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任戬:造形中的太极观念

2015-08-02 22:59:12 任戬

  造形的含意从广义上说是无所不包的,宇宙、天地、万物和人类等等我们所见到的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形——自然的造形,从狭义上说,从最初人类所使用的石器、陶瓷、青铜器、铁器到后来的机器以及现在所使用的电子计算机等等也都是形,这些形是人类创造——人化的造形。

  自然的造形和人化的造形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世界上的各种各样的造形形式。那么,这些各种各样的造形形式是如何产生的哪?

  一、 观念支配造形

  这里所说的“观念“就是一种法则和方法,它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自身需要而产生。  无论是自然的造形还是人化的造形,都是在某种“观念”的支配下产生创造出来的。最初的人化造形,如原始人的石器、弓箭、陶器等造形形式,就是原始人生存需要观念的必然产物。这种“观念”由原始人的生存方式需求和杀、储存猎物所所必须依循的某些自然法则而构成。又如飞机、轮船、汽车等,也是由在天上飞、水中行和地上跑得快等观念的支配而发明创造的。这种“观念”则包含着人类社会法则的需要,以及飞、游、跑所必受的各项规限(来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自限制),不同的“观念”导出不同的造形。

  就自然界而言,自然界中的视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性能和类别,比如:刚性、柔性、菌类、植物类、动物类、人类等等。这种性能和类别使得自然界的事物(造形)也千差万别底呈现着造化自然的各种不同的造形特征,而不同的造形特征受到性能和类别的支配,所谓性能和类别就是自然观念的表现方式。正是这种自然观念使自然界中事物的性能和类别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造形形式。

  比如:石头等矿物的造形,来自自然事物的“刚性”这一观念的:同样,土、木、风、云、电、光、气、火等等都分别显现了自然观念的各种各样的造形形式。

  由此可以说,自然和人类的不同观念产生了不同的造形形式。这些不同的造形形式使得世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面貌。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说由不同观念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造形形式都是各自没有联系地孤立存在的呢?对此的回答是这些看起来孤立存在的事物造形得到了统一。这个普遍的造形规律就是太极观念。

  二、 太极观念是造形中的一条普遍规律

  在各种各样观念的造形中,无论它们之间怎样千差万别,但有一条普遍的造形规律是不变的。这就是,任何一种观念的造形,都是由相对的动与静,张与驰,正与反,吸引和排斥两种对立力量所构成,通过这两种对立力量的斗争和结合而只有一种力量的话,事物的造形就不能建立。

  构成事物整体造形的两种对立力量的集中代表为一阴一阳。阴和阳两种对立力量的能动性体现在中国古代的“太极图”中。在这个图中有一黑一白两种对立力量,黑色代表阴,白色代表阳。由阴和阳的对立力量斗争而形成整体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并不是静止的,它是动态的平衡状态,这种动态的平衡暗示了事物整体内部两种对立力量的强有力斗争,并由此而完善造形的形成。可以说,阴和阳这两种对立力量是一切造形产生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但是,构成事物整体造形的这两种对立力量并不是盲目地形成一个造形的,它们受到一个东西的支配,在这个东西的支配下,构成整体造形的两种对立力量得到平衡和统一。这个把构成事物整体造形的两种对立力量统一起来的东西就是太极观念。

  从“太极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阴和阳两种对立力量是在太极意识的支配下达到了统一的平衡状态。太极观念在中国文化思想中具有深刻的体现。《易经》中写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宋代新儒家哲学家周在《太极图》中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以上都是把太极说成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本原,由这个本原而生两仪——阴阳两种对立力量,再由阴阳生出四象(空间方位)、五行(基本物质)和万物。正如老子在《道德经》里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又进一步把太极观念说成“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一种统一天地万物的观念——太极观念。(如图一示)

