭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