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匣钵是制作陶瓷时必不可少的窑具

2015-04-28 21:29:12 未知

  从粗陋走向精致,从实用走向装饰,中国陶瓷在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肥东县博物馆里有一件距今1000多年的宝贝——东汉元兴元年匣钵,它虽然不是陶瓷,却是当时制作陶瓷时必不可少的窑具,无数陶瓷器曾在其中烧制、诞生。正如肥东县文管所所长彭余江所说:“它的发现,为汉代,尤其是东汉时期烧制陶瓷器的器具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汉代陶瓷高水平发展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发明了陶器。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到了汉代,陶瓷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汉代是瓷器手工业大发展的时期,当时的艺术家和工匠们开始用陶瓷制作各种艺术品。从留存下来的文物看来,汉代艺术陶瓷的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质量之高远远超过以往。”彭余江介绍说。

  西汉时期,上釉陶器工艺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起来,而多种色彩的釉料也在汉代开始出现。到了东汉,以至魏晋时期,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可以说,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当时中国瓷器生产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彭余江告诉记者。

  匣钵上刻有纪年款

  那么,在陶瓷的制作过程中,匣钵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原来,在烧制陶瓷器过程中,为防止气体及有害物质对坯体、釉面的破坏和污损,工匠们会将陶瓷器和坯体放置在匣钵中焙烧。彭余江解释说:“匣钵是一种耐火材料,使用匣钵烧制陶瓷器,不仅可提高装烧量、制品不致粘结、提高成品率,而且匣钵还具有一定的导热性和热稳定性,可保证陶瓷质量。”

  上世纪90年代初,肥东县八斗镇花张村村民宁传武将这件东汉元兴元年匣钵捐赠给了县文管所。只见这匣钵器形规整、敦实厚重,为灰黄胎,平沿口,浅腹,敞膛,平底,斜壁。“非常珍贵的一点是,这个匣钵上用隶书明确刻有纪年款‘元兴元年所作大吉年’九个大字,明确了这件匣钵的制作和使用年代——东汉和帝刘肇时期所作,这为我们研究那个时期的烧制陶瓷的器具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物材料,所以当时工作人员都很兴奋。”彭余江介绍道。

  用耐火材料做匣钵

  如果不使用匣钵烧制陶瓷,会出现怎样不同的结果呢?“直接将陶瓷器具放在火上烧,陶瓷器很容易破裂,次品会比较多。”彭余江答道,“匣钵作为承烧瓷器制品的工具,既可以一匣一坯,也能够一匣多坯,从而有效地利用窑室空间,大幅度提高产量,降低消耗,可见当时陶瓷制作的工艺水平已经比较成熟。”

  据考古资料显示,我国龙山文化时期烧制的黑陶,已经使用专门的匣钵。在山东省诸城市杨家子遗址曾采集过两件烧制龙山文化蛋壳陶的匣钵,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匣钵。

  彭余江说:“匣钵是一种耐火材料,古代先民发现了耐火材料,并利用耐火材料制作成匣钵,为烧制陶瓷器所用,足以证明古人的智慧。在东汉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粘土质耐火材料来制作烧瓷器的匣钵,由此可见,中国陶瓷业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真的是一代代人点点滴滴智慧的结晶!”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程立雪)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