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官窑瑰宝之缘
2015-11-30 08:53:39 杨柳青
大中华彩瓷斗艳 古文明国廷璀璨
元末明初,出现了杰出的瓷器釉里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后的15位皇帝(不含泰昌帝)在造瓷上谨循祖制,集合全国优秀工匠与艺术家,留给后人至今无法超越的亿万珍宝。洪武年间的釉里红、永乐年间的甜白、宣德的青花、成化的斗彩、弘治的娇黄、万历的五彩等,均成为中国瓷器屹立世界之巅的瑰宝。
明洪武二年,朝廷正式在景德镇设立官窑。随着历朝皇帝的喜好与技术进步,御用瓷在形态、款式、色彩、用途等方面,均达至前所未有的巅峰。人们熟悉的釉里红松竹梅瓶、斗彩鸡缸杯、三秋杯、天字罐、青花云龙纹瓶、甜白釉梅瓶等类型产品,不但造型极其精细优雅,其胎釉亦巧夺天工、精巧之极。其中,不乏充满传统文化和传奇人生的感人故事。
明代历朝皇帝不仅将自己钟爱的瓷器安于宫中欣赏把玩,亦会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加入自己的创新设计,并将作品炫耀于世。除政治原因,洪武、建文、洪熙、正统、景泰、天顺、泰昌7个皇帝未发现纪年款瓷器外,其余10个皇帝均留有自己的纪年款。依次为永乐、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和崇祯。600多年过去了,大明朝早已灰飞烟灭,但明代制造和历朝皇帝们钟爱的那些宝贝,永远为我们见证着那时的辉煌。
灭元创明号洪武
随朱而盛釉里红
朱元璋于1368年在应天府称帝,创大明国,立洪武年号。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之后,他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被后人视为珍宝的釉里红瓷器,其始于元代,兴于明端,成熟于永宣,精于清初。据传,釉里红瓷器的创造发明缘于一次偶然的巧合。当时,元代铜匠围着粘有铜屑的围裙,到窑厂找负责在瓷胎上用青料绘画的画师聊天。无意中,铜匠把围裙上的铜屑抖落在未干的瓷坯上。因铜屑粉末颗粒细微,肉眼难以发现,瓷匠蘸釉水时亦未能发现和处理。人们后来发现,沾有铜屑的瓷坯部分,经1350度高温烧制后,竟变成带有晕散的红色。“青花釉里红”由此问世。
由于这种红色对温度的要求略差于青花,所以成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可谓凤毛麟角。但作为釉下彩的一个品种,釉里红还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明代初期,朱元璋酷爱红色,他颁布“以红色为贵”的旨意,并规定“服色所尚,于赤为宜”。据说,在五行学中,朱是代表南方的颜色。所谓“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分别指南北东西。因朱元璋在南方发迹,因此认为红色对他来说是大吉,加上自己姓朱,釉里红便成为他十分欣赏的瓷器。皇上的喜好,不仅使釉里红瓷器的生产规模空前,也使釉里红从此变得珍贵和难得。
据载,1964年春,在南京明故宫遗址玉带河的疏浚工程中发现了大量明代瓷片。经南京博物院王志敏先生和张浦生先生研究,其中有一批洪武时期典型的官窑瓷器,最典型的就是红彩龙纹盘,它是洪武二年建立珠山御窑厂的有力物证。1984年夏季在北京第四中学基建工地上,又发现数千片青花和釉里红残片。这些残片的风格既区别于元青花,又早于明永乐的标本。根据土质、地层叠压关系及伴随物,考古学家们确认是明代洪武时期的产品。大概由于明初洪武时期战争不断,社会动荡等原因,期间的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红釉和青花瓷器,如昙花一现,传世甚少。对于今日的收藏爱好者来说,弥足珍贵。
多情多艺成化帝
成就斗彩多传奇
《明史》载:"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时际休明,朝多耆彦,帝能笃于任人,谨于天戒,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成化皇帝重情义、专宠万氏,可谓挑战世俗之旷世爱情。明末的沈德符曾感叹地说,妇人以纤柔为主,万氏身体肥胖,与纤弱相反,而获异眷,就像杨玉环得宠于唐明皇一般。举世闻名的鸡缸杯便是成化皇帝为讨年长他17岁的万贵妃开心而专门定制。