  这种把构成整体造型的两种对立力量统一起来的太极观念,不仅只是在中国文化思想中深刻的体现,西方文化对此也有精辟的认识和独特的把握。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联合同类的东西“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响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这里所说的和谐就是一种“统一“,它是两种对立力量斗争的结果,西方文化中,这两种对立又统一的力量被尼采形象地比喻为”阿波罗和俄尼索斯精神“,即日神(理性)和酒神(感性)精神,事物的和谐是理性和感性的对立统一,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统一是人类完整人格的体现。康德哲学中一个基本命题就是“二律背反”,其意义是说:在一种事物中存在着两种相互背离的东西,事物是由这两种相互背离的东西构成的。

  由此看来,太极观念是存在于自然人类文化思想中的一个普遍造形规律,它是统一两种对立力量,并使之共同构成一个有机和谐整体造形的一种终极实在。它的存在是通过两种对立力量的斗争、转化、平衡的过程而得到显现,它近似现代物理学中的“场”原理,只能通过吸引和排斥两种对立力量表现出来。(如图二所示)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我们到处可也见到由两种对立力量构成事物造形的例子。比如:上和下、左和右、前和后的对立因素构成了时、空间概念的完整形式:天空中阴电和阳电的对立斗争产生了闪电雷雨之形:人体正是由于其吸收和排泄这两种对立功能才得以保持身体健康平衡状态:地球也是由于其南北极磁场所具有的吸引和排斥两种对立力量而使地球从宇宙中获取能源和排斥废物,(这就是南北极光产生的原因)从而保持其自身的生态平衡。

  可以说,自然界和人类的任何造形形式都是阴阳两种对立力量斗争的结果。但是,事物造形的产生,并不仅仅是两种对立力量的简单斗争,而是经过一定的秩序和通过复杂的过程来实现的。这一秩序和过程是:在太极观念的支配下,两种对立力量通过斗争而产生斗争的焦点,一旦斗争的焦点出现,就开始向平衡转化发展,最后形成和谐状态,也就是造形的完成。在斗争、转化、和谐这一事物造形形成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两种对立力量的斗争所形成的斗争焦点是事物造形整体最有特点的地方,两种对立力量的斗争越激烈,它的特点也就越突出,越使人注目,这就构成了造形等级系列的高潮。一旦造形等级系列的高潮产生,就围绕着它依次向中间层和底潮发展,随着发展,两种对立力量的斗争从强变弱,从高潮转为低潮,最后消失而达到平衡状态,从而完成事物的整体造形。

  可以把造形的等级系列比做往水里扔石头,石头落水的那一点就是焦点,从这一焦点向四周扩散出一圈圈的波,波圈离焦点越近越强,越远越弱,最后波圈消失。波从焦点到消失点的过程形成了一条曲线。这就是物理学中的阻尼震动曲线——S(包括~形。下同,,略。)形曲线。

  当然,造形的等级系列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由中心依此向外扩散的过程,它往往有时是前后秩序颠倒——前面的等级落到后面的等级之后,但是,造形等级系列的整体由中心向外扩散的过程没有改变,也就是说,造形等级系列由高潮向低潮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如果没有一个东西作为贯穿的话,就会使造形整体杂乱无章。因此,造形的等级系列必须受到一个东西的支配,在它的支配下,造形过程产生了有序性。太极观念就起了整体造形的这种支配作用。

  太极观念对造形等级系列的支配,是通过一条整体结构线贯穿造形等级系列的始终,因而使得造形中的两种对立力量即斗争又统一地形成连续状态。这种连续状态把两种对立力量在造形等级系列上的局部斗争结果联系到整体结构之上,从而不使造形整体发生间断,以及不使局部脱离整体结构而去,以此来保证造形整体的完整性。

  这条贯穿造形等级系列的结构就是S形曲线。它是太极观念在事物上的形式化结果和显现方式。

  S形曲线是以三个点作为自身支架的,这三个点反映在造形上就是:(1)造形的高潮点,(2)造形的中间层点,(3)造形的低潮点。在这三点中,造形的高潮点和低潮点都是造形整体中暂短过程和小面积,只有强烈和虚弱之分,而造形的中间层点相对以上两点来说是比较长的过程和大面积。S形曲线通过这三个点把造形整体结构支撑起来。

