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忧郁的历史学目光:肖丰江南古镇的艺术实验

2015-07-06 14:15:37 未知

  编者按:历时两年,作品《物似人非》以“西园”、“青竹”、“荒草”为线索,展开当下青年人在江南社会舞台的纵情狂欢图卷。

  “江南”作为特定的文化场域,和青年人现实境遇中的偶然性和独特性行为发生关系,共生出强烈的视觉悬疑和冲突的“剧情”。

  肖丰是一个视觉症候主义者,在他充满了忧郁的历史学目光注视下:

  友情/欢愉/性欲/自欺/温情/同性/诱惑/作恶/疾跑/克制/迟疑/幻觉/隐秘/告诫/痛悟/纠结/戏谑/失控/伤害/虚空/矜持/冷漠/放逐/期待等真实的社会情绪。

  《物似人非》是关于“读”的视觉艺术。肖丰自定义媒介——书即是艺术作品。观者可在案头、咫尺之间以及挥发油墨与书香的气息中,独自完成对图像视觉的猎奇与探幽。

  他说,艺术是思想的一种情绪,他的情绪以书的形式流露。

  工作照1

  工作照2

  张小迪

  长江流域的冬天总是阴霾得看不见一朵云,这种混沌的气候让人的思绪黏稠,变得缓慢,《楚辞》中说这片地域叫云梦泽,没法脚踏实地的地方。从堤边往家走,天色渐暗, 泥泞的小路让我的脚步迟疑,每走一步,鞋子都会粘在大大小小的水洼中,来来回回找不到回去路。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江边生活的日子。放学后,我总爱绕着熟悉的江堤, 踩着乱石堆砌的江滩,想让自己在熟悉的地方迷路;或者蹲伏在码头边的草丛中,和小伙伴们窃窃私语,望着一艘艘载满砂石的驳船顺江而下,等着隔壁班的女同学从坝上经过,傍晚的风从余晖中吹拂过江面,缭绕过她们的发梢,不知不觉间,潮湿的空气里弥漫开一阵阵洗发水的香味……隔江的对岸,捕鱼的小木舟开始收网,顺着渔夫拉网的胳膊,星星从潮汐中翻滚出来,撒满了天空。这是我的江南,那时候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对我来说,长江和堤坝间是一只静怡的鸟笼。如今这里仿佛一片废弃的园子, 记忆中那些隐秘的岁月,在时代的喧嚣中,化作了江岸边林立而起的建筑,像一座座残缺的雕像伫立在庭院里,没有人可以补齐,城市里的灰尘和泥土覆盖了我回家路上的青苔,我像一根无法着陆的羽毛,找不到往昔的云梦泽。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汉乐府中描绘的江南勾勒出一幅笔墨轻盈的自然风光。此时的江南在哪里?“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 (《史记·秦本纪》)太史公在九州舆图上圈点出最早的地理疆域,先秦至隋唐巨变之前的江南,大约是指湖北、湖南,莲叶繁盛的鱼米之乡。秦汉一统后,莲花与江南互映的意象,在数百年的古风辞章中绵延不断。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赠范晔》南北朝·陆凯),江南的另一个意象是春天,衣冠南渡后江南成为华夏文明的避难所和繁衍地,对春天的寄望伴随士大夫们的乡愁“汀洲采白苹”,守望“日落江南春”(《江南曲》南北朝·柳恽)。

  “日暮江南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踏歌词》唐·刘禹锡)如今我们回忆江南, 仿佛犹太人回忆耶路撒冷,希腊人回忆雅典卫城。物似人非的不是风景的变迁,而是人情的冷暖,秩序的更迭。莲叶与竹枝的交替,在历史时空中演绎着寒来暑往,“闲梦远, 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望江南》唐五代·李煜)江南一隅与千里山河的命运叠照,谱写着春去秋来岁月变迁的时代复调。

  作为曾历经社会巨变的一代中国艺术家,肖丰深谙“畅神”“感通”的玄妙,其时间观不像西方人那样执着于精确度,而是以内在时间的方式为自身的情绪和思维奠定尺度。一个时期中的中国叙事者,并不完全计较于形态相似性维度的谋划。在他的作品中没有强迫性的修辞术,好的作品随作者性情心境变化,“趣味”得到最大程度的凸显。“不把事当事”的洒脱,简单质朴的笔墨趣味中却暗含着世界的丰富性,故事虽零碎,故事底下的文化依托却指向一种玄学维度的完整。这样的趣味同样表现在中国的绘画中,金圣叹批《水浒传》时,明确指出中国的“画法”即“文法”,看似松散的图像中却内含响应东方时间叙事的玄机。