成化皇帝朱见深不仅仁慈宽厚,还博学多才。成化元年六月初一他亲手创作的绘画作品“一团和气”,至今都令人赞叹不已。由于成化皇帝酷爱艺术,全国掀起尊崇艺术及人才之风气,反映在瓷器上的作品亦比比皆是。明《神宗实录》中记录的天字罐,便是成化年间斗彩中最著名的作品。斗彩的工艺是先用青花勾出轮廓线,再在这个轮廓线内填上彩。斗彩受世人喜爱,主要因成化斗彩而成名。最明确的记载就是《神宗实录》中:“神宗尚食,御前有成杯一双,值钱十万……”就是对成化斗彩杯的描述。斗彩天字罐因罐底下写一个字“天”字而得名。
相传乾隆九年,养心殿造办处发给唐英一个缺釉成窑天字罐,并传旨:“着将缺釉天字盖罐一件,着交唐英补釉。如补得,补好送来。如补不得,不必补,仍旧送来。钦此。”唐英看到御旨后十分紧张,他把这个罐带回景德镇,琢磨怎么能把釉补上。隔了几个月,他重新做三对,连同原罐,一起带回给了皇上。他写下如下的奏折:“奴才伏察发到天字盖罐,系属成窑,迄今年久,火气消退,若将缺釉之处补色,必须入炉复火。恐炉火攻逼,于旧窑质地实不相宜,是以不敢冒昧补釉,谨赍至窑厂,仿照原罐款式大小,造成三对,恭折送京,并奉发原罐一并赍进,伏祈皇上请皇上睿鉴。谨奏。”看完唐英的奏折,乾隆大笔一挥,写了一个:“览。”目前,全世界仅存10余件。北京故宫、台北故宫,以及东京、伦敦博物馆里都以国宝陈列。
盛世修典建宫殿
洁素莹然数甜白
明成祖朱棣在执政的22年间,定都北京、派郑和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等,创下不少辉煌。期间,社会经济、文化得到空前发展。朱棣还重视农业、轻工业,亦对陶瓷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空间。著名的甜白瓷,正是永乐年间的创作成就。甜白也称填白,是在烧好的瓷器上描摹沥粉,堆垛图形,然后再填青花色釉,再入窑二次或三次入窑烧制。工艺复杂尤为难得。其胎体较薄,釉面柔和,釉色似棉白糖,故称“甜白”。器物常可见透光刻纹或印纹。据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白瓷,后经北齐,隋唐,白瓷烧制日趋成熟。而永乐甜白瓷许多都精到半脱胎程度,薄如蝉翼,光照见影。
"甜白"为明永乐朝景德镇窑所创制的半脱胎白瓷。甜白瓷是在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然后烧制而成。景德镇甜白釉的烧制成功,为明代五彩和斗彩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明太宗实录》永乐四年十月丁未条记:"回回结牙思进玉碗,上不受,命礼部赐砂遣还。谓尚书郑赐曰:"朕朝夕所用中国瓷器,洁素莹然,甚适于心,不必此也。况此物今府库亦有之,但朕自不用。"由此可见,永乐皇帝对白瓷情有独钟,一代帝王的品位对于瓷器的影响极大,故而永乐甜白有"一代绝品"之称。永乐白瓷胎薄,以盘、碗、高足杯、高足碗居多,器皿内部多印有龙、凤及花卉纹,无款者较多,有款则在器皿内底中心和碗壁等部位,均为阳文篆书款。
清雍正、乾隆宫廷档案将明永、宣白瓷称作“填白”,是由于此种白瓷可以用来填彩绘画。至于人们为什么将永、宣时期的白瓷称作“甜白”,可能是由于其釉质洁白恬静,类似白砂糖的颜色,给人以“甜”的视觉感受。从传世品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德镇珠山明代御器厂遗址出土实物标本来看,永乐时期甜白釉瓷器的烧造量很大,造型亦很丰富,见有盘、碗、瓶、钵、杯、壶、爵、豆、军持、花浇、无挡尊、烛台、三壶连通器等。有的光素无纹饰、有的则在釉下装饰模印或锥拱纹样,绝大多数器物都不署官窑年款,极少数器物如盘、碗、高足碗、僧帽壶等的内底、器内腰部或颈部署有刻画或模印的篆书体“永乐年制”4字年款,而且款字在白釉的掩盖下大都模糊不清,须对光斜视或强光照射透视方能看清。
(责任编辑:胡亦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