  S形曲线体现出的太极观念在造形中的作用,说明太极观念是造形中的一个基本规律,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除了病态,缺乏生气的造形之外,一切完整的充满生命力的造形形式都是显现出S形曲线的结构。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到处可见到S形曲线的造形形态。比如:以螺旋体结构生长的海螺,江螺、河螺:以螺旋式发展的道路、河流、社会,以曲线方式运动的蛇、蚯蚓等爬虫,以及鸟类和飞虫的飞翔路线,蔓藤和牵牛花的生长线等等动植物的运动方式都是呈现出S形曲线结构:人类认识方式的三段式,人生由生长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也都是一个S形曲线:人类最基本的结构物质的形态——基因(脱氧核糖酸)的结构也是双螺旋体曲线造形。

  太极观念由造形等级系列所呈现出的S形曲线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造形作用,可以使我们在物质的整体造形中掌握一个造形的基本规律,从而可以避免造形中的盲目性和混乱性,加强造形的完整性和秩序性。这样就使得错中复杂的事物造形得到整一的显现并有规律可循,以便于学习和掌握。

  太极观念通过造形等级系列所呈现的S形曲线不仅仅是事物造形的一个基本规律,它同样也适应用于艺术中的造形规律。

  三、 太极观念在艺术中的造形作用

  一幅艺术品和形象的完成同样也体现了在太极观念的支配下,通过造形等级系列而呈现出的S形曲线的造形规律。艺术作品和形象的造形等级系列和S形曲线结构越完善、越明显、艺术作品和形象也就越成功:反之就不完整,有缺陷。因此:一幅优秀的艺术品和形象都不例外地存在着严格的造形等级系列以及由此而形成的S形曲线结构。

  下面,我们通过分析人类艺术史中的几幅代表作品来说明太极观念在艺术造形中是如何通过造形等级系列和S形曲线这一基本恶鬼了而使艺术作品获得成功的。

  首先分析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中的《受伤的野牛》一画。在这幅作品中,造形的等级系列是通过牛的头部、背部、尾部三个部分构成的。头部是造形等级系列的高潮点,尾部是低潮点,背部是连接高潮点(头部)和低潮点(尾部)的中间层次。也就是说,头部、尾部、背部是造形等级系列的三个支撑点。如果连接这三个支撑点的话,就形成了S形曲线结构。这条曲线结构把头部、背部、尾部三个部分贯穿为一个造形的整体。从《受伤的野牛》中,可以看到头部是两种对立力量的焦点,因此,头部是整幅作品造形的特点的地方,最引人注意。它的产生,是艺术家通过黑白的明显差别——作品中最黑部分,以及牛的眼睛、腿、爪等紧张地交织在一起而造成的造形等级系列的高潮弱点,即作品中最精彩的地方。接着,两种对立力量通过脖子部分向背部缓冲发展而形成一个比较大面积的中间层次,这一中间层次相对头部高潮点具有黑白差别减弱的特征,整个中间层次处于灰调子控制之中,没有明显的形象突出的地方,因此,它就要比头部高潮点稳定,不突出,背部的毛须是中间层次的高点,其次是脖子部分的毛须一及身体下部的后退。中间层次依靠这三个地方避免了造形的单调,而加起了造形等级系列的丰富性。中间层次继续挂下发展到牛的背部之后,两种对立力量的斗争接近消失,黑白调子差别和形的对比已基本看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就此结束牛的造形的话,就会使人们感到造形不完整。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是因为造形等级系列的地三点还没出现,因此也就是说S形曲线没有形成。这样,造形整体就没有完全建立,造形还需要深入下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便通过尾部的描绘把造形的高潮点和中间层次印向低潮点。这样,支撑造形等级系列的S形曲线通过这三点而贯穿了起来。因此,看一幅艺术作品是否完整,就看这幅作品是否准确,也就是看的它S形曲线完整与否。观察《受伤的野牛》中牛的头部和尾部,就可以发现头部的力量趋势是向下的尾部的力量趋势是向上的,这一上一下的相反运动使得造形中的两个对立力量构成首尾交融的动态平衡,从而造成造形呈现S形曲线的结构,而使得野牛的特征得到充分的表现。