  从“马一角”“夏半边”的南宋宫廷画,到青藤、白阳等明清文人画,其中总要强调虚实相接的断裂感,过分坐实,反而不成画。正如北宋大哲张载所言:“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正蒙·太和》)艺术史告诉我们,历代对“潇湘八景”“梅兰竹菊”等同一题材虽然有着不厌其烦的反复描绘,但个中叙述的故事细节却千姿百态。这样的图像生成逻辑启迪我们的是,一旦有了时间、秩序层面的视野,就会发现, 当代艺术的困境,如同荒芜的西园,追根究底是缺失了秩序依托。与其他艺术一样,图像叙事的传统建立在大众共识、也就是民众的生活秩序的基础上,这种秩序就是中国的礼乐秩序。“集其大成,自出机抒”,相较之下,朝向礼乐秩序的图像制作并没有理念转化到现实的困惑,并且能够在极高的创作自由中保持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趣味。

 西园29号

  阮争翔

西园07号

  古朴典雅的场景,像舞台布景一样把我们带入“怀旧”的情绪中。

  石墙衬托着石案,石墙、石案烘托着石器质感的摆件,如供品、空椅子。

  石案后的墙壁肌理:真是气势宏大!

西园15号

  光线聚集在前景的石碑,强烈的光暗对比,让厚重的碑体单薄如纸。真实性经历巨大的危机。重心、平衡、力量、外形等等,都由于石碑的平面化,而变为投影。

  暗影激发了人们刻意识别的视觉主动,这种主动联系到观者对应的记忆、梦幻、思维, 其心理因果作用就建立起来:

  幽暗的神秘中,姑娘抬腿的姿态是做成跑的动作吗?枝叶茂盛会划伤她的脸,荆棘丛生会刺痛她的脚,还有地上的碎石,还有危机重重的黑暗……受惊的孩子无法躲避危险。

西园16号

  一件事正在发生,枝繁叶茂的洞门成为背景,旧日/ 当下的青春已灰飞烟灭,他们片刻未曾离开过这个天地。

  我读不懂这里的背影,我正在“看见”别人回忆。

  对她们的人生徒起一番慕念,偶然的人世像枝叶摇轶,我努力想看见青春的屁股, 你却探头去望洞天别处。

  “别有洞天”,逃避/ 勾引的秀腿钓竿般翘起。

  西园25号

  西园26号

  西园27号

  西园30号

  搂抱,勾肩搭臂。

  黑白效果的图片,在扬起的腿肚和漏窗上檐两片交叠的绿叶上,保留了略微可辨的

  两个人一张脸。仰望黑暗,无语。

  左边停顿,静,亦如留恋交缠的目光;右边回头,动,身体朝向黑乎乎的纵深。

  白裙反射白光,一分不少地刺眼,我们偷窥的目光,暴露了。

  搂抱时倾身一笑;转身而去,旁若无人勾肩搭臂。

  月洞门里别有洞天。至此镜头有了景深。你我都看到了园林。

  花前月下,是指月亮吗?圆月没有门洞圆满,门洞的形态,寄托着古老故旧传递至今的祈愿。

西园38号

  表演者和假山石合影,和审美眼界超脱不凡的魏晋名士合影,和拜石的米芾合影, 也是和梁山好汉抢下的生辰纲合影,合成了又一系列的“中国魅影”。

  在与世隔绝的花园,阳物般耸立的假山石,一如父权社会对于欲望的专横凶厉。

  谁能用心,体会她们的表情。

西园48号

  “同志”成为同性恋者的代称。古代的同性恋名称,“分桃、断袖、娈童、龙阳……” 已经古代,进入不了现代语境。“同性恋”一名过于直露,像“生殖器”一样医学、科学, 生冷,用时让人感觉尴尬。那既为人熟悉又多义含蓄的“同志”,在圈内人中迅速流行, 很快进入了主流语境,成为了一时热门。

  同志人们使用“同志”时,还有意借此淡化“同性恋”社会身份,让同性恋保持暧昧模糊的地下状态。这当然很无奈,他们还在渴望阳光下光明正大的生活,可以无所顾虑地走出“暗柜”。如此,同性恋的身份政治也就有了现实意义。

  

 西园48号

  西园49号

  这当然是一个世界,空间虽然单薄,但时间永恒。人和人生虽然静谧,因缘仍存。他们抬头,就如我们抬头,望天是看不见的,没有东西可看,夜里没有云彩。影像的世界里没有星空,就不会有梵高的《星夜》。他们抬头,我们“看到”他们抬头,我们看不到天,他们呢?

