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家第108期】万军:收藏最有意义的部分在于分享
2014-12-25 16:43:23 裴刚
万军
2014年嘉德二十周年拍卖中一幅蔡锦90年代创作2米尺幅的代表作《美人蕉》,估价40万至60万人民币,万军靠他的收藏经验判断这类重要艺术家的代表作应该属于百万级的作品,一定会有藏家出手。本以为肯定会与这件作品失之交臂,虽身在香港巴塞尔,可心里一直关注着拍场的结果,让他出乎意料的是这件作品流拍了,也给了他与这件藏品结缘的机会。从香港回到北京,万军第一时间通过私洽与拍卖行达成了这件重要作品的收藏。在他的收藏经验中,艺术品与藏家之间的缘份非常微妙,这件事令他感受尤为深刻。
万军,70后生人,清华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毕业。他喜欢和朋友们分享收藏艺术品的快乐。在他看来收藏品如果都买回来摞在仓库里不见天日那就失去了收藏的意义,所以很多好友家里会出现他的藏品,比如赵无极、常玉、周思聪、蔡锦的作品;由他提供环境设计的朋友家里也一定会有他的藏品。他说:“因为藏品达到一定数量后,不可能有那么大的空间展示,但放仓库里就失去了艺术品的价值。每一件艺术品都需要得到展示,让更多的人受感染,所以我把作品分布在很多好友的家里,一来藏品有了更好的展示空间,二来可以让更多的人欣赏。而且我还会为他们调换作品,他们比我打理得更好。朋友说他们为陈列这些画,家里都恒温、恒湿了,因为我经常灌输给他们恒温、恒湿对画有好处,对他们生活的环境也好。”
万军收藏艺术品带来的快乐,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分享给朋友们。他身边的朋友们也逐渐在这样的影响下开始关注艺术品收藏,所以有时候碰到心仪的好作品,而自己财力不足的时候也会拉着朋友先买下来了,以后自己再从朋友手中买过来,或者从投资的角度介绍给朋友们哪些作品可以收藏。久而久之朋友带朋友需要做设计的同时,也把家里艺术品的投资托付给他,万军也把自己对收藏的认识传递给了更多的朋友。
蔡锦《美人蕉》200x190cm 90年代 万军藏品
收藏态度
“我对收藏市场的理解是画廊、拍场、文玩杂项市场等,很多收藏爱好者都有各自的收藏领域,并不互通,我属于哪个圈都看看的。我对收藏没有界限,不会被品种、年代、风格等等所局限,只要是喜欢的都会介入,所以我的藏品有油画、水墨、雕塑、传统版画、水彩、连环画、唱片、影像图片等等。我觉得艺无界,天地通。”万军对自己现在所处的状态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缘起
万军说自己的收藏情结缘于小时候对“小人书”的喜爱。说起连环画,在70后人群的心里是抹不掉的记忆。万军说自己从四、五岁起看过的“小人书”现在随便都能找出来。“刘继卣画的《大闹天宫》,王叔晖画的《西厢记》,华三川画的《白毛女》,后来正值金庸热,于是对岭南美术出版社的《醉拳》、《醉八仙》、《八卦连环掌》等等武侠类的连环画情有独衷,以至于对岭南画派中的代表人物高剑父、赵少昂、杨之光格外关注。
赵无极 《无题》 80x85cm 1981年 万军藏品
因为儿时酷爱连环画,万军的父亲还“批斗”过他一次,“我爸把我所有的小人书进行合算,加出来48块多钱,他说你看看你天天干什么?你买这些东西花了40多块钱,那个时候是我初中阶段,可能差不多是他一个月的工资。前段时间我跟他开玩笑说现在我那一本小人书都不止40块钱了。”
万军对“连环画”的记忆至深,并不是一般意义的喜欢看。因为,他有个“多愁善感”的习惯。每到年底的时候,他总会买本“小人书”作为这一年的纪念。他会在最后一页写上自己此时此刻的感慨,并把时间精确记录到秒。这样的习惯一直持续到他上大学,连环画书对万军而言已经不仅仅是普通意义的“小人书”,还包含了年复一年成长的足迹和彼时的情感记录。
后来能够一直在美术领域持续下来,离不开当时跟街坊邻居学画画的经历。万军回忆自己与美术结缘,跟小时候和街坊一个十八九岁的小伙一起临摹连环画有关,“邻居的这小伙没事情做,家里就让他跟着电影院的美工学着画电影海报。他们家没有连环画,就借我的拿回家临摹。临摹的时候打九宫格,我也跟着打格子临摹连环画,所以那时候打下造型和白描的童子功。所以,小学的时候老师问‘万军你长大了干什么’,我说要当画家。从四五岁起到现在就没离开过美术这个事儿。”
