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情燃烧的八十年代青年美术运动
2015-09-30 15:54:13 未知
2015年4月底, 由中艺雅集(北京)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北京山上美术馆主办、由贾方舟、刘淳和杨卫策划的“历史的细节: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回望”艺术家批评家茶会在北京蟒山度假村召开,应邀参会的艺术家有:尚扬、王怀庆、叶永青、田黎明、展望、岳敏君、马堡中、李向明、邵戈,批评家有:水天中、郎绍君、陈孝信、彭德、皮道坚、朱青生、徐虹、王小箭、鲁虹、王端廷、吴鸿等。应约与会因各种原因未能到会的艺术家批评家还有方力钧、王广义、张晓刚、隋建国、向京、刘骁纯、吕澎,他们将以采访和书面的方式作为会议发言的补充,在此基础上,将汇集成书,以《历史的细节: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回望》为书名予以出版。
中国当代艺术自1985年至今已经历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作为八十年代现代青年美术运动的参与者、亲历者,当年激情昂扬的青年如今已双鬓斑白。但至今谈论起来仍旧是热血沸腾,会场沉浸在80年代为理想而奋斗的激情与单纯之中。虽然各位的发言都是从个体经验出发,不可能是纯客观的描述,但每一个“片面”都具有细节的真实性,都是不可少的一部分,历史因这些细节而丰富多彩。各位先生充满激情的回忆,以“八五年”为时间轴,分别呈现在三个部分之中:一、“八五新潮”的发生;二、为八五新潮“摇旗呐喊”的“两刊一报” ;三、89后:时代的分水岭。
“八五新潮”的发生
1982年,水天中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的国外进口幻灯片四处做西方现代艺术的报告,听众最多的一次有一千多人。不仅仅是艺术家要求变化,普通的百姓也对西方文化充满好奇。当时水天中的弟弟是工厂的总工程师,问他要了“印象派”的幻灯片给全工厂的员工做讲座,大受欢迎。艺术家叶永青、张晓刚等在学校期间如饥似渴的临摹印象派等现代派艺术家的作品。1984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左的思想回潮以及官方的过多干涉,引发了人们的普遍不满。1985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安徽泾县召开了全国油画艺术讨论会,俗称“黄山会议”,它整合了批评界与油画界,对进一步推动艺术家批评家的思想解放起了很大作用。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如何为禁锢的创作思想“松绑”,如何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闻立鹏语)的现状。尚扬这样回忆当时的生动情景:“在黄山会议上,我们几个人激动得不得了,每个人握手握得生疼,劲头十足,热血沸腾。吴冠中在发言中吼起来,我们今天的会议就是油画界的‘金田起义’”。会议之后的第二年,在北京举办了油画展并安排批评家做学术报告,水天中讲《中国油画历程》、朱青生讲《西方当代美术》、高名潞介绍八五新潮情况,放了几百张幻灯片,讨论了八五美术运动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1985年5月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揭开了“八五美术运动”的序幕,后来成名的许多青年艺术家都参加了这个展览,如:徐冰、周春芽、俞晓夫、周长江、谭平、程丛林、秦明、宫立龙、李贵君、申玲等等,其中孟禄丁与张群合作的《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成为八五新潮中最早也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6月,首届“新具象”画展分别在上海、南京举办,参展艺术家有毛旭辉、潘德海、张晓刚、侯文怡、张隆、徐侃。张晓刚的《魔鬼》系列作品也在展览当中,观众反响强烈。其实“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中涌现出来的许多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已经把黄山会议的中心议题——“观念更新”变成了现实。1986年8月,在珠海举行的“八五青年美术思潮大型幻灯展暨学术研讨会”,将整个新潮美术推向了高潮。参加此次会议的有“北方艺术群体”、杭州的“池社”、南京的“红色旅”、“西南艺术群体”、“厦门达达”等,例如哈尔滨的王广义、舒群,南京的丁方、云南的毛旭辉、杭州的张培力等艺术家都到会。当时参加“珠海幻灯展”会议的美术界人士还有:全国美协书记处书记葛维墨,全国油画艺委会主任詹建俊、副主任闻立鹏,全国美协书记处书记、《美术》主编邵大箴,以及《中国美术报》、《美术思潮》、《江苏画刊》的社长与主编。这次会议讨论的最重要成果是决定组织一次全国性的前卫艺术展,也即直到1989才实现的“中国现代艺术展”。
尚扬认为:“八五新潮不是突然在哪个客厅里诞生,这个土壤已经备好了肥料,下了雨,种子在土地上生长起来,所有地方同时兴起这个动作”。朱青生认为它是“批评家艺术家一起共同参与的中国最重要的改革开放以来的艺术运动,艺术家的解放具有特殊的功能,当他们还没有充分理解和舆论支持时,他已经用行动开始了。这种行动的力量就是艺术在今天突破语言、突破理论、突破知识创造的能力”。
为“八五新潮”摇旗呐喊的“两刊一报”
1985年,先后有《中国美术报》和《美术思潮》创刊,《江苏画刊》也改版为面向全国的月刊,在舆论上对推动青年美术运动发挥了极大作用。(《中国美术报》、《美术思潮》和《江苏画刊》便被民间赞誉为“美术界的‘两刊一报’”)
在“两刊一报”创办之前,在全国影响最大的美术期刊是《美术》,从新时期以来,由何溶主持的《美术》对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挥了巨大作用。此时栗宪庭为杂志的责任编辑,编发了多期具有突破意义的作品和文章。在当时,批评家中经常为其撰稿的有水天中、刘骁纯、郎绍君、贾方舟、彭德、皮道坚、陈孝信、邓平祥等。1983年反“精神污染”运动开始,何溶和栗宪庭受到刊物主管单位中国美协的严厉批评,都先后离开编辑岗位。1984年中期,邵大箴接任何溶开始主持《美术》的编辑工作,稍后,又有高名潞、唐庆年等担任执行编辑,先后开辟了“当代美术思潮”、“青年艺术家群体”等版块,杂志的撰稿人也出现了一批更年轻的批评家,如朱青生、周彦、孔长安、候瀚如、费大为、范迪安、黄专、祝斌、殷双喜、邹跃进等。但它作为中国美协的机关刊物毕竟有很多限制,而“两刊一报”正好在这样的时刻应运而生。
《中国美术报》1985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办创刊,7月开始出版,很快产生影响,一时洛阳纸贵。例如郎绍君说到这样一件事:“李孝宣毕业之初,因画了一幅描绘唐山大地震的作品,结果被抄家,我知道这件事后写了一篇两百字的文章,说明这些表现灾难的作品是好作品,为什么不能画灾难。后来这篇小文起到很大的作用,他的境况起了改变,被请回来留校了,他也很感谢我”。《美术报》87年以后实行双主编,由水天中、刘骁纯分别担任,还另外增加了“新潮美术家”和“新潮反思”两个栏目,栗宪庭为此版块的编辑。栗宪庭以“胡村”为笔名,发表《时代期待着大灵魂的生命激情》,其中对“八五美术新潮”做出了这样的评价:“85-86美术新潮的最大功绩,在于大胆面对了民族心灵的真实,它是批评写实风的合逻辑的发展”。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