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国之重器上海博物馆集聚

2015-08-05 09:17:45 张帆

图:上博专家从香港抢救回来的晋侯稣编钟

  青铜器被称为国之重器。在国内,青铜器收藏、修复、研究最顶级的机构,上海博物馆几乎无出其右。这也是国家文物局最终考虑将范季融捐赠的珍宝划拨上海入藏的原因之一。

  数量多品种齐全

  在上海博物馆,古代青铜馆是人气较高的展厅之一。青铜器研究部主任周亚介绍,依据青铜工艺发展史为线索,展厅内一般只陈列各个时期的代表作,数量不到四百件。而上博的全部藏品有数千件,而且还在不断增加。除了数量多以外,上博所藏的品种也较齐全,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器形;同时,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和众多像范季融那样热心藏家的捐赠,诸多世界知名的重器、名器也都集聚在此,如著名的大克鼎、大盂鼎、子仲姜盘等。

  考虑综合文化素质

  都知道青铜器价值高,但区别于瓷器、玉器,能从事青铜器收藏和研究者都非等闲。

  周亚告诉记者,青铜器研究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对欣赏者综合文化素质有很高要求,必须同时兼备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多领域多学科知识,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这一意义上说,范季融从一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自学成才为专家,实属不易。早年跟随岳父,范季融的收藏集中在陶瓷和书画领域,能迷上青铜器,全赖上博专家、老馆长马承源引入门。

  周亚说,范季融曾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就在那时经常会陪马承源逛古玩市场,对于青铜器的鉴定、欣赏标准,也大多传承自马承源。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注重铭文。实践证明,青铜器上的很多铭文往往记录史书所未记。

  力排众议抢救国宝

  众所周知,也正是马承源,奠定了上博在青铜器研究领域的地位。如今,像范季融那样慕名来上博探讨文物研究的海内外友人仍然络绎不绝。有不少文物,经过上博专家的鉴定,才能辨其真伪。

  周亚为记者讲了马承源的一段趣事。在上博青铜器展厅内有一套晋侯稣编钟,是镇馆之宝之一,共十四件,是马承源从香港抢救回来的诸多青铜器珍宝之一。但当初这套编钟被发现的时候,连文物商在内的大多数人都认为是赝品,主要原因是上面的铭文为雕刻上去的,而传统青铜器的铭文都是铸造的。但马承源力排众议,认定是真的,重金将其购回。

  周亚介绍,马承源的依据有三:一是铭文的刻法符合当时的工艺水准;二是铭文的措辞内容,不是现代人随随便便能编出的,需要有对古代史、文物和铭文的丰富知识;其三,铭文字上覆盖的锈迹也不像后人加上去的。

  事后证明,马承源确是慧眼独具。这套晋侯稣编钟其实共十六枚,随葬于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第七代晋侯稣的墓中。由于遭遇盗墓,这十四枚钟流散到香港。就在上博将它们抢购回来后不久,在北大考古系和山西省博物馆联合对晋侯墓的一次考古中,另外两枚编钟被发掘出土。更重要的是,经过除锈处理后,刻凿在这十六枚钟上的文字是连续的,三百五十五个字完整地记录了周厉王三十三年晋侯稣率兵随周王巡视东土、征讨叛乱部落,并立功受赏的事。此前并未见史书记载。

  如今,这一套编钟另两枚仍收藏于山西。虽然马承源已经逝世多年,但这套编钟,仍然可以敲出绕梁不绝的音律,动人心魄。

(责任编辑:胡亦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