颜石林 《勇士》 青铜 万军藏品
阿老水墨作品《南亚之舞》 69x47cm 万军藏品
收藏往事
万军记得上清华美术学院的时候张仃先生、阿老、李燕等老师常常和学生们一起聊天上课,也常常画一些水墨的作品给学生们学习观摩,从而形成了原始的积累和收藏。毕业后因为工作关系在报社及电台认识了一些音乐人,有机会收藏到很多胶片、磁带、黑胶等音像制品。他觉得这些收藏品就像日记一样,让时光都留在这些藏品中了。
由于家人与湖北美院的渊源,在与尚扬、马六明、曾梵志等湖北籍艺术家的交往中,多了一份收藏机缘。
在万军的收藏中,西方油画也是他的方向之一。由于朋友的关系他得以认识一些英国家族拍卖行,虽然这个拍卖行不大,却已历经几代人的经营。“这些拍卖行是圈子化的世族收藏,对所有的艺术品的来源,把关都非常严谨,因为他们的客人大多都是有几代人的关系。我一般选择3、5千英镑的作品,这个价位可以淘到十八至十九世纪之间的油画精品,是比较合适的,当然也有比这个便宜的,但都不是特别好。比如,我买的一幅作品《偷窥》,作者是J.Wright.Derby,1766年,尺寸 45X57厘米。这件油画作品参加过英国1910年GRAVES 画廊的展览,编号第95号。1948英国 DERBY ART 画廊展览过,编号第137号。曾经由英国大收藏家 George McDonald 和 W.R.Searle 收藏过,如今被我幸运的收藏了。”
《偷窥》,作者是J.Wright.Derby,1766年,尺寸 45X57厘米。这件油画作品参加过英国1910年GRAVES 画廊的展览,编号第95号。1948英国 DERBY ART 画廊展览过,编号第137号。曾经由英国大收藏家 George McDonald 和 W.R.Searle曾经 收藏 现万军藏品
颜文樑 《黄浦江景》 40年代 万军藏品
捡漏
随着民国这段历史与今天的人们拉开距离,彼时的人情风貌产生出万种风情和想象。但民国时期飘洋过海学成归来,并带着“西风东渐”历史使命的民国艺术家留下的油画,便成为最直接的承载物。近现代油画中民国时代的老油画的历史、艺术、文化等价值已经被普遍认同。万军也收藏有颜文樑、刘海粟等名家的作品,但收藏的过程最令他难忘的是一次捡大漏。
在去年,万军参加一次在拍卖行一个小拍的现场,看到一幅大概30公分大小的一张老油画,手摸上去还有一层灰,并没有太在意。“那天拍卖的是一批老油画,包括吴作人的小画有五张,还有冯法祀的油画。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都是小的油画作品。可能是都一个藏家的藏品,我看到这件作品的时候没有注明作者,但画得很好,当时是5000元买的。买回家也没有太在意,有一天一边打电话一边看着这幅画,看着看着发现了问题,于是马上挂断电话找了一块干净的布轻轻擦了一遍,发现左下角有字,有印章,当时看不清,只感觉签名像颜文樑,就直奔电脑查颜文樑,在雅昌上把他的画都找出来,我又找关于他的书,找到了和这张画同一题材的作品,都是画上海黄浦江上的船。后来,我送到中国油画院找专业修复油画的老师进行清理。有一天接到电话说画面清理干净了,露出了这件作品的原貌,原因是画面上的多层光油保护膜氧化,再加上灰尘什么的,使画面模糊灰暗,揭掉表面以后里面的颜色就出来了,颜文樑三个字包括印章非常清晰。而且早期留法的绘画风格很明显,年代的痕迹也很明显。
万军能够“捡漏”是和他对待收藏艺术品的心态分不开的,他说自己宁可买一张自己看不懂的,也不买画得没有思想的。“我买画不看作者名字,只看作品本身。如果只看作者名字不看作品的,那就跟艺术本身没有关系。”
周思聪 《汲水图》1979年 万军藏品
梁浩 人物 150x120cm 布面油画 万军藏品
后记
万军说自己买作品常常因为作品本身吸引他,一次在荣宝拍卖看到一件作品从画到画框整体都非常精致,他被这种态度吸引,看了介绍是清华美院毕业的学弟梁浩的作品,当时加上佣金2万元收藏。 “经常会有朋友从外地来参加北京的拍卖,在交流中发现有些收藏爱好者会把估价30到40万的作品,拼到70万买下来,其实这样对艺术家是很不负责的,艺术家的作品还要逐渐在市场里成长,应该尊重青年艺术家。而且花10万美金的价格,在欧洲能买到非常好的艺术作品了。”万军认为艺术品收藏还一定需要有一个理性的心态。
(责任编辑:裴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