  抽象是抽掉具体形状,呈现结构,由我自己赋予意义。我的意义当然由我的经验组织。我看到男人的胸,我看到侧颜的你,我看见低头的影子爬在漏窗之上,我看见蔷薇花开放。这个无法触摸,仅以虚拟空间存在的世界,时间和空间在这里合为一体。过去的会过去吗?在场的人,人们看你的当时,你在哪里?

西园51号

  “恋爱都是隐私,描写恋爱不难,描写隐私很难很难。”

  隐私都被这堵斑驳诲淫的砖墙,封堵住窥私的目光。所有的墙都是隐私的卫士,自古以来,它们永生。它在牢牢守卫隐私的同时,浸染着隐私自古至今千篇一律的阴晦。

  这阴晦的潮湿一如春药,让每一堵老墙愈老弥坚,苔藓长青。表面看起来,它们不合时宜, 将终成废墟,实际上它们常死常新。它们是专橫的独夫,将隐私牢牢攥据,窒息。隐私自己忍受不了,要开门开窗。

西园57号

  让你们看看我们回头的时候,我们的脸就像我们之间的差距,就如我们之间的魅力, 不远,但,完全“不同”。你熟悉我一定不会像熟悉自己!你真的熟悉自己?你看不到我能看到的你的背影。

  偷窥者只有眼睛。当你偷窥的时候会发现,你永远看不见我们的瞳仁。

  偷窥者的悲哀:只能看见场景,看不见场景中的精神。

  他们中的她。

西园58号

  “断背”!

  《断背山》,导演李安讲述的“爱情”故事。“爱可以超越文化偏见”:当爱降临时, 异性之爱与同性之爱毫无差别。因电影的影响,“断背”一词,成为同性恋者的别称。

西园74号

  细嗅盆栽,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的代表作《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有经典诗句: 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诗人余光中将其翻译为: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二、关于“青竹”的对话

  每个人都有实实在在的情感的小系统,两个人的“结合”纯属“臆想”。人们愈是祈求得到,不满足感愈发强烈。独立的个体系统的封闭部分,完全无法放开。当我们看到两个人在一起,事实是,没有人能判断他们之间的距离。

青竹7号

  场景的依托,在背景反复强调中,分量十足。它塑造了艺术家的经验空间,作品在此基础上,不断回到自身的舞台。艺术家引用的场所,区别于“世俗空间”,它深融于社会保有的“文化记忆”。

  艺术家的文化偏执,在这种“文化记忆”里凝聚个人经验, 从而呈现独特的时间- 影像形式:影像的时间性和历史的时间性,像两个飘动的幽灵, 交叉、融合、穿插,循环、重叠、无序。

  青竹8号

  竹在中国士大夫、书生,甚至是普通百姓眼中,是有特殊意义的。在东方以外的其他地方,竹还没有构成文化的组成元素。只要有可能,中国人在居室附近都会种几棵竹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它既是一种文化的东西,又没有脱离泥土的气息, 直直向上又接地气。所以它既是一种形而下的东西,又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高志,不俗, 有韧劲,又有弹性,而且四季常青。另外竹的长成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孕育,就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破土。由笋变成竹犹如破茧化蝶,但破土之后,竹的成长是很快的。这就和中国传统文人强调的内敛、自我修养、不受环境左右的品格合拍。

  其实在生活中,人们之间的关系并不都是清清楚楚的,暧昧的居多。两人黏黏糊糊, 但什么也没有发生,这种事很多。而且,从“看”的特性出发,我们目睹的“事实”, 如果不加上人们的猜度,永远是模糊的。作者陈列他们,不加引发,让看的人自己看“见”, 这样更真,这样才更能深入人性中无限的丰富和复杂。

青竹10号

  卧石这一幅,给我的突出印象是它的环境像布景一样虚假,人们看到这里时会感觉像电影或者舞台剧的剧照,处理得非常电影化。艺术家是在用电影的形式强调照片的戏剧因素,这也使整部作品如雕塑般具有坚实的质感,有挥之不去的张力。遏制不住的暗影,欲罢不能地压抑着画里的人物,无形之力,让人体紧紧贴向冷硬的石头。可以说就是这种力,才使人物的身体动作不自然,就像舞台剧的表演。影像并不是再现一个世界, 而是构成一个自主的世界。

青竹16号

  竹林之间女孩长发遮脸的孤独背影,自然让人想起《聊斋》里的女鬼,近于蒲松龄式的凄美。

  说到《聊斋》,让我想起《画壁》里的偈语:幻由人生。一个人与朋友游寺院,寺院里有很多壁画,这个人盯着一幅散花天女像呆住了,不知不觉地意夺神摇,进到画里与天女幽会去了,直到朋友呵止,才回神自省。他问寺里的法师怎么回事,法师回答:“一切虚幻由人心而生,我怎么解释得了呢。”

青竹22号

  艺术家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隐喻以形象出现时,形象便变成了概念符号。隐喻的每一个因素——场所与影调,躯体与姿势,表情与道具——不会是“眼见为实”的表面, 而是要带入观看者的经验,慢慢才能理解。所以福楼拜(1821-1880 ,法国小说家)才会叫我们去细节中寻找上帝。

青竹24号

  就艺术品而言,它所表达的东西是一目了然,让人直接领悟,还是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或者数年之后才猛然醒悟,哪一种是成功的?作者进行叙述为什么又不断地隐藏? 戏剧性的效果需要不停地再三重复吗?