  下面是《野牛图》从造形等级系列还原为S形曲线和太极观念的示意图:

  1、 造形等级系列由三个等级构成:

  (1) 头部(高潮)

  (2) 背部(中间)

  (3) 尾部(低潮)

  2、 S形曲线

  贯穿造形整体的结构线。

  3、 太极观念形成

  由以上示图可以看出太极观念是造形等级系列通过S形曲线还原。那么反过来,造形等级系列是太极观念通过S形曲线的演化结果,它们之间的中间层次是S形曲线,它是太极观念产生造形的必然形式。在古希腊的《维纳斯》古典主义大师按格尔的作品《泉》以及中国北魏时期的雕塑《石雕菩萨立像残躯》(这件被称为可与《维纳斯》相媲美的“中国的维纳斯”)等作品中,都充分体现了S形曲线的造形规律。

  中国画的传统构图方式最能体现S形曲线的造形规律。所以大家称中国画构图为曲线构图——S形曲线构图。这种构图方式实际上在公共传统文化中的太极观念在绘画艺术中的表现。

  中国画的构图过程是:从“立意为象”到“置阵布势”。其意是说,要想表达某种情感(意),就需要找到具体的形象,也就是说,要想表达某种观念就要表现出合乎这一观念的造形,而造形的完成是要通过“设阵布势”来达到的。吕凤子先生在《中国画法研究》中说:设阵布局法两类,一张一敛……张的力量是外伸,状如辐凑……“就是说,“势”是通过一张一敛两种对立力量完成的,势的张是向外的疏散,势的敛是向内的密集,这一疏一密的两种对立力量达到了整体造形的动态平衡状态。因此,“密不通风”,“疏可走马”就成了中国画构图的基本要领。

  “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是两种对立力量的斗争过程,它们之间的统一方式是通过“笔段意连”、“一气呵成”来实现的。张和敛两种对立力量通过“意”和“气”贯通起来,所以说意和气产生了张和敛,也可以说,太极观念在艺术中是通过张和敛两种对立力量显现出来。中国画构图中的一张一敛的两种对立力量的斗争,从密到疏的“笔段意连”、“一气呵成”实际上是形成了一条S形曲线。就向我们常看到的那样,中国画家作画是的状态是在气的控制下跳动着来画,而不是从一点起推着画,这种跳动着画的过程,基本是以三点连线布“势”出三个方位,然后连接三个方位,使它们丰富,最后这三个方位就自然形成整体造形结构线S形曲线的整幅画(图四)。

  如果说在公共画的构图受书法影响的话,那么我们分析书法的结构就会更清楚的发现S形曲线。比如,书法的用笔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一波三折”“藏头收尾”,如果把这种要求展开的话,就形成了如下的演化:

  上例是书法基本用笔从原形展开为S形曲线的经过,向中可以看到每个用笔的造形都是S形曲线构成的,不仅仅书法如此,中国戏剧中的人物动作造形和戏剧结构安排都是以S形曲线展现的。

  可以说,一切构成完美造形的艺术作品和形象,都自然不自然地受到太极观念支配下的造形等级系列所呈现出的S形曲线的制约,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它都会存在于优秀的艺术作品和形象中,并成为它的基本造形法则。

  造形中的太极观念帮助我们在艺术中和自然生活中避免走弯路,为早点掌握造形的基本规律而提供一个可以学习认识的方法,这是本文的基本想法。

  主要参考文献

  《艺术与视知觉》(美术)安海姆

  《中国画法研究》       吕凤子

  《西方哲学简史》(英)  罗素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周易新论》           宋

(责任编辑:周雪松)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