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融入设计智慧,羌绣走进巴黎时装周
2016-07-26 16:33:46 钟菡
展厅现场
让非遗回到生活中来
一件绒绣的画纵然精美,但几万元价格却令人望而却步,常常只能是挂在博物馆里展示,难以走进人们生活。在当代非遗艺术展布展期间,却不断有人来大韵堂艺术馆询问,“这些作品可以买吗”?这些展品围绕竹木类和织绣类非遗手工艺展开,既有非遗手工艺之美,又饱含设计智慧。比如设计师施军燕带来的上海绒绣跨界设计系列作品《繁花系列服饰》,SHEME品牌设计师张金弦的《牡丹亭》系列刺绣女鞋,以及手艺人兼设计师宋连生带来的留青竹刻女士小箱包等等。而穿戴上这样的作品,若走在巴黎时装周的街头,也不失新潮亮眼。
非遗手工艺品为何有这样大的魔力?展览策展人、上大美院设计系副教授章莉莉介绍,非遗技艺历来都是制作以平民生活中的器物为主流,只是现代生活习惯改变了,很多东西不用了。但传承需要活态流变,应该让非遗回到生活中来。“上大美院把设计师资源对接到非遗里面,把非遗设计品变成真正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像是刺绣鞋子、留青竹刻包等,打开了当代生活美学的方法和途径。有了市场订单,手艺人就可以养活自己,也可以让越来越多人回到非遗传承的队伍里面。”
非遗毕竟是手上的技艺,制作一件产品花费的时间成本不少,如何能够既满足市场需求,又考虑大众的消费能力?“其实非遗里跨界作品有两种,一种是高级定制,它不计成本,也是限量的。”章莉莉介绍,比如宋连生留青竹刻包就是往奢侈品和高定品方向走,尽管价格高昂,但这样的精工作品同样有高端客户的需求。另外一种是非遗设计品,《繁花系列服饰》的绒绣包上只有一小朵花是绒绣,设计师在设计时会测算好人工成本,以工业化批量生产的部分为主体,而把非遗作为“点睛之笔”,这样来降低价格,让普通大众都能买得起。“大众必须要有一个往上走的台阶。花几百块买一个绒绣小包,感受到非遗之美后,才会渐渐喜欢上它。我们也会开放一些艺术沙龙课程,让大家体验手工制作这样的绒绣包,通过这种方式先有初步接触,再一步步往上走,循序渐进引导观众和非遗产生关系。”章莉莉说。
展览现场
留青竹刻包
发掘非遗中的当代之美
此次展览聚集了上海承办文化部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的三家艺术类高校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优秀学员成果,同时也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和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共同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织绣研修班)”的结业成果展。20位织绣传承人在开幕式上携带传统织绣作品出场,她们绣片不离身,许多是上百年的老绣片,非常珍贵。
展厅正中央,是设计师李鸿雁的羌绣跨界当代艺术装置《羌椅》。这件作品由老藤椅和羌绣绣片组成。章莉莉还记得,有一次,老师们带领非遗传承人去k11观看当代艺术,那天,她们穿了民族服装,在排队观看艺术品时,却引来很多人对着她们拍照。看着她们身上精美的苗族饰品,带队的导师一时兴起,就它们一件件取下来,戴在身上试,没想到每一件都很当代、时尚。”其实城市生活里饰品的审美会趋于保守,而他们身上的东西很大胆,可以带给当代艺术一种张力。我们计划把她们身上隐藏的当代的东西挖下来,融入到创新设计里。”
在跨界创新探索的羌绣保护案例里,有一个“羌绣走出大山,走进巴黎”的故事。2015年初,羌绣90后传承人张居悦来到PACC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驻地创作,她的梦想是家乡的羌绣能有机会走出大山。当时,PACC邀请了十位跨界设计师参与羌绣创作,其中时装设计师秦旭采用羌绣中的“素绣”技法,用秋海棠和石榴花作为图案元素,设计了一套黑色的浪漫法式礼服,其上半身的所用到的羌绣是张居悦带着村子里的四位从未走出过大山的羌族妇女,以青山蓝天为背景,在羌楼廊前一针一线所绣出来的,这几块绣片将大山里的寄托走向了世界,因此这套礼服定名为“大山之托”。秦旭把这套礼服带到了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目前,已经有十对设计师和手艺人通过PACC的平台牵手,”我们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帮他们寻找合适的朋友,判断这项工艺适合制作服饰、箱包还是家具,让手工艺人发挥最大的能量。“章莉莉认为,青年设计师应从非遗文化中汲取创作能源,“那么多好的绣片,如果能在设计中用到哪怕一点点,拿到国际上就会令人眼前一亮。”
展览中也见传统元素,包括东阳竹编代表性传承人何红兵的竹编《麒麟》、徽州竹雕传承人洪建华竹刻笔筒《大爱无疆》和黄杨木香筒《兰亭雅集》、四川青神竹编传承人程丽的《竹丝扣瓷茶具》和《隐形观音》等,在细节处体现传统工艺之精妙。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汪大伟认为,上海三所艺术院校共同为国家非遗传承人员的培训研修构建了合作交流的平台,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创造了新的合作机制。
本文图片来源:上海大韵堂艺术馆提供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