青竹32号

  迎面躺竹的画面中,人物面向着我们,竹竿从她双腿之间的裙下深入进去。弯竹已经倒掉了,还是有弹性的。恰恰是因为联想到这种弹动,给我性节奏的暗示十分强烈。我直觉感到不舒服的是,作为背景的女生,目光却不在她一直追逐的同伴脸上,她们之间的关系似乎又很纯洁。癫乱得很。

  青竹34号

   癫乱是人物关系的极度暧昧造成的。人们的暧昧关系,本身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以他物之名名此物”的隐喻,其实爱情也是这样。同性恋作为“不道德的爱情”,在社会的压抑中一步步被隐喻化,这一点从社会对同性恋各种的称谓,和同性恋群体内部那么多的隐语中可以证明。个体之间的“私密欲望”,引诱出更强烈的社会道德压迫。

  三、“荒草”臆想

  对肖丰先生《物似人非》的阅读,在“西园”之后,遭遇巨大的困难,“文本细读” 已不可能。艺术家直觉无意识的工作,构成影像复杂的相互作用,意象交叉的重复、堆叠、对位、错位,丰富而庞杂,将任何“意义”建构的企图逼到了死角:文章要么跟随着重复, 要么脱离文本,“过度阐释”。

荒草2号

荒草6号

  进入“荒草”,作者走出“视觉知识分子”的“文化记忆”,一脚踏入了“当下”。杂草丛生之处,往往是空间的“角落”,然而,本应被忽视、被遗忘的角落里,人的垃圾遍地。我们体验过那种感受:垃圾在草丛里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让人难受。其他地方, 垃圾就是垃圾,草丛里的垃圾仿佛像活物在呼吸。

荒草14号

  “荒草”由女孩躯体片断与荒野丛生的乱草构成主体意象。躯体就像垃圾,被扔在荒野各地,与草丛搅拌在一起;艺术家工作现场照(影调的处理犹如案发现场);工作期间参与同学的生活照;工作间隙中片刻小歇照,还穿插着“闪回蒙太奇”,女孩寻觅追逐的背影,勾引/ 逃避的腿弯,仿佛又回到了“西园”。

  荒草16号

  荒草21号

  荒草38号

  荒草41号

  整部作品的综合性、瞬间性、模糊性通过这张照片,犹如开了一扇漏窗。联系到艺术家“先锋时代”重要作品《精神的隐退:东湖冰雕》,作者试图招魂的“隐退的精神”, 已然“生机勃勃”如荒草喧嚣,平庸而又热闹。草丛中垃圾遍布。与垃圾相伴的是青春的躯体。这些躯体揭示了女孩“失联”的结局。失联是《物似人非》创作年代的关键词: 失联的航班,失联的腐官,失联的“文化记忆”……《物似人非》走向终结。

  “失联”悬置着终结,让终结不能落地。

  非常人间(节选)

  蔡敏

  西 园

  不明身份的人以黑夜为背景

  行动草率,来不及清理现场,来不及化装潜逃。

  女郎闪闪发光的笑魇,

  邪恶的表情像水银一样四处泛滥。

  荒 草

  太阳的最后一抹余辉被掐灭

  四周零乱的影子,破败和零落的花瓣

  一切事物的面貌都十分狰狞

  一切美好的记忆都在风花雪月的箫声中远去

  透过花草掩映的表面,躲藏的呻吟

  飘满死亡的气息

  具象的镜头十分生动

  谋杀者将欲望切碎,部分抛在水边,部分抛进荒草

  部分搬到隐蔽的地下室

  发泄最后的淫欲。

  荒草25号

  荒草48号

  艺术家简介

  肖丰,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作品参加了85新潮美术以来一系列展览,并在德国、奥地利、北京、武汉余地举办十余场个人作品展。撰写和主编了《器型、纹饰与晚明社会生活——以景德镇为中心的考察》、《观念与文献∶当代艺术创作与理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侵入——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民间美术与创意文化产业》、《温和而独行》、《肖丰访谈录∶一切正在发生着并纠缠着……》、《图像叙事的企图》等著作和画册。

(责任编辑:佟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