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上听鸿——黄宾虹“琴与画”欣赏会芸廷小坐亮相
2016-06-08 08:35:22 未知
黄宾虹有一张作品叫《峨眉纪游》,画中左下角,男子与童子正走向深山,童子怀中抱着一把琴。题款上,他写道:携琴听鸣泉,闲度石梁去。松声杂水声,还在云深处。我们都熟悉黄宾虹的画作,却很少知晓他与古琴渊源之深,与友人抚琴相和,是他人生中时常出现的场景。
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骆坚群(左一) 浙江省文物鉴定办公室研究员周永良(左二)在现场分享黄宾虹与古琴的雅事
6月3日,芸廷小坐里,「湖上听鸿——2016中国(杭州)国际琴会系列活动之一黄宾虹“琴与画”欣赏会」拉开芸廷雅集的帷幕,嘉宾在细雨中,赏画听琴。
在十余幅芸廷所藏的黄宾虹珍贵画作中,特别邀请了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骆坚群和浙江省文物鉴定办公室研究员周永良细细道来黄宾虹与古琴的雅事,三位全国知名古琴演奏家黄德源、李天桓、吕宏望以数把珍贵古琴为观众现场弹奏古曲。这是近年来关于黄宾虹“琴与画”的第一次专题讲述,画作琴声里,仿佛重现了黄宾虹当年画画抚琴的身影。
文人爱琴,古已有之。周永良老师谈到,从赵孟頫《松荫会琴图》、仇英《桃源仙境图》、文彭《琴罢倚松玩鹤》等历朝历代文人画家们的作品中可见,携琴访友在文人们之间已蔚然成风。
画家之外,收藏家也是如此,明著名收藏家项元汴甚至将藏画的地点取名“天籁阁”,指向妙音,可见其向往之境界。
湖上听鸿现场
黄德源先生现场演奏
李天恒先生现场演奏
吕宏望先生现场演奏
那么,黄宾虹又是如何与“琴”相遇的?
在骆老师眼里,故事要从“山水清音”、“高山流水觅知音”说起。
“古琴与山水画本是一种自然融合的关系”——黄宾虹则是此种融洽关系的一个例子。
黄宾虹生于1865年,安徽歙县人,40岁后长年生活于上海、北平和杭州,享年92岁。这个并不古老的故人,与距离150年的今人有一种叫“近代”和“现代”的距离,这距离并不太遥远,因而,尽管今人未曾遭遇他所处的时代环境与他的经历,却不难理解他的困境与努力。
1886年,作为家中长子,21岁的黄宾虹奉父亲命,问业于汪宗伊先生,汪先生精音律、兵术,黄宾虹随他习琴、剑及骑术。
这是一个传承的开始——经史子集、琴棋书画,不仅是一个传统士子一生的功课,也是一个人文标志。而其中的重点是学琴——抚琴不是一个孤立的专业训练,它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之一。
黄宾虹研究者王中秀先生曾在《冰上鸿飞:黄宾虹的故都岁月》一文中提到,据黄宾虹先生弟子石谷风老人回忆,黄宾虹居住于北京石驸马后宅胡同时,画室“院内南房画室的窗外种了几棵竹子,大树在临居隔壁,树名已忘记。‘竹北簃’画室内,地下铺着席子防潮湿。迁居后宅35号是大杂院,屋里也铺席子。7号画室墙上挂一张无弦古琴和一把竹剑,传为汪宗沂老师遗物。在琴剑之间,挂一个无玻璃镜框,用绳子作升降,挂画观赏,以便加工再画。偶然所得佳作,便招呼共同欣赏‘天趣’。”
继续骆老师的讲述,黄宾虹30岁时,父亲去世,依照传统需守丧居礼三年。读书居礼是传统,也是一个士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站——依如今的话来说,人生不能太匆忙,要利用长辈离世的时机,令后人的脚步也停一停,养一养自己的灵魂。骆老师在研究中发现,两年后黄宾虹作品的署款已是“柏琴”。在此之前,他多署柏咸、朴存等。
水云琴黄宾虹铭刻的细节
水云琴细节展示
“这个信息告诉我们,居礼三年中,琴,应该是黄宾虹用以滋养灵魂最好的东西之一。”三年守丧居礼期间,读书抚琴必是黄宾虹的日常功淉,此外,还有古印收藏,在当时的时日里,要比书画更吸引他。
20世纪初到出走上海之前的七八年间,黄宾虹受县衙委托管理黄姓大族己趋荒芜的水利田亩,此时陪伴他的也是琴、古印、古书画与一骑快马。
1909年,黄宾虹因为参与“革命党”的活动被人告发,从歙县出走到上海,从此在上海从事新闻报刊、美术教育历三十年,此刻起,他与这个时代一起走到了现代。但即便在现代中,黄宾虹的追求也与其早年的读书抚琴息息相关。
此时,黄宾虹的“画家”身份渐渐鲜明起来,在上海这个最新潮的城市,他的努力是恢复最古老的传统——明清是传统,宋元、晋唐也是传统,先秦、两汉这样的远古亦是传统。我们知道,黄宾虹最初的兴趣是古印,这便是先秦两汉,亦是黄宾虹的传统着眼点。而古琴的源头也在先秦,老子的“大音希声”、“大美无形”是今人始终无法超越的审美最高境界。在骆坚群看来,黄宾虹从学习抚琴、研究古印始,努力的最终目标一定就是从“山水清音”中求“大音希声”——这正是从他早年学习传统的山水,一直到他晩年的“变法”山水中,所能看到的努力的脉络。
所以,黄宾虹山水中的“携琴人物”是一种标志,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人。
关于黄宾虹与琴,还有一段他与画家、古琴名家孙慕唐的佳话。
1948年之后,黄宾虹返杭州任国立杭州艺专教授,住栖霞岭32号甲,住在旁边32号乙孙慕唐擅山水画,亦为古琴名家,弹琴赏乐便成为两人乐事。壬辰之时,孙慕唐得一张仲尼式水云琴,特喜琴声清美,便以自己斋号名之,并请宾翁题铭“水云”,当时1952年,黄宾虹89岁。而这把由黄宾虹铭印的名琴,也在这一场活动中现身。
在黄宾虹的画与琴事之后,三位古琴演奏家带来的名曲,让观众们真正浸身于古琴之韵中。
三位琴师,画风各不相同。
黄德源先生的《醉渔唱晚》,轻揉慢捻,泠泠太古音。他还用一把宋琴弹了一首小品,这把名为“箫韶遗响”的宋琴,也是重头戏——此琴为天津著名收藏家张叔诚之女张茂滢旧藏,张茂滢为末代皇帝溥仪弟弟溥任之妻。据说宋琴如国宝般珍贵,但需时时抚之拂之,方能唤醒它的“音魂”。
李天桓先生神情疏淡到无人,若按若拨似无声,曲名曰《水仙操》,真如水仙在空气里缓缓疏枝展叶,暗香悄无声地沁人。他所使用的琴,便是琴底有宾翁题铭“水云”的这一把。
吕宏望先生则为雅集画上了意蕴十足的句号。他的琴也有近百年历史——底款为“1924年湖南岳麓书院国学馆雅乐科”,曲目“碧涧流泉”,竟是南宋末幼帝赵昺被左丞相陆秀夫抱着在崖山(今深圳一带)投海后留下的曲谱。吕宏望先生说,南宋朝廷150年在杭州,口音的调子、音乐的韵律都留在了曲调里。
曾记得,黄宾虹有一张伴随他一生的古琴,那把琴如今还在不在?会不会再出现?或许,有日又是一段佳话。
(责任编辑:邹